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邛窑─火与土的艺术
邛崃城南,南河岸边,邛窑遗址公园已成为邛崃的城市会客厅,荣获四川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四川十大历史文化地标、成都市首批文创园区、2018十大天府新地标、第二批“新旅游潮成都”旅游目的地等六个荣誉称号。今天,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邛窑的前世今生吧。
邛窑考古与发掘
邛窑,不是单一窑址的专名,而是邛州(以今天邛崃市为主,包括大邑、蒲江等地)境内,文化属性一致,制作、工艺、装烧方法及技术相似,窑与窑之间,前后承袭,相互影响,彼此关系明显,连续性也很清楚的多处古瓷窑遗址的总称。它包括南河十方堂、固驿瓦窑山、西河尖山子、白鹤大渔村及柴山冲、黄鹤村、官庄等古瓷窑遗址。邛窑始烧于南北朝,盛于唐五代,连续烧造时间达800余年。
一、邛窑的发现
邛窑再度为世人所瞩目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因为被偶然发现的邛窑瓷器流传到了成都的古董市场。
1935年,军人陈某在十方堂偶然发现邛窑残碎瓷片后,乃大肆挖掘,出土器物皆归陈手。
1936年,军阀唐式遵部队驻防邛崃,更是大规模挖掘,并将所得器物运到上海市博物馆公开展览,并设专店售卖。
上世纪30年代挖掘照片二、早期的调查
在邛窑遭到严重破坏的同时,学界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邛窑,并着手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
成都师范大学教师龚煦台最先提出将此处古窑场命名为“邛崃窑”,并简称“邛窑”。最早进入十方堂邛窑遗址进行考古实地调查的是由美、英、中三国学者组成的专家队伍。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的美国学者葛维汉、美国学者贝德福、中国考古学家郑德坤三人于1936年前往十方堂窑址作了一次实地调查。
1956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邛崃进行文物普查,复查了十方堂的一个古窑址,新发现了尖山子窑址、瓦窑山窑址、柴冲土巴桥窑址。
1976年至1981年,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四川省古陶瓷史编写组、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及邛崃市文化馆等多家单位先后5次对邛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
1984年2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考古队和邛崃文物管理所在邛崃境内对古代瓷窑遗址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调查了十方堂遗址、瓦窑山遗址、尖山子遗址和大渔村窑址,采集标本248件。
三、考古及发掘
1984年至1989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和邛崃县文物管理所对十方堂遗址和固驿瓦窑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开5米×5米的探方132个,发掘面积3548平方米,清理了10座窑炉,出土了五万多件器物。
上世纪80年代发掘现场2005年至2007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邛崃市文物管理局再次组成联合考古工作队,对十方堂遗址1号窑包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
2005年发掘现场2014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十方堂遗址五号窑包的西侧进行第二次扩大发掘,发掘面积约860平方米。目前,初步形成了相关考古研究报告。
邛窑烧造与类型
在连续约8个世纪的生产中,邛窑对南、北方窑业技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创新发展,南朝至隋代的白瓷、唐代的釉下彩瓷、晚唐五代的邛三彩、两宋的乳浊青瓷,都体现了邛窑在学习与创新中的特色。
一、早期白瓷
南北朝至隋朝,北方政权及中央政权均对四川地区颇有经营,本地政治、经济与北方地区交流甚为密切。在此背景之下,邛窑在大胆吸取北方制瓷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出现了白瓷生产,如大邑白瓷。
白瓷敛口钵 白瓷高足盘二、釉下彩
釉下彩是邛窑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在隋朝时开始出现,入唐以后,大量增加。其方法为用色彩在已成型晾干的素胚上描绘,然后罩釉,入窑烧造,其色彩明艳动人。
三、邛三彩
邛三彩是邛窑特殊的釉下彩瓷品种,以色彩鲜艳、釉色明亮著称。在十方堂邛窑遗址一号窑包、五号窑包都发现了不少素烧胎残件,加上五号窑包晚唐五代地层中发现了两座小型馒头窑,因此推测邛三彩吸纳了北方低温釉陶的二次烧成技术:先烧制坯体,形成素烧坯后再施釉和彩,然后入炉进行二次烧成,且在二次烧制的时候使用了馒头窑。
四、乳浊青瓷
从晚唐开始,邛窑出现了一些分相釉青瓷,这些青瓷釉面呈乳浊失透状,釉色显得更饱满,也能更好地遮盖深色胎体的颜色。五代到北宋早期,乳浊青釉的产品逐渐增多,出现了月白、天青、蓝绿等不同的釉色,这类乳浊釉与河南地区的汝窑、钧窑等窑口的乳浊釉有很大的相似度,故而在发现之初,也有人因此称之为邛窑的“仿钧瓷”。
邛窑器皿与种类
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邛窑在史料中没有较多记载,但透过杜甫的这首诗,仍能隐约感受到唐人对其产品的喜爱与追捧。
邛窑产品种类丰富,涵盖了饮食起居、游玩、文房、香事等日常生活所需,在实用中透露出一份古朴与雅致。
一、省油灯
省油灯是邛窑民间工匠匠心独运的创造,极具节能减排的性能。陆游《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中记载:“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灯檠法,高七寸,盘阔六寸,受盏圈径二寸半,择与圈称者。”省油灯利用水蒸发降温的原理降低油温,减缓油的燃烧速度以达到降低油耗的目的,是最早的节能产品。
二、饮食器皿
民以食为天。独处聚会,吃饭喝水都离不开杯、盘、碗、盏。饮食器皿是邛窑的大宗产品,满足了成都平原平民百姓的日常用瓷需求。
三、文房用品
瓷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后,很快出现了瓷质文具,邛窑的瓷砚在唐代出产颇丰。与之配套的水丞、水注也比较多,其造型小巧玲珑,装饰精巧,惹人喜爱。
四、茶事茶具
唐宋时期,茶事盛行,煎茶与点茶并行。煎茶时,以熟盂存贮热水,盐簋则用于储盐,或以鍑或以铫子或以茶瓶置于风炉上煎煮茶汤,备制完成后以茶盏盛饮。
五、瓷塑玩具
邛窑瓷塑艺术始于唐,盛于唐五代,结束于宋。塑造的形象主要有人物、神像、动物三大类。邛窑工匠取材于生活,运用各种手法,将雕塑作品表现得栩栩如生。憨态可掬的孩童,出入于田间的小狗,飞翔的小鸟等等。
邛窑特点与价值
《蜀故别录》中有“邛窑影响宋瓷甚巨,钧汝诸瓷,可为例证,论者不知”的记载和评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研讨出版了《邛窑古陶瓷研究》、《邛窑》等著述,虽然在考古及学术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但相应的定论或专著竟然都还没有。如今,那些残留的匣钵、瓷片仍在诉说着当年的百里窑场,千年窑火。
一、邛窑是西南地区连续烧造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窑址。尤其是邛窑十方堂窑址,十四个窑包集中成片,望山亲水, 环境优美,实属罕见。是融考古研究,文创旅游,城市景观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地标。
至于宋以后邛窑的衰落有多种说法,有说资源枯竭的(但一直到今天,邛崃及周边的高岭土储量仍然十分丰富),有说瘟疫流行人口迁移的,而最为可信的应该是战难。宋末元初,一方面是四川(包括邛崃一带)大量居民死于战争或流离失所,当地的烧造规模及技艺也随之沦落,另一方面,战争也使得一部分艺人流落到江南一带,直接影响了南方陶瓷的发展。
二、邛窑品类丰富,用途广泛,更注重器皿的实用性。邛窑产品如杯、盘、碗、盏等众多器物,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史、经济史不可多得的遗存和实物资料。
三、邛窑造型优美,色彩明艳而丰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作为民间窑址,邛窑无论在实用器物还是在人物、动物产品上都古朴生动,形神兼具;点彩或刻花简练而又气韵生动;复合彩绘,高温三彩等色彩明艳而雅致,这些无不对古代陶瓷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四、邛窑烧造技艺先进,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不管是器形的塑造还是釉下彩的使用,都是在学习、融合各地包括西域以外的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推陈出新。特别是乳浊釉的使用和铜红釉下彩的出现,让邛窑独树一帜,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耿宝昌先生所说:“高低温釉下彩、三彩更是邛窑的代表作品,均较早烧制成功,其工艺传播于江南诸名窑,而又湖南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
正因为如此,1988年,邛窑十方堂遗址纳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06年,国务院将十方堂遗址、瓦窑山遗址和大渔村遗址,以“邛窑遗址”的名称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2010年、2015年分别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期间国家大遗址保护名录。在四川省成都市和邛崃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将邛窑遗址公园建设列入2010年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签订的国家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共建协议书;2018年,示范区建设项目纳入成都市“全面落实年”100个重点攻坚项目。千年邛窑正日益焕发出新的光彩!
《邛 窑》
这是土与火的精灵
乘着远古的风
少女般掠过原野的斑斓
落下优雅曲线
作精致的瓶、玲珑的罐
“蜀”之“临邛”杯
盛上了美酒
醉成三彩
这是土与火的精灵
在青玉样的南河水岸
沉淀八百年记忆的碎片
钴蓝的天空,星星
省油灯样闪烁
铜红色的辉光
透明了夜的叹息
美如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