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乡村振兴的故事

2022-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尝试新角度

驻村见思37:在乡村振兴中如何文化叙事

最近,单位组织了一期培训。在培训中,既有理论授课,也有实践参观,打算以几篇文章记录培训过程中的所思所感。这是第一篇,以文化为主题,谈一谈自己对文化振兴的思考。

从一棵松树谈起

培训班组织参观三一国际农场。这是一个以养猪为主要方向、种养循环为主题的农场,之前没有怎么听过主要是因为其不对公众开放,实地参观之后感觉很多。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从松树谈起。

农场以生态环保为主题,因为要保护一棵松树,在建设卫生间的时候,特意为松树生长留足空间;在因为保护松树,在修建道路的时候,宁愿让路让人,甚至为了被修路意外撞歪了树,拉上铁索也要救护好。

正因为这样措施,那个厕所被来农场工作的国际志愿者称为生态厕所;那棵被撞歪的松树在国际志愿者的帮助下,不仅成长的非常健康,还成为了践行农场生态环保为主题的理念的一个生动案例。我相信这必将称为农场发展的一个生动故事。

建设大同小异,最关键的是故事

众所周知,当前发展农旅结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如何开展工作是个问题,毕竟跟随很快,国内大大小小的农场,只要有一个创意,其他的跟进很快。比如,一个农场有小火车、有丛林探险等项目,其他农场基本上很快就跟进了。这就导致我们身边的农场,基本都是一样的。

但有了故事就不一样了。一棵几十年才能出现苍翠的松树,一个联合志愿者开展的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并以文化制高点展示的样板,本身就带着不一样的意义。这种不一样的意义,可以团结到一批志同道合的实干者。

这是这批实干者不断为了完善理想世界,才能出现不一样的世界,在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成就不一样的事业。

故事有侧重,因人叙事更重要

不带偏见的说,生态环保虽然重要,但是并不是还未发展起来的乡村的主题,所以感觉参观的这个农场并不符合,或者说并不符合当前本地发展的叙事结构。但并不符合当地的结构,并不代表不符合某个圈层的结构。三一国际农场针对的就是国际环保理念的一个缩影,这个缩影之下,有来自俄罗斯、芬兰等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也能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等,这正是针对不同圈层的叙事模式。

我们不可能讨好所有人,但是必须满足所服务阶层的需要,这是大国面临的现实情况。针对不同阶层、不同对象的实际情况,必须有服务不同能力,或者更直白的说,没有主业就没有发展,没有找到服务对象也就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必须找到足够的需求,也就是需要服务的对象。这种情况下,在练好内功的前提下,走自己的路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不同的环境有不同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一个方向的市场,模仿者永远在追赶的路上。并且可能因为水土不服,导致事倍功半,所有投入打水漂。以三一国际农场为例,他们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才比较完整的确立以生猪为主业的一系列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主题思路。

就这种情况而言,想要在养猪模型上赶上脚步,需要至少5年的时间,并且这是以比较理想的情况而言。对于我们乡村振兴而言,能够依托的产业,必定是前面已有一定基础的产业。而要培养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至少需要5年以上时间。

好在普遍的认识是“脱贫攻坚缓不得,乡村振兴急不得”。我们有时间去发现村的禀赋,去发现市场的需求。

借助禀赋,聚集一批人,以人干事,必将是未来讲故事的主题,未来实干的方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