散文家散文随笔散文

盛夏的读书生活

2019-08-08  本文已影响6人  云浅浅

暑假过去了一半,过去的一个月,我主要做了一件事——读书。读书这件事成了生活的主题,从早到晚,就是阅读。在图书馆读,也在家读。

孩子们都放假了,没有接送上学、辅导作业之类的繁琐事把时间切成零零碎碎的,去图书馆看书就成了一件特别过瘾的事。

在读书上,我一直有种“饥渴”感,追溯起来,这种感觉应该来自于小时候,对书本发生浓厚兴趣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

记得曾经为了蹭邻居家沙发上扔着的一本书看,假装想和人家的孩子玩,而在那家消磨无数个大半天。那时,我应该还不到十岁。

也记得初中时,放学后打扫卫生,在空空的教室里,发现一位同学桌子上有本武侠小说,就坐在那翻看,故事精彩,悬念一个接着一个。看到一处,终于想起不得不回家,不然下午就会迟到。同学不在,也不好直接把书拿走,打算下午跟他借,没想到把书本放回原处后不知被谁拿走了,就没借到。一直期待拿走书本的人会归还,经常惦记着问同学,书是否找到了?可惜,始终没有。于是,书中的那个悬念就在我心里一直悬着,月光下突然出现的那个黑衣蒙面女子是谁?后来怎么样了?直到现在也没解开。

家中不知道什么原因出现两小本《悲惨世界》(1)、《悲惨世界》(2),可能是爸妈从外地带回来的,边缘都磨损了,看起来破破烂烂的,像被老鼠尿泡过似的,黄旧黄旧的,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怪味。我捧着它们,一字一句,读到最后才发现这只是其中两本,应该还有3,甚至还有4、5的,但也没办法了。最可恨的是,为了吸引人读下去,有“续集”的书本往往都会在正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

上语文课时,老师讲到作者,一般都会提到该作者的代表作,比如,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许多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都会在文章第一页下方分隔线下面注解——选于某某书,或者“节选于”某某书。我一直觉得,语文书本是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的,单篇文章就好比是给学生看的“样品”,如果觉得好,可以寻找原著来读。然而,对于家里没有书,学校没有图书馆的农村孩子,比如我,就只能仅限于那“样品”了,无论多么想看原著也是没办法的事。

这些,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造成我在读书这件事上的匮乏感很严重,以至于有书读的今天,再怎么阅读还都会觉得不过瘾,从早到晚手不释卷,一天结束后,仍会期待第二天的内容。

在刚刚过去的七月,终于把上文提到的《骆驼祥子》给看完了,如释重负,像是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心愿似的。也读了很早就知道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罪与罚》,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傅雷家书》、《城南旧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共十六本。

盛夏七月,因了文字的引领,跟着书籍中的人物“走过”无数春夏秋冬,品读了多种悲喜人生,充实而又圆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