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信条》心得

2019-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ZOE_7483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阐释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教材,方法的性质,学校与社会进步。这本书较为系统的表达了杜威对教育的看法,同时以理论结合现实的角度解释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作用以及教育的发展性。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同时也解决了我的很多疑惑。

反复阅读这篇文章后,越发的敬佩杜威了,在短短的五个部分中,包含的教育逻辑,教育现象,以及为我们解答的教育迷惑令人叹为观止。我从中得到以下三点启发:

一、教育的存在性

杜威说道“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①。这句话巧妙的解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我对它的理解是教育是人与社会连接的枢纽。从人的新生开始,他的行为几乎都是为了符合社会生存之道,为了生存,除去本能的东西以外,其他的一切的知识与技能的形成都与教育有莫大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相辅相成,人是社会的构建基石,没有人的社会不可能存在,同时因为人构建了社会,人就成为了社会人,人就需要在社会中习得生存发展之道,教育在这个过程之中或许没有以一个定义性的名词提出,但是其存在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样的教育大多数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而知识技能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沉淀,但是通过这样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大多散乱,没有系统的指向性,从而在运用过程中就缺乏了某些可控性。

“唯一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的所在社会情景及各种要求所引起的”②。简单的说就是因为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知识技能才是真正的教育过程,而这个教育过程针对的群体是儿童。这样的教育所形成的知识技能不仅更加系统、有针对性,同时有利于被社会认可,获得赋予社会意义的“能力”。

二、教育的发展性

按照社会学和心理学基础把儿童按照可能的社会需求教育,达到适应社会、传承文化的需求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对其做出深入详尽的分析,否者教育就可能变成独断的,这样的教育针对少数人来说或许可以做到,但是太缺乏可行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是在发展中进行的,社会的发展变化,被教育者心理、生理的发展变化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变化都将影响到教育的结果。教育杜绝独断性,时刻的波动变化都可能产生不可逆转的结局。在这样的基础上,就提醒我们在教育时要同时注意到社会与心理的平衡,在密切注意社会变化下,结合被教育者的心里情况采取合适的教育措施,达到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近年,我国提出素质教育,提出新教育改革,这些新的教育模式是一个改变传统学校教育模式的契机。变化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教育随之而改变,这也印证了教育的发展性。

三、学校教育社会化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把学校做为教育机构,主要由学校来承担教育,学校的形成确实有益于大多数人接受教育,扩大教育的广度,“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是最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目的而运用自己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来。”③现有的学校教育把学校做为传授某种知识,学习某种课业或者养成某种习惯的场所,这便与“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不符。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真正的把学校做为一种生活。教育原本是人与社会的连接枢纽,那么在接授教育的过程便是于社会链接的过程。最初的教育源于家庭,家庭中进行的教育是最原始,最基础的教育,也是与社会的最初链接。学校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学校教育扩大了与社会链接的宽度、广度、深度,使原本简单的家庭生活变得复杂化、真实化,但却比真正的社会生活更简单,更狭隘。即使是这样,学校生活于教育儿童社会化也是一种有力途径,这是一个链接过程。

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忽略了学校应当做为社会的缩影存在,从而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时就脱离了轨道。学校教育目前要求传导的知识、技能等的价值体现被定义在遥远的将来,而将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并不知道,所以这样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并不适合需要在发展中求得社会价值的儿童。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唯有大学教育稍微接近“社会化学校”,参照大学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人才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得到的成长变化不是一般的学校教育可以比拟的,但是目前存在的大学教育同样存在很多问题,所以“社会化学校”的建成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