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6.28(三碗面)
人生路上有三碗面不是很好吃:人面,场面,情面。
“让别人看得起”的人面
“面子”是我们华夏人的观念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是一个爱面子的民族,多数人对于面子的敏感,使面子成为我们保护自我的甲胄。
俗话说:人要面,树要皮。在人际交往的自我系统中,我们是“被人看的”,而较少“自己看自己”。在“被人看”的感觉中,对于真实的自我往往有一种好像“知道又不清楚”的模糊感。有时候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知道自己有某种需要。但是行为却无法很一致的表现出来。由于受到“面子”的影响,我们必须赋予自己的行为拥有某种装饰,此般的装饰是为了在外观上让别人看了有更高的评价,甚至最后的行为是否真正地符合自己的需要,那已经不太重要了,因为我们把自己生活的目标定为“让别人看得起”。
比如大年未婚的我们,经常爸妈抱怨,某某同年或者比我们小的结婚了,邻居又在说闲话,戳我们脊梁骨,说这么大岁数了还没有结婚。这就是我们面子问题。
“受到尊重”的场面
宋代李昉等人撰写的《太平御览》里有个寓言,说鲁国有个人特别喜欢讲排场,钓鱼是他的一大嗜好。他用喷香的桂花作为鱼饵,用黄金做成鱼钩……尽管此君选择的位置和甩竿的姿势也都很讲究,但是钓到的鱼却寥寥无几。讲排场方式,片面地注重形式,不注意调查研究,往往达不到实效。除非“鲁人”在一个“傻儿鱼”特多的地方,才可以事半功倍。
虽然这个寓言贬义很多,但是深层次的就是场面问题,我们大多数很重视面子,也总是去评价别人有没有面子。总是希望自己比别人更有面子,在这种对于面子的追逐中,我们都努力使自己更有面子,其结果是大家都越来越重视场面,场面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场面形成了一种社会声望、社会名誉。
大场面就不举例,在高速信息时代,随时都能在新闻里看到某某大场面,就说我们平常身边的和自己的吧,出门总是要选一件得体衣服,出门要表现自己光鲜的一面,打工过年回家,也是体体面面的,要有一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给别人面子”的情面
我们爱面子怕丢脸,在人际交往中,很注重给别人以面子,这样也是给自己以面子,因为给别人面子同样也是自己有面子的表现。
网络上看到的,一名网友年中去日本玩,起初已经发了朋友圈不代购,可还是有一堆人找上门来。网友碍于面子,答应了帮这些人购买。没有想到报完价格的时候,这些有求于人的人,竟然大呼小叫起来;“比代购还贵”!接着转账过来,自动摸了零说,“反正你去的起日本,不差这两个钱。”网友一听这话,立刻去服务台退了货,说,“我差不差钱是我的事,跟你有什么关系?难道因为我不差钱,就活该倒贴给你服务吗?”这个事网友最后很果断拒接了,可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却因为情面选择了忍气吞声。
曾看到过关于一则校园霸凌的新闻:一个转校生,进入新的班级,非常渴望拥有一个好朋友。当时,刚好有一个成绩不错的人找到他,对他说,“我们一个小组,以后一起做值日吧。”转校生简直满口答应。在值日生当天,这个优等生说,“我们比赛好不好,看看谁扫地更快?输了的人要被打手掌心!”说完之后,优等生就乱扫一通,宣布自己胜利。这个时候,原本可以提出质疑的转校生,为了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友情,决定配合对方的玩笑,默默伸出了手,被打了手掌心。从这开始,转校生心甘情愿受到欺凌,而欺凌的手段也不断升级,直到被脱去了衣物。在这件事情保管之后,有人在优等生的书包当中,翻出了一本虐待手册。上面详细介绍了,如何让对方一步一步接受欺凌。他自己说:“我就想试试管不管用。”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有位家长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觉得心惊肉跳。回到家中,将这个事情告诉了自己的孩子,并且对他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少不经事的孩子说,“我会在他要求我脱衣服的时候,大声说不。”可这个家长语重心长、十分严肃地对孩子说,“错了,你应该在第一次要被打手掌心的时候,就大声说不。”
很多人在生活当中,都是一个“好好先生”、“好好女士”。在跟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嘴上总习惯说着“好好好”。可是每到自己独处的时候,就会忍不住懊悔自己的行为来。可是你要记住,不要因为碍于情面、自己不好意思,就忍受任何让你觉得不舒服的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人生也仅有一次。为什么要委曲求全忍受别人,而让自己过得并不开心呢?那些看似好意思让你觉得不舒服的人,其实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人。
人生哽咽着这三碗面,酸甜苦辣咸只能自己一个人尝,请适当抛弃一些自己不爱的口味吧,只有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人生才是自己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