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2019-01-19  本文已影响0人  aa胡红霞

          今天听到一篇清明节思念亲人的文章,突然就思绪万千起来。

        记忆中有段时间每年的清明节都会跟爷爷一起去扫墓,小时候没有什么玩伴,一方面因为我们的姓在村里比较少,剩下两个大姓都拉帮结派,根本没有我这个外姓的立足之地。另一方面我们家住在村子的最西北角,距离下一家同龄孩子也比较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清明时节山上的一种笋苔也可以吃了,跟爷爷一起扫墓的路上会遇到很多这种笋苔。小时候只有过年才有糖果之类的零食,这种季节性的零食在那个年代就是很美味的了。家门口的笋苔早已被采光了,跟爷爷一起就能幸运的发现又粗又长的笋苔了。

        每到一处祖先的坟墓前,爷爷都会讲讲他们的生前事,该怎么称呼。我也乐意听这些,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小姑奶奶,据说去世的时候年龄很小,所以坟墓也比较小,看上去基本都是平的,也没有立碑,可是爷爷每次都能找到位置,给她烧一点纸钱。爷爷的父母去世比较早,所以爷爷过继给他的一位幺妈,而这个小姑奶奶就是爷爷幺妈的女儿。当时这位爷爷的幺妈就是我的太太刚好从城里帮佣的人家回来养老跟我们住在一起,所以印象比较深。

        爷爷每次扫墓都会先去自己的父母坟上烧纸钱,离家也比较近。他们去世的时候爷爷还只有四五岁左右,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据说比较能干,可是早早的就离开去了很远的地方生活,爷爷基本处于孤儿状态,小时候受了很多苦。太太,太爷爷的坟离的也比较近,基本算合葬了。每每这时爷爷也会给二老多烧点纸钱,也会盯着我多磕几个头。现在想想那时候要是哥哥跟堂弟能一起就更好了,也许那时候也没有我这个孙女的份了。

          现在想想也许小时候经常给先辈们磕头,在他们墓前露脸,所以那些一个人在外闯荡的日子虽然没有顺风顺水,走向成功,但也没有经历什么灾难多少也是有点关系的吧。

          后来渐渐长大,也不再关心笋苔的味道,也就没有跟爷爷一起扫过墓。中间经历了幺太太和奶奶的去世。这两位平时关系亲密的人的墓却没有去过。后来听姐姐说,有一年的清明节姐姐姐夫带小侄子回家玩,父亲却一再叮嘱她,玩可以,别去你奶奶坟上烧纸钱。据说是担心把他儿子的运势带走一部分。老家的规矩是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回家扫墓的,即使最亲的人,只有儿子才能扫墓。印象中每年的清明节一直是爷爷在扫墓,到后来奶奶去世,父亲才开始扫墓。现在父亲也走了,以前常年在外上班的哥哥不知道清明节的时候可回家扫过墓。希望哥哥不管多忙都能回家扫墓,毕竟父亲只有这一个儿子,他的一生也最在乎这个儿子。

        脑子里依然是父亲去世时的场景,姐夫在父亲生病的时候就说你嫁的远,不一定能看到老爸临终。父亲却硬撑着等我这个嫁到外地的女儿坐火车赶回来见了最后一面,当时父亲已经说不出话来,呼吸已经变得很困难,躺在为即将去世的人准备的地铺上面。长辈们还在喊着父亲的名字说,儿子还没回来,要等儿子回来才能走哦。突然父亲全身开始抽搐起来,随即停止了呼吸。那些自认为父亲偏心于嫂子的争吵也随着父亲的离开而心存愧疚。人总是要在失去的时候才突然明白很多抱怨是没有必要的,只有努力打磨自己才是关键。

        直到最近二爹去世,二妈又提起父亲在世时候说的话,她是对堂姐说的,被我听见了。想想老家的规矩真是要改改了,先不说家里都是女儿的人家,现在这个时代,家里的子女本身就比较少,再只允许儿子扫墓的话,怕是节日的氛围都会冷清不少。

        相比之下,老公家这边的规矩就比较有人情味,每年过年之前,儿子女儿会聚到一起带着自己的后辈去给先去的父母扫墓,哪家新娶了媳妇也是要上祖坟的,据说是为了报喜。清明节的时候一大家子再聚着一起去扫墓。不说讨个福报,就是偶尔去看看已故的亲人也是种念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