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性修养的收藏

企业文化案例是怎么炼成的

2018-10-15  本文已影响106人  欢喜慈悲

企业文化100篇—第八十一篇

一个月过完了、半年或一年过去了,我们要用一份总结,来梳理阶段的工作和思想。完成了一项工作,我们也要提交一份报告。文化案例作为企业文化建设阶段性的成果,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我们也写了不少,可是经常听到大家反馈,说案例不好写。不只是案例不好写,发现各种文字材料,要写好其实都不容易。今天在这里讲案例怎么写,也只是抛砖引玉了。

我们一直说文化案例,案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们为什么要写,写了又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虽小,但如果不解决,是不会有理想的结果的。

所以,我想到的第一点,是提高认知,包括了这几个部分的内容。首先,案例是有用的。

有什么用呢?第一个作用:总结,理清思路;第二个作用:反思,持续改进;第三个作用:传播,复制推广。其次,案例是做出来的。文化案例来自文化实践,先有实践后有案例。最后,案例也是写出来的。

从目前我们收到的案例来看,主要存在这么三个问题。一是案例不好看,二是案例太庞杂,三是案例不“文化”。不好看是因为格式化比较厉害,基本上按照“背景、做法、成效”展开,缺少能够吸引人的“血肉”,也就是少了故事性和戏剧性。太庞杂是因为我们希望通过一个案例去展示的内容太多,不聚焦,导致线索不清,想说的没说清楚。最后一点其实最重要,体现了管理案例与文化案例最大的区别——那所谓的不“文化”,其实就是指案例里面少了主角,少了人的内容。

企业文化是做人的工作的,文化建设是围绕“以人为本”来开展的,就是要致力于员工的成长。目的也好,过程也好,效果也好,都应该体现在人身上,所以文化案例一定不能丢“人”。

为什么要写案例?

归根到底,企业文化建设是培育人的工作,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写案例呢?案例有什么用?

我觉得首先是为了总结工作,总结理念实践和其他工作的经验教训,发现问题,调整脚步,明确方向。

以理念实践为例,我们通常都有一个《实施方案》,按照这个方案把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事情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哪个地方走了弯路,或者还有哪里应该进行调整。总结的过程,既是对理念实践的回顾过程,又是我们思想认识提高的过程。通过总结,还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这便是心有所得。

案例的第二个作用,是为了反思改进。通过回顾与反思,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做得好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要发现不足,查找可以提升的地方,以便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第三是传播推广,在内部进行复制。一个好的案例,给领导看获得认可和支持,也可以作为先进经验去推广应用,为其他单位所汲取、借鉴,从而全面推动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是有价值的。

案例的写作从选题的时候就开始了。

同时开始的是文化实践。因为文化是在实践中培育出来的,所以,选择做什么事,用哪个专题,要达到什么结果,是至关重要的。我从两个方面谈一下选题。

选题三要素:目标、方法、工具。

在选题之前,我主张大家讨论一下,如果要改进我们的工作,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实际上,我们需要确定一个改进的目标,没有目标的实践是盲目的。确定了目标以后,我们进一步讨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和应用什么工具。这里的工具,说的是我们理念实践的六个专题。

文化建设的难点,是企业的价值理念如何落实成为员工具体的行为,并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变成员工的习惯——工作习惯和做事习惯,这是理念实践的本质。六个专题相当于搭起了理念到行为之间的梯子,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行为,就使用相应的工具。比如说学习文化这个专题,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具呢?一个团队,日常有许多工作,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或者都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借助这个专题,先从某一项工作开始,培养员工不断地去找到“最佳实践”,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加以运用,从而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LUTI机制,帮助我们把“向最好的学习”实践化、日常化。员工一旦养成了“寻找并且应用最佳实践”的习惯,就会举一反三,从一项工作向更多工作去延伸,从而不断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从这段描述里,我们其实已经看到了案例的一个主要部分:实践背景。

选题四法: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切入、借助重点工作的东风、从小事做起。

前面讲到,我们在选题之前可以先讨论一下如何改进工作,这里的选题四法,只是提供切入的快捷方式,这四种方式都可以选用,而且确实是比较实在。大家想啊,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我们在工作中找到了实际问题,总是要解决的,解决问题就要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制定方案并按照方案去实施,同时不断检验和调整方案,直到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一个基本的思路,说起来平平无奇。那如何使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一个文化案例呢?

还以学习文化为例。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可能同样的问题在其他作业区、其他兄弟单位也出现过,而且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一下,兄弟单位都有哪些做法,确定“最佳实践”,学习并用到实际工作中,帮助我们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点,可以发动员工去寻找最佳实践,应用并检查效果,不断改进并在内部推广成熟有效的做法。通过反复引导训练,员工就有机会养成“学习最好、应用最好”的习惯,再不断去发现问题,不断寻找最佳实践,从而打造我们倡导的学习文化。

当前正在做的事情,是我们本来就要做的,只是加入了理念实践的思维和工具,帮助我们培育一种文化,使员工在这过程中得到提升,使工作更有效率。重点工作也一样,不同的是,重点工作关注度高,取得成绩影响会更大,对我们进一步推动理念实践会更有好处。而从小事做起的主要原因是,小事相对容易取得成绩,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对理念实践的信心。同时小事门槛低,员工的参与度容易得到保证。

案例是做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

一个实践方案,实际上包含了选题时考虑的三个要素:目标、方法、工具。通过讨论或根据选题四法,我们明确了要做什么,并为自己确定了一个改进的目标,以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会选择哪一个专题来进行实践。目标不能太模糊,而是要明确表述——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效果,尽可能把目标达成以后是什么样子写下来。当然,还有这些事由谁来做。

理念实践六个专题,是从理念到行为的六个梯子,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六个工具,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运用。

文化不是我们怎么说,而要看我们怎么做。实践的过程中,要经常进行阶段性的复盘,对做过的事来一次回顾,检验实践的效果,主要看阶段性目标是不是达成,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做好记录,为了更好地改进。我们通常会忽略记录这件事。现在的管理处处都说要留“痕迹”,我最初不是特别接受,现在也是持保留态度。有些事是应该留下痕迹的,但有些并不是必须的,留痕迹这件事无疑会给大家增加工作量,因此需要仔细甄别。不必要的工作量会让员工产生反感甚至抵触。

在实践当中,记录下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次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思考和判断,是不是走在正确的路上,是不是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和变化,也为我们最终的案例文档积累素材。这些记录,甚至可以直接引用到案例当中,帮助案例更加有血有肉,有可读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