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
月圆秋高风萧哀,残荷一叶祭离魂。中元•鬼节
每年时值中元,便总会想起余光中先生的两句诗:
中秋是人间的希望,寄在碧落。而中元,中元属于黄泉,另一度空间。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年随着月亮的圆缺,有三次最为重要的节日,第一次是元宵节,人间的灯节代表着人世间的圆满;第二次是中秋节,象征着家人的团聚;第三次便是今天,农历的七月半“中元节”,它分属于另一度纬度,是亡灵世界的希望。
在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中,七月十五是地官的神诞之日。传说中在每年今天地官会打开阴曹地府之门,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被称之为鬼节,在佛教中今天也会被称为盂兰盆节。在民间则普遍进行着祭祀鬼魂、缅怀祖先、荐时食等活动。
中元中元由来
在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与来年的风调雨顺,常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的活动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其中的“秋尝”却显得十分重要。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从古代的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在先秦时代便已有之;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拟订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都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恰逢道家三官之一地官的神诞之日,由此便有了我们今天的中元鬼节。“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被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习俗
关于中元节的习俗,缘因华夏大地的幅员辽阔各地的习俗也不尽一样,皆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过本意无二,大致却也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⑴:中元尝新
时逢中元节已经是小秋了,暑热渐退天气转凉树叶开始微微泛黄,不过田野间的农作物却逐渐成熟。这时人们会将成熟的作物摘回来作为祭品,随瓜果饭食、钱纸衣服一起上供给祖先,称为祭“新米”。这种传统在宋代就已非常成熟和盛行。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中元节祭祀人们习惯将竹叶铺在供桌上,将麻和谷系在供桌的桌脚上,请祖先“尝新”。
祭祖尝新时至今日,在中国还留存这一些地区流传着将旧米中撒入新米熬煮,循四时更替适时而食的习俗,这代表稻物将熟,要与天地共同尝鲜。中元节祭祀,岁岁年年,纵使祭品、祭式有所不同,但人们依旧会记得,如果人间富足,定不忘却先祖所留下的恩惠和庇佑,每逢此时必要“祭祖尝新”,报告着秋天的收成。
⑵普渡亡魂
中元节,地府之门大开,获得供奉的魂魄,会回到供奉之家,再食一回又后人精心所置的人间烟火,这是逝去亲人重返人世团聚的日子。而对于那些无主的孤魂野鬼,没有人家供奉,从阴间出来就只能在阳间游荡了。传说,那些没人祭拜的孤魂野鬼,有时为了抢食,便会在人间作祟。而人们为了安顿地府中无人祭祀的魂魄,便常常在家祭之外,于沿街、沿河设香案香火,甚至设立盛大的道场,超度那些不安定的亡灵。
中元普渡据载在宋朝,不管是开夜市的商家,还是巡视的官兵,在中元节设食施孤当天,都要早早关门回家,要空出一条街道给那些孤魂野鬼一个吃食香火的时间与地方这种施孤方式称为“中元普度”,希望一切在苦厄中挣扎的灵魂离苦得乐。虽然这样的习俗夹杂着些许迷信色彩,但它所呈现的悲天悯人的善意,是普度亡灵真正的意义。
⑶明灯祭灵
中元节,还有着放河灯的习俗。五颜六色的河灯上点着一支明烛,立一小旗,旗上写着“庆赞中元”“广施盂兰”等字,它们凭借着河水,带着世人的善念,缓缓地流向远方。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便写到他家乡的中元节放河灯,哪怕是终年不出门的人,也要奔着放河灯去。
明灯祭灵在古时人们认为,死了的冤魂怨鬼,如果没有光照亮从他们从阴间到阳间的路是无法托生的。于是在鬼节这天,人们会沿着河边放莲花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而这一盏盏河灯又代表着一只亡灵托着河灯得到了下一世的新生。这一盏莲花灯,是世人的善念照亮亡魂的一把希望的灯火。
中元•鬼节其实不管何时何地的何种习俗,庆赞中元,其中真挚的心愿是共通的:如果人间富足,便不能忘却先祖所留下的恩惠与庇佑,如果孤魂有苦,我们自当以一颗良善之心,祝福另一个空间的“人”,得心所愿,安魂已渡。如果人们都能秉承一颗良善之心,那么,这个神秘的节日边充满了温情的一面。月满无缺,人们的心也会像满月的银光一样,充满了希望和光明。
一盏明灯,祭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