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易新声】中国企业即将进入高创新驱动力发展阶段

2017-05-10  本文已影响0人  科易网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2000年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并鼓励企业创新,企业R&D经费支出快速增长,在2014年超过1万亿元华为、万向、腾讯等创新型企业快速崛起,显示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势头。

一、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

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创新过程分析和创新的经济本质属性三个研究视角,将所有企业视为一个整体,构建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Index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of Firms, 下文简称为IDF)。

该指数(IDF)旨在通过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各方面数量表现进行高度抽象综合,以定量形式反映企业创新变动的方向和水平,并通过纵向比较,实现动态评价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变化情况,以此反映企业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变化。

在指标体系构建和指数生成中,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基本原则,基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评价分析LVS框架,筛选指标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原则,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由1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见表-1)。进而,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所生成IDF。

在计算中,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全部企业数据)和《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按等权重计算IDF指数值。

从指标阈值上看,当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指标值还处于较低水平,例如企业R&D经费强度在1.0%左右,即使发达国家企业也在2.0~5.0%,尚未达到指标非常高以至于要讨论这么高是否有利的问题,因此,分析中指标值越高越好。

一般而言,IDF指标值不高于50为低创新驱动力水平;在50至70之间为中创新驱动力水平,其中50至60为中低创新驱动力水平,60至70为中高创新驱动力水平;超过70为高创新驱动力水平。IDF的增长反映中国企业成长中创新驱动力的增加,意味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提升。

二、创新驱动力指数计算结果及分析

(一)创新驱动力指数总体变动趋势

从计算结果上看,2000年至2014年中国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IDF)曲线整体呈斜向上直线型快速上升态势,IDF指数值由2000年的47.8上升到2014年的69.4,相对增长了45.0%,年均增速为2.7%。

在指数逐年变化上,IDF增长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0-2008年的快速提升,该时期内IDF保持长期、持续快速增长,至2008年指数值提升至60.0,一举进入中高创新驱动力发展水平;第二阶段是2009-2010年的短暂调整,该时期内IDF出现先跳跃增长、随后小幅下降的波动;第三阶段是2011-2014年的稳健增长,该时期内IDF曲线再次呈现线性增长态势,指数值平均每年增长幅度为1.0,出现一个非常平稳的上升态势。

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4年中国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IDF)实现了长期、快速、持续的增长,企业已由低创新驱动力水平进入中高创新驱动力水平,并且已经接近高创新驱动力水平。

这表明,“十五”以来,从“自主创新”战略的确定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虽面临各种挑战和危机影响,15年来技术创新在企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已成为推动中国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在不断提升。

这也侧面印证,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科技创新政策是有效的,只要坚持并完善现有政策,进一步全面实施、简化提效、落实到位,就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二)创新驱动力指数(IDF)结构变动趋势

为分析结构再造力、学习再造力和价值再造力三个分指数(二级指标)的变动,将2000-2014年各分指数变化曲线归一化并进行比较(见图2),结果发现:

(1)结构再造力曲线基本上一直处于三条曲线的最上方,在小幅波动中保持快速上升态势,成为拉动IDF增长的主要因素;

(2)学习再造力曲线,自2000年开始一直处在三条曲线的最下方,2000-2008年(除2002年外)都在1.0以下,相对初始年2000年处于负增长状态,直至2008-2009年出现一个大幅跳跃式上升,随后在小幅下降后于2012年开始以较快的速度提升而拉动IDF增长,总体上对IDF增长的贡献明显小于其他两个分指标。

(3)价值再造力曲线基本处于三条曲线的中间位置,保持逐年稳步攀升的态势,其中2012年后在结构再造力指标增长停滞时仍然保持快速增长,至2014年已经逼近结构再造力曲线,成为推动IDF增长的最为稳定、持续的增长指标。

从国家创新体系上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质上是企业相对大学、科研院所等创新参与者在国家创新活动中的相对地位,这正是企业结构再造力分指数测度分析的目的所在。结果显示,企业结构再造力分指数在2000-2014年不断提升,分指数值相对增长了63%,特别是自2008年开始企业结构再造力指数(S)曲线进入高位水平,虽有小幅调整但相对稳定,呈现稳定收敛趋势。

这表明, 2000年以来中国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相对于大学、科研院所等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大幅提高,特别是2008年后的高位稳态趋势,显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入结构稳定、地位固化阶段。如果说“主体地位”本质上是结构性问题,那么,至2008年这个结构性问题已经解决。

在市场作用下,企业将可能小幅度提升并调整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结构地位,所占比例将逐步稳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下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应将进入“稳结构、提能力”阶段,即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今后工作的焦点。

三、指标的贡献率与敏感度

为考察各指标对IDF增长的具体作用,分别计算指标贡献率和敏感度。

在敏感度上,与IDF增长敏感度最高的指标是有R&D活动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达到12.6;

敏感度大于1的其他指标依次为大学和院所R&D经费支出中企业R&D资金占比、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技术经费的比和单位资产利润率;

而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占企业R&D经费的比重指标的敏感度为负,为-1.8。

四、基于贡献率的指标P-N分类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促进IDF增长的原因,下面在指标贡献率分析基础上,按其发挥积极(Positive)或消极(Negative)作用的性质对指标进行分类(简称为P-N分类)分析,以求能够确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中的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这是分析促进IDF增长对策的重要出发点。

进行P-N分类分析,选择指标贡献率和贡献增长率两个维度为坐标,将指标划分为四类,确定各指标对IDF增长的作用表现,以此区分拉动或阻碍IDF增长的关键因素。

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及其相关政策等周期性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选取距今最近的两段五年规划时间,即“十二五”时期的2011-2014年和“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计算各指标的贡献率和贡献增长率,得到各指标的P-N分类分布结果见图3所示。

这些指标虽然涉及企业R&D活跃度、R&D强度、技术市场交易、专利生产率和技术创新综合经济效率等多个方面,但都与企业创新投入优势指标密切相关。

但这需要一个企业创新投入与积累过程,更需要一个促使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积累的市场环境。

例如,目前国内创新型企业R&D经费支出与发明专利申请时滞周期为1-2年,特别是在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上,再经专利开发应用到新产品上市,一个完整技术创新周期少则3-5年。在中国市场不完善条件下,企业要顺利完成技术创新,离不开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的激励。

衰减指标实际上是提升企业创新驱动力的一个严峻挑战。如果不能有效逆转指标变化趋势,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指标就可能成为贡献率为负的劣势指标。这些衰减指标虽然涉及面较广,其根源都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问题。

因此,应对衰减指标的挑战,要将其转变为优势指标,需提升企业增加R&D经费等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加强实施企业R&D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的力度,加速企业R&D设备折旧,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