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是个什么鬼?

2016-07-07  本文已影响0人  無比

今天过得很爽。

都是刺激味蕾。

最爱的pelican的芝士炸鸡,配红酒。

薄荷烟,感受薄荷味贯通鼻腔和喉咙。

野山椒凤爪,辣到大汗淋漓,不断往嘴巴灌水依然不解辣,却还一直想继续吃,越吃越辣。

微醺过后清醒,酒完全醒了,困意全无,整个人处在极度放松的状态,又一种莫名的舒适感。

我们仨就在“老地方”喝酒,瞎聊,我跟他们说了我的计划,每天跑步和写作。他们决定等我写完这篇随笔之后再走,于是我就坐在这个蚊子堆里慢慢地敲打着键盘。

就这么漫无目的的写。今天听说,写作应该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首先你得不停地写,把感觉写出来,不能害怕写作,然后再慢慢琢磨用字用词,能一句话表达的尽量不用两句话。我现在坚持到第三晚了,我觉得我一定能坚持写下去,就像跑步。我现在刚坚持了第三天。

每天早上起床后都会打开“得到”app,听听有什么有趣的内容。我喜欢听得到,它每天推送7条语音,每次都能获得一些颠覆三观的观点。比如今天有个话题叫“失败者为什么没机会说话”,里面提到一个概念叫“幸存者偏差”。我们都倾向从成功人士身上寻找一些特质说服自己,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这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我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而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文章中提到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老中医的偏方,实际上只有他才知道究竟能治好了多大比例的患者,所有幸存者在不知道整体治愈率的前提下,认为老中医的偏方有效,还会不遗余力地宣传。而事实上偏方基本上都不靠谱,如果它真的具有普世性和不可替代性,经过多少年的口碑传播,不会仍然停留在“偏方”这个层次。对于偏方,我们期望值比较低,可能心理预期可能只有20分,一旦有点效果,我们对他的评价就有50分。而我们对医院医生的治疗水平期望值是100分,如果治疗效果只有90分,我们也认为不满意,就算医院治疗效果比偏方好,但我们心里并不认同。

我舅舅从年初开始患了一种怪病,晚上睡不着,整个人憔悴了好多。一开始吃安眠药不见效,也不愿意看医生,就算看了医生也不信。坊间是很相信所谓的老中医,因为推荐的都是身边的亲人或朋友,自然很相信。舅舅只四处打听各地“神医”,尝试各种偏方,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神医”被他们描述成一个救世主,治疗方法在我看来荒唐至极,可无计可施的舅舅只能尝试这些“偏方”,然并卵,大半年过去了,病情没得到改善。但似乎舅舅对“偏方”很宽容,治不好归结为自己的原因。我们常常就这样掉进“幸存者偏差”的陷井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