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这些明器,让我们可以了解秦汉时广州的建筑样式









在中国古文化主导下产生的建筑物、构筑物、建筑方法和相关体系,共同构成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国文明的史诗和中国文化的纪念碑,影响范围遍及半个亚洲和众多少数民族地区,在世界建筑范围内也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岭南地区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种特殊地区性建筑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历史人文哲学思想和民俗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早期以干栏式为主,以达到通风防潮的目的。秦汉时期,与中原地区交往日益密切,许多中原建筑的特点融入进来,合院式建筑开始出现。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历代战争的破坏,秦汉时期的古建筑现在已不复存在。好在近年来考古发掘不断取得新进展,很多秦汉时期的建筑明器重现天日。这些陶制品包括有房屋宅院、望楼、磨坊、仓、井、灶、圈、厕等,虽说很多建筑细节难以真实再现,我们也不能走进去细致地观察其内部结构,但很好地表现了秦汉时期富庶人家居住的建筑和周围的环境。
我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现场,就看到了许多这类的建筑明器。可能有朋友不明白明器是什么?明器,也叫“冥器”,特指古代人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
我给大家展示的是位于展厅第二部分“四宇同光”区域的第一件展品“干栏式陶屋”。
陶屋一色的灰,全身无釉,显得干净朴素。虽取名的干栏式,已不是大家印象中那种用木或竹做成柱子支撑,把房屋高架起来。下层是用花式砖建起的栅栏式的建筑围墙,既可让雨水顺利流走,又可圈养牲畜。围栏四周都开有花式的孔洞,且四周都不相同,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
上层陶屋呈曲尺型,在主体建筑右侧向后延伸出一块长方形廊屋,据说是厕所。房屋二层开一个长方形的门,单扇门板半开着;门两侧各有一个栅栏式的窗户,窗户下封面装饰有规格的菱形花纹,显得美观大方。
屋顶为两面坡,正脊和垂脊厚重结实,两侧没有安放脊兽;坡面整齐地排列着素面的板瓦和筒瓦,无瓦当。
这座“干栏式陶屋”体现了岭南地区特色文化的因素,也反映了秦汉时期“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是我们了解广州当时建筑和文化的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