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与家庭经营亲子教育简书电影

摔跤吧,爸爸‖女儿,你除了可以成为“公主”,也可以成为“冠军”

2017-06-20  本文已影响36人  凯瑞归来

父亲节前夜,带先生与女儿们一起去看了部被许多人推荐过的电影“摔跤吧,爸爸”。看完后我陷入了深思……

01.“现实”与“顿悟”离我们有多远?

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印度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全国摔跤冠军父亲马哈维亚无缘于世界冠军,于是将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到自己将要出生的“儿子”身上,希望可以辅导他成为世界冠军,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

结果天不如人愿,她的妻子第一胎却生了个“女儿”。接下来他请教及搜集了各种“生子秘方”。当第二胎出生时甚至引来了全村人的关注,因为大家都想证明自己传授的“生子秘方”是有效的。当房中报出“是女孩时”村里人都感到无奈和失望时,他们都在背后议论这位曾经的摔跤冠军一定是没有严格按照他们的“生子秘方”行事。

在大家的议论中,在马哈维亚的痛苦煎熬中他和妻子的第四个女儿出生了,这位父亲开始学着认命,已经接受了这辈子没有儿子的事实。他通过流连往返于摔跤场,观看“别人家的儿子”的摔跤表现,来弥补内心的失落。

但是一件事情的到来,却让他重拾希望。有一天他的妻子把他从摔跤场拉了回来。原因是村子里有两个男孩子被他的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打的狼狈至极。这一刻,我在他的眼里看到了跳跃的火苗,他用很平静的语言了解了女儿与他人打架的原因和取胜的方法后,他的嘴角出现一丝别人无法察觉的微笑。从此他开始了对女儿进行魔鬼般的训练,因为这刻他心里明白:“冠军不只可以是男孩。”

看到这里,我对这位爸爸的内心纠结多了些理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曾有没完成的梦想,当我们自己因为自身条件无法实现时,便会把这种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内心写照。面对现实的无奈,每人都有。但是“顿悟”却不是每个都能做到的。

上帝给了每个人三次“自我救赎”的机会:第一次来自父母,第二次来自婚姻,第三次来自孩子。许多人童年时都曾经遭受过不同程度的伤害,佛说父母都是我们前世的恩人或仇人,我们组成一个原生家庭,是为了报恩或还债的,如果你报完了恩或者还完了债,就得到了救赎。不管是因为报恩或者还债,如果你在原生家庭中感到沮丧和伤心,你可以通过寻找一个心灵伴侣“疗愈”自己,这是第二次自我救赎;如果你和你的父母与伴侣相处都不顺畅,你还有一次机会救赎自己。这个机会来源于孩子。

在原生家庭中的自我救赎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因为能够“顿悟”的父母不多,孩子的经历和阅历注定“顿悟”延迟,他只能是我们救赎的对象,不会是救赎我们的对象。

尤其在重男轻女风气盛行的印度,这位爸爸这种“顿悟”来得相当不容易。“顿悟”在许多时侯被看成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能力。有些人天生有“悟性”,受到冲击就会有所感悟,有些人即便到“入土为安”的时侯也弄不明白。

而马哈维亚的“顿悟”本身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自我救赎”。印度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国家。女人要在这里遵守各类规则。结婚之后,要和公婆住在一起,要遵守丈夫的妈妈建立起来的种种秩序,要洗衣做饭服侍老公专心“造人”,即使在家也要穿着传统的纱丽。因为穿着暴露被看作是言行轻浮,行为放荡的表现……

在印度的许多家庭里,女孩8-9岁开始已经“聪明”地学会在这个家庭里面如何证明自己“有用”——这些“证明”包括和弟弟玩,帮妈妈洗衣服,给妈妈打水,帮爸爸买烟等。

而马哈维亚竟然可以在这样一个重视男权的文化中,发现女儿的优势,并告诉了妻子他这个惊喜的发现“这两个女儿是天生的摔跤运动员。”他们商议用一年的时间来验证他的推断是否正确。

02.梦想的重启

当马哈维亚发现了两个女儿身上显现出的“摔跤运动员“的特质后,开始给她们进行了持久且强大的体力、耐力、速度、力量等符合摔跤手的多项训练。他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几件让许多人想象不到的事:

(1)当他发现孩子们的衣服和头发成为孩子练习速度的阻碍时,他不没有征求她们的同意下让女儿穿男孩子衣服和将头发剪成男孩子的短发;

(2)当他发现两个女孩做为摔跤运动员体力无法跟上时,说服了只吃素的妻子及卖鸡肉的小贩,比起以前加强了对两个女孩的营养;

(3)当他想让两个女儿加入村摔跤训练场练习被管事拒绝时,他自建了个沙场,并且让女儿们的表兄陪练;

(4)当他觉得需要给两个女儿见识下真实的“摔跤”训练时,他领着她们参加邦级摔跤比赛,虽然中间有些小波折,但幸运得遇到了个“有眼光,懂运营”的赛事主办方,成就了马哈维亚的心愿,同时把吉塔推向了大众的视线下。

当吉塔把比赛当中最强壮的男选手摔倒在地时,也赢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就像吉塔和巴比塔的朋友那个十四岁出嫁的女孩子的感受,许多人通过这件事也开始明白:女孩能不能参加摔跤,关键看她是谁,她有一个什么的样父亲。

看到这里,我感受到了:(A)为人父母懂得发现孩子优点,除了本身鲜明的性格特点还需要有一个能把这种优发挥到极致的“伯乐”父亲或母亲。(B)父亲在家庭教育上的重要不容小觑。因为父亲的确在教育中担当了母亲无法完成的任务。不管是印度还是中国,多数家庭里还摆脱不了男主外,女主内。如果一个懂家庭教育的爸爸可以很好的把好的家风,好的方法传承下去,也更容易得到周围人们的认可,有时侯语言解决不了的问题,性别角色或许可以。(C)坚持不懈是可以影响和感染的。与其说是这两位女孩敬佩爸爸的摔跤技能,不如说是女孩子被父亲的坚持所影响和带动。坚持不懈的背后是强大信念的支持,这种信念让人遇山开路,见水架桥。这位父亲积极且正面的思想激励的不只是这两个女孩,还有无数观影人。(D)不要让别人的眼光成为阻碍你实现理想的借口,人有时侯不按自己的想法去想、去做,别人想帮你也没机会。

03.第一次教育上的无奈

我想许多父母最不愿看到的是自己一手调教的孩子却否定了自己的一切。当吉塔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国家训练中心时,他父亲表现出了不舍和顾虑。他一方面担心教练不了解女儿的过去对女儿进行不适合的训练,另一方面担心女儿能否适应新的生活。而吉塔面对新的生活却表现出了青春期少女应有的“成人感”。面对父亲,一方面她尊敬,一方面她又渴望可以摆脱父亲的控制。当这个机会终于出现时她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奋。她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像其他女生一样留长发、涂甲油、逛服装店,吃那些十几年都不曾碰过的油炸和辛辣食物……

当她回家去见他父亲时,她知道她父亲对于她的装束一定是不愿看到和不想看到的,但是她就是要证明给父亲看,其实锻炼可以如此轻松并且可以如此快乐。当她在摔跤沙场告诉他父亲,教练教的方法很有效并且用教练的方法将他父亲摔倒在地时,我看到了这位父亲的无奈和隐藏的爱。每个人一生或许只有成功挑战自己曾经的“偶象”后才算长大,相信这位父亲也是明白的,所以在比赛中他选择了让女儿赢,即便她心里并不认可女儿教练的观点。

但真正的戏剧才刚刚开始,吉塔并没有因为听教练他的话在世界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我在吉塔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同时也理解了父亲深深的无奈,自三年级时我第一次将家里“重男轻女”的事用日记的形式摆上桌面后,我与父亲之间就开始了一种默默的较量。在以后关于工作、生活及婚姻时我都用了“丢下话就走人”的方式,让父亲妥协。因为在与父亲的“较量”中,我逐渐发现只要我“够坚持”,父亲就拿我没办法。在有孩子之前我从来没与父亲聊过天。看过这部电影后我一直睡不着,我觉得我欠了父亲一句“谢谢”。尤其是在父亲节的今天。

当我打了两次电话没人接时,我便想到了发短信。发过短信后,我在想过了今天我可能没勇气再说,于是又打了一次,电话那头传来了父亲的声音,他刚晨练回来并且看到了我发的短信。当我试着把短信中的内容再说一遍时,我发现我已经无法说的完整,在面对父亲时我觉得再好的沟通和表在技巧都是无力的。但我听到了电话那头父亲的声音有些哽咽,我试着控制了下情绪,聊了些其它的。想想我们姐弟四人,除了大姐、弟弟和父母住在一个城市,我和二姐离的较远,并且我们都不曾关心过父亲的感受。因为我们一直觉得父亲像大山一样“打不倒、压不垮”,他不需要我们的关心和体贴。

可今天父亲却和我讲了许多话,字离行间都表现出他希望我们多与他聊聊天,或许人老多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记得上次在广州时父亲就因小时侯耽误了帮大姐治眼睛而流泪,他还对我说:“许多人都嫌弃女儿,可我觉得……,这是这么多年我第一次见父亲落泪……是的,嫌弃女儿也不是他的错,是年代造成的,想想以前谁家没有点“重男轻女”的事。即便唐太宗这样的人也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父亲或许没有像爱弟弟那样爱我们姐妹三个,但是也没有像“樊胜美的妈妈”那样,惟儿子的一切是从。好在,我遇到了一个与我价值观相同的老公,没有让“重男轻女”成为我们家族摆脱不了的魔咒。

04.“教练”与“父亲”的较量

当妹妹巴比塔同样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国家教育训练中心时,姐姐吉塔刚刚输了一场世界摔跤比赛。妹妹一句话惊醒梦中人:“我不觉得爸爸教的方法过时了,我会按着爸爸教的方法去练,不是爸爸赢不了你,是他年龄大了……去找爸爸聊聊吧……”

此时的马哈维亚内心充满了矛盾,他感受到了女儿吉塔对他的抵触和抗拒,同时也替她担心。当他听到女儿在电话里泣不声时,他做了个决定:“重新按他的方法训练吉塔,让女儿赢得比赛……”

其实看到这里,我也不知道迎接马哈维亚的到底是什么?因为这一次马哈维亚挑战的不只是女儿对他的信任,还有制度,以及女儿那个同样强势的“教练”。我与许多人的想法一样,觉得能够进入国家训练队的“教练”应该是一个专业的且有实力的教练。

这是这个电影比较戏剧性的第二面,它为我们按排了一个自私且利己主义极浓的“教练”,他用相同的方法对待不同性格或者叫优势强项的人。父亲主张吉塔“进攻”,教练主张吉塔“防守。”

同时因为两个女儿经常偷偷出去接受父亲的特别训练,尤其是这种训练是和“教练”的训练相违背的。训练中心领导决定开除两个女儿,这位父亲开始了述式的表白,他将所有问题都揽在一个人身上,并且请求中心再给女儿们一次机会。中心领导也不想失去这两个优秀的运动员,告诉他不要再干涉他们的训练方法。

这个时侯吉塔又输了一场比赛。这时这位爸爸从实际指导改变电话指导,他一遍又一遍观看女儿吉塔比赛时的每个镜头,并且将关键点记录了下来,并且告诉了女儿改进的方法,最终女儿不负胜望,打败了她摔跤比赛时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最后一场比赛中,“教练”因为嫉妒马哈维亚在吉塔心中的影响力故意设局让父亲无法看到女儿最后一场比赛,导演试图用这种方式告诉家长:在关键时刻学会放手,是孩子成熟的关键一步。让孩子学着自己处理问题,因为你不一定在每个重要时刻都可以陪在她左右。

同时,我想导演想通过“教练”与“父亲”两个角色的演绎告诉我们:“最出名的舞蹈家不一定是舞跳的最好的那个”可能他更会宣传自己,而所谓的专家只不过是遇到了一个好的平台,仅此而已;因材施教对于教育这个行当是永远无法更改的主题。当双方力量均衡之时,只有清楚自己的长处,找到别人的短处才是智胜的关键,所以懂点儿心理战术很重要。

还有一点是最为重要的:父母要成为最了解孩子优势的人,不能把孩子全部交给老师,父母应是孩子的第一任教练。

05.你是影片中的谁?

关于这部电影我想到了家庭教育,这个父亲的做法网上有许多人评论是父亲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理想的寄托者。他应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给孩子属于自己的自由。这个理论在我的朋友圈中也出现过,我说这是父母的真爱,没有任何条件,因为她是我们的孩子而爱她,我也一直这样要求自己。

但是孩子同时又是有可塑性的,在孩子12岁之前他对自己的认识是来自于他人的评价,同时人的天性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这一点儿,孩子自生下来便已明白。那些盲目批判者无略了这两个女孩的“性格优势”。比如吉塔与他的父亲是同种性格类型都属于力量型性格,巴比塔虽然主要性格类型不如姐姐明显但也遗传到了爸爸的基因。这是我通过影片看到的,其实这也符合基因遗传,孩子的性格接近于父亲家族或母亲家族中近三代某位成员的性格特质。不管是像小姨、像姑姑、像舅舅、像叔叔或者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即便再像他都是他自己,因为他们有不同的父母和不同的生长环境,认识不同的老师,结识不同的同学和朋友。

而这部电影为我们揭示的是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需要具备的条件:“冠军的父亲”、“具有同样基因的女儿”、“平和与温柔的母亲”、“女孩们正确的方法+大量的练习”、“父亲教练式的辅导技术”、“女儿的自我成长和突破”,当然还有那个在关键时侯让两个女孩继续训练的“智慧闺密”。这一切共同造就了女孩的冠军之路。

可许多家庭中的真实情况是一个敏感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不负责任的丈夫,和一个有敏感、脆弱、失去信心的孩子。

而人生最不幸的或许可能是:一个“冠军父亲”或“冠军母亲”(力量完美型或完美力量型),遇到了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表兄”(平和活泼型性格,这位父亲哥哥家的儿子,两个女孩的陪练)。结果“冠军父母”终生无法实现自己的夙愿,那么又是如何呢?

或者一个“表兄”式这样永远羡慕别人光环的父母(平和活泼型),遇到了一个同样“羡慕”别人的孩子(以平和型性格为主导的性格特质),那结果又是如何呢?

这两种的结果都是互相折磨,父母用自己的理想折磨孩子,孩子用“现实”折磨家长,这也是问题家庭的来源。

如果你正面临这样的问题,那么就要学会放手和接纳(也就是通常我们讲的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尽管这种题材被描写的很少,但它却是更多人面临的现状),原因只有一个:人是生而不同的,许多东西在孩子没有出生已经注定,你可以把它叫天赋,也可以把它叫性格。

昨天,看完电影后,我对两个女儿说:“女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们除了可以成为公主,也可以成为‘冠军’……留长发、穿长裙和公主鞋很美很像公主,但是像电影中的吉塔她们那样留短发、穿短裤也可以很美,更像公主!因为靠衣服装扮出来的公主当你脱下公主的衣服时,别人不再把你当公主,但是如果你通过努力自己在某个方面取得备受瞩目的成绩时,那一刻你就是大家眼中真正的公主,不管你穿不穿公主服,别人都会把你当公主一样喜欢和尊重……”我知道她们不一定懂,这部电影是拍给大人看的,对于十岁的孩子让她明白这么复杂的内容的确有些困难。但我想我应该给她们这样一个观念。

一直以来,关于公主的电视剧和电影的确影响了许多孩子的价值观,每个女孩都有一个公主梦,从小想变成“白雪公主”认为只要善良,总能遇到帮助她的人,长大后希望变成“灰姑娘”,期望能找到一双水晶鞋,让自己摆脱现实的黑暗。

但是现实生活中没有救世主,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就好像做公主梦的有许多,真正成为公主的却不多,我希望她们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做自己人生的公主。

看过电影后,我对先生说:“我觉得父亲在孩子成才的道路上起关键作用”;老公说:“是的,我很认同,你觉得我还需要再做什么……”我将我与先生的讨论写成了上面的文字;

我对自己说:“如果你认为是对的,你可以再坚持一点,要像那位父亲学习,做个懂孩子优势和永远给孩子支持和鼓励的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上遇到困难时,要坚信凡事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案……”

最后,希望通过家庭教育大家都可以拥有这样观念:自己“不懂飞”的父母,要想培养一个“飞得高”的孩子,先要让自己“飞起来”;一个“很会飞”的父母,遇到了一个“飞技差”的孩子,请真心接纳他“飞得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