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摄影生活家

又觅古镇

2017-05-20  本文已影响0人  本末源

年初去了西塘,于是怀揣着去另一个古镇瞧瞧,以看看这两个毗邻之地会有哪些不同的韵味。

又觅古镇

和西塘的小而精不同,乌镇更为散而广,它的东南西北四条老街呈“井”字,仅西栅景区就可以逛个大半天。

如果说西塘是“活着的千年古镇”,那么乌镇似乎少了些生活的喧嚣,多了份隔离的幽静;诸如西栅,统一成了景区,里头更多的是客栈与商铺,若旅客不多,想必很多房屋是空置的。

又觅古镇
又觅古镇

乌镇作为春秋时期的吴越对峙之地,北接太湖,南连京杭大运河,水路尤为发达,街桥相连,以河成街,堪称水上集市。但难以逃脱的宿命是,和大多水乡一样,乌镇繁于水路,也衰于水路。好在赶上互联网的浪潮,为其带来了新的转型契机。

和西塘不同的是,乌镇的建筑中有很多木制元素,比如店铺的栅板门,底有木槽以便于门板灵活移动,而在门外还有一半截的矮闼门以作门禁。

孤落寡闻的我,到了乌镇才知原来其蓝印花布闻名遐迩。这一手工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起于秦汉兴于唐。在布坊看着老师傅用刮刀将石灰刮过雕版,于是棉布上就留下了花纹。师傅说,将布染色后,石灰处由于不易染色,就留下了白色的花纹,而石灰可以在后期去除。雕版花纹大多是我喜欢的花卉植物,刻于上过桐油的牛皮纸上。这样的工艺看似简单,实则精湛。想想若让我在布坊当个学徒,也是颇有乐趣之事。

又觅古镇

和西塘一样,乌镇也有很多的历史纪念馆,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是昭明书院,它是南朝太子萧统读书的地方,喜欢它的理由是,这个地方真的很适合读书做学问。里头还保留着一个可供阅览的图书馆,以及可供练字的石台,石台上放了水容器与毛笔,供游客体验。萧统年少时随老师沈约在此求学,长大后治学有道,因封号昭明,故称昭明书院。

乌镇还有一书院,立志书院,在黄磊和刘若英演的《似水年华》中出过镜,立志小学也是茅盾读书的地方。有人说乌镇文化离不开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乌镇很多名人雅士的立志坐标。

又觅古镇

比起修整为景区的西栅和东栅,我更喜欢不修边幅的南栅,那里居住着很多当地的居民,没有太多的游客,却有更为真实的生活。

在南栅路过一个不起眼的弄堂,见着一个退了色的箭头标识,穿过深深的走道,才知原来是一户老宅,可它又不是一般的老宅,曾是明清时期的钱庄大户张家,宅子虽已破旧不堪,可门廊的石雕,廊柱及窗花的木雕都十分精美,可见当时的家财万贯与一时显赫。然而,终究逃不过“富不过三代”之老说法,日渐衰败乃至险些销声匿迹,只有这宅子方可作为历史来过的痕迹。如今房子里住着四户张家的后代,接待我们的一位老人说,政府虽把宅子列为保护建筑,但真要修缮恐怕要等南栅弄成像西栅东栅一样的景区之时了,而他估计是等不到了,但这样的老宅子不住人不行,没了人气,房子也就容易塌了。“这里应该会有老鼠吧?”,“那是当然!”……老人还热心地给我们当向导,指着弄堂说,“这里拍照效果好”……走的时候,看到弄堂的石壁上冒着几根绿色的野草,那时的我不知为何有些心酸,虽然老人依然露着淡淡的笑容。我的心酸在于,老宅本是其主上享福之地,门牌上的“长宜子孙”寄托着对子孙的期待,而今,老宅反倒成了某种禁锢的枷锁,或许是我想多了……

又觅古镇
又觅古镇
又觅古镇

老宅的不远处有一房子已坍塌,再后头是一个建筑工地在施工……

乌镇留给我的感觉和西塘不同,乌镇的新老交替似乎更明显,新的建起,老的虽未破坏,但也融入了新的气息,其中有融合,也有冲突,但每个时代或许都会有这样的印迹,有的只是我们不曾看见罢了,但未看见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可惜时间关系,没去木心美术馆和茅盾故居,也就留了一个再去的理由吧……

又觅古镇 又觅古镇 又觅古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