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等等,您确定咱们聊的是一回事?
儿子学校一份重要的回执,
要在周一上学时交回班级,
周日晚上我提醒他,
回执是否确认带好,
儿子点头回应,
没问题,已确认!
早晨出门赴校,刚到电梯间,
儿子突然跟我说,
等会儿,
转身回家。
我在等了大约几分钟后,
见其仍未回来,
于是也回家查看,
只见他翻箱倒柜,
寻找那份回执。
我有些愠怒,
质问他不是昨晚确认过没问题吗?
他也有些急躁,
说明明放在书包里了,
怎么就找不到了,
是不是家里人谁动我书包了。
。。。
一番折腾后,
最终这份回执还是在书包的某个书本夹页中找到。
送儿子上学的路上,
我很好奇问儿子,
不是昨晚已经确认了吗?
为什么又在出门前返回家寻找?
儿子说,
他确实确认了,
因为他清楚的记得,
周六把回执放进了书包。
只是有些不放心,
想再看一下是不是在书包里。
我很诧异,
但你说的是昨晚你确认过了呀,
儿子也诧异,说,
是呀,我昨天确实想了想,
肯定把回执放进书包里了。
刚想反驳他,
但突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我问儿子,
你所谓的确认,
是不是就是回忆了一下,
自己是不是周六把回执放进了书包?
是呀,儿子的语气,仿佛我问的多此一举。
但爸爸说的确认,
是亲自查看一下,是否放在了书包里,
要去看一眼,然后你亲眼看到回执在书包里,
这是爸爸所谓的确认。
如果说的是这个“确认”,
那我问你,昨晚你确认过了吗?
儿子说,没有。。。
我继续问,
那以后如果我们再说去确认一件事,
你知道做到了什么程度才叫确认过吗?
儿子很认真的说,知道了!
这是今早刚刚经历的一件小事,
但却给我带来很多感触。
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交流,
很多的所谓矛盾,
其实并不是关乎
彼此的代沟或者隔阂,
甚至上升到彼此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在沟通交流时,
很容易站在自我对事物的认知上,
基于别人也有同样的认知的假设,
理所当然的去按照自己的意愿沟通。
但其实很多事情的沟通,
对事情的基本定义都不同,
却苛求处理方式的一致,
也难怪沟通困难,
甚至爆发矛盾。
如果想要达到良好沟通,
首先要做的,
不是阐述清楚自己的认知,
而是先确认下,
大家要沟通的对象,
彼此的定义是否一致,
如果一致了,
也就是大家说的是一回事,
那再继续往下聊,
这样可能才会有效果。
否则,我在说东,
你在说西,
彼此馿唇不对马嘴,
却挣得面红耳赤,
不可开交,
那不是自找别扭吗?
亲子之间的沟通如此,
其实人与人之间,
何尝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