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书评读书笔记读书

《童年河》:走过多少年,童年都是一个人无法跨离的家园

2020-05-24  本文已影响0人  晨光微晓

从心理上来讲,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在内心最深处和童年的告别。

著名散文家、诗人赵丽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之所以选择涉足《童年河》,或许就是因为如此吧?

童年河,流淌着淡淡的忧伤

《童年河》开篇和结尾都是写的离别,一次是小别,一次是永别,两次离别都让童年的雪弟万般不舍,而两次离别却又带给了雪弟巨大的成长。

离别是成长需要背负的沉重,如同《童年河》中的雪弟,3岁被父母送到乡下被亲婆(奶奶)照料,快到上学的年龄被父母接回——雪弟要和亲婆分开。小说的最后,亲婆站在门口送他上学的身影定格在了雪弟二年级的记忆之中。

无破茧,便没有蜕变。从这一角度而言,每一次成长中都会打包着淡淡忧伤的味道。

每次离别带来的悲痛,既让雪弟伤心至极,同时却又将他推向了更大的成长。

诚如一条大河,每个人都容身其中,谁都无法将它止住或逆流。

童年河,流动的力量源于爱

一个孩子从无忧无虑到长大成人,需要学会面对各种挫折、分离和种种无奈,又是什么原因会让童年茁壮成长呢?

虽然《童年河》刚一出版,就荣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入选《人民日报》100本适合孩子阅读的精品书第一名等一系列奖项和各种少儿读物推荐榜,但是这本书其实并不只是适合孩子去读,值得每个年龄段的人看向童年,或汲取温暖,或获取成长的动力。

雪弟跟随亲婆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崇明岛像一个天然游乐园,鸟语花香,各种动物,最重要的是,雪弟的童年里满满的都是亲婆的爱——追随的眼神,对雪弟的支持和鼓励,对他成长的细心呵护……

当雪弟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这些爱就像长了腿的思念,从上海的蜗居瞬息跑到崇明岛,跳回亲婆用爱织就的温暖而柔软的童年记忆。

和现在许多为家庭忙碌的年轻妈妈一样,雪弟的姆妈(上海人对妈妈的称呼)爱雪弟,却总是被期待、要求变得强硬,这让雪弟总难融入到父母的小家。

细心的爸爸接来亲婆,有了亲婆的从中调节,雪弟日渐打开了自己的心,看到了更多的爱,更有勇气面对成长的挫败。

感受到爱、看到爱,童年的河才会更加勇往无前地奔流。

童年河,告别也是拥抱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都无法离开的精神家园。

奥地利著名精神学家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句话引发大众共鸣,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引用。

这正是因为童年是每个人成长的根基,有的人童年植根沃土,所以内心枝繁叶茂,富足而自信;有的人童年植根贫瘠,内心匮乏、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着安全感和幸福感。

所谓的成长,说白了其实并没有什么花架子,无非就是以身高年龄的增加为基础,更重要的就是让自己不断获得精神上的蜕变,不断地和“幼稚”“年少无知”“少不更事”等告别,更好地明白自己是谁,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成为内心想要成为的自己。

无论贫瘠的童年还是富足的童年,一个人的成长无疑都要不断与之告别。

要么超越痛苦,如同美国历史学家、作家塔拉·维斯特弗在她的自传体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描述的那样,17岁之前几未踏出过大山,没有上过学,从小被固执而专制的父亲当做小工一样带大,再加上有暴力倾向的二哥。

灰头土脸,身上和心灵都伤痕累累,内心充满了恐惧,她的童年一片阴霾。

在她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童年所受的苦难不是她的错,她逐渐与童年的苦难告别,通过不断学习,寻得自信,让自己的人生闪亮。

要么如雪弟一样,虽然家庭并不富裕,却有爱自己的亲婆、爸爸和姆妈。

他的成长是慢慢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看到世界的善恶并存、看到更大世界的同时,接纳或者忽视身边人的狭隘。

看到自己需要克服的窘迫,比如小学了还会尿床;明白自己需要面对的错误,比如听了市井怨言,用西瓜皮去砸一个看似邋遢癫狂的流浪老太,最后在亲婆的陪同下,去向人家道歉;接受友谊温馨的同时,还要承受分离的无奈和思念;面对生老病死时,学会把爱留在心里,不再只期待亲人的翼蔽。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也在告别童年——不幸的童年需要告别,幸福的童年同样需要告别,只是成长更需要拥抱,不幸的童年,需要自己强大内心,拥抱童年的自己;幸福的童年,同样需要告别,然后拥抱着童年的幸福面对人生。

这本书儿子三天内读了两遍,我推荐给了老公,并打算开始读给4岁的女儿听,我把对这本书的阅读,当做回忆童年,沟通亲子关系的桥。

读《童年河》,总是能在幸福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找到自己期望的样子,并学着拥抱过往中的自己。

当雪弟最后感觉离亲婆最近的时候,回头看到了父母关切的目光。

——————————

我是晨光微晓,学英语、爱绘本、专注育儿心理、育儿经验分享的俩娃妈,欢迎关注交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