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武志红直播节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你怎样才会有存在感呢?我思故我在吗?因为我有美妙的思考、伟大的思考、很棒的思考,所以我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吗?我相信如果你是忠于自己感受的人,你会深深的感知到这一点,如果你只活在思考之中,哪怕你的思考再厉害,你仍然有一种虚假的感觉,你有一种好像你不着地、不真实的这种感觉。
所以,我们说存在感仅仅发生在一种可能之下,就是你的感觉在你的身上,也就是说存在感只能发生在你的感觉存在这个世界上。
你什么时候才能体验到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能发生在这种时刻,我的感觉可以呈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感觉呈现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就是我的感觉可以活在这个世界上。
所以,我讲到这儿特别想说,,做父母的要重视你们孩子的感觉;做老师的要重视学生的感觉;在恋爱中,那个处于观察者的人,要重视那个向你寻死觅活表达感觉的人。感觉是一个开始,是一个基本,只有这个感觉被确认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你才能够找到存在感。
第二部分我把它称为觉之三角,观察者和体验者有这么一个关系。体验者总是对立的,最初的东西,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圆点,在这个地方体验者和观察者是合二为一的。
观察者和体验者是怎么分离的呢?他是以三角的形式出现,体验必然是这样一个东西。用我的话来讲,当你发现了A,就意味着你也发现了负A。也就是说当我特别爱一个人的时候,你要知道你也很容易恨这个人。
当你觉得我很善良的时候,你必须得想你的内在有一部分是邪恶的东西。你老觉得我好得不得了,其实你的内在有一部分觉得自己很坏。这是二元对立的过程。
从体验来讲,体验总是有分裂的,分裂是有程度的。严重程度是两三分,五六分,甚至七八分,甚至超出了这个部分,我们叫做十分。
如果是十分的话,那是一种截然对立的情形,那就是最高了,一般来讲大部这个地步,比如说9.5分。这时候你想象一个等边三角形,上方有一个观察者,当你内在体验越分裂的时候,你的观察者要高高在上。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几何的角度来讲,这样平衡了。从内心角度来讲,这样安全。
你想躲避某一种痛苦的体验,你只躲开了对痛苦的体验,你其他的体验都非常鲜明地留着,当然这部分也有,一般来讲比较少。通常我们会说感觉使用的是同一个通道,爱和恨是同一个通道,喜悦和痛苦和悲伤使用的都是共同一个通道。
你认为你只毁掉了比如说关于痛苦的这么一个通道,结果你发现你会关闭所有的通道。所以经常你成为一个远离了体验的观察者是这么来的,对这个哥们他想关闭黑暗的觉知,对痛苦的体验,特别是对恨的体验,结果他也关闭了对爱的体验,关闭了所有的东西。
在人类的这么一种隐喻当中就会存在这样一个事情,当你处在观察者的位置上,你会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你会觉得自己是高明的,你会觉得自己是高的。
人性有两个基本维度,一个是善恶的道德维度,一个是强弱的高低维度。道德维度上,我们通常是平等的,但是在这个强弱维度上,我们是分高和低的。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自己处在高位,而拒绝处在低位。结果当我们追求在高位感觉的时候,我们就可能让自己容易停留在观察者的位置上,而且在观察者的位置上,我们觉得自己非常得高明。
所以我特别想说当你处在动不动觉得自己很高明的时候,甚至你这个高明感太强的时候,你必须得怀疑一下,我是不是离体验太远了。
你可以怎样拉近观察者和体验者呢?就像我们说的什么是觉之三角,你怎样才能更好地觉之呢?一个目的,就是你让观察者和这些体验离得越来越近。而且观察者和体验离得越来越近的时候,必然意味着截然相反的情感的体验也会越来越靠近。
我们想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当你内在的体验变得越来越合一的时候,有一天它就到这儿来了,这时候观察者也一下子就落下来了。这时候观察者和体验者就会有合一的感觉。
在我的生命中,我有幸在少数时候体验过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实在是美妙得无与伦比,也许是这世界上最好的体验之一。那时候我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有这种感觉,我说过这样的话,就是存在只可被体验,不可被计算。
最后一部分其实就是对攻击性的理解越来越深。
而且会存在这样的部分,过去压抑自己攻击性的人,比如说过去好脾气,通常不表达自己愤怒的人,结果能够很好地表达他的攻击性呢?而且之前动不动表达自己的情绪容易暴露的人,也是因为这样,他们的情绪有了更好的控制。
所以我觉得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我感觉真的特别特别好。为什么这样说呢?精神分析的理论就是这样说的,精神分析主要就是在讲攻击性的,为什么这么讲呢?精神分析理论中会说攻击性就是生命力,而生命力得益于人性化的攻击性。
人有三种动力,自恋、性和攻击性。其实这就是自恋,我就在老师面前展现我的自恋,你看我过得多好。自恋这个玩意,我在找他咨询三年以后才承认我身上有自恋的部分。简直太原始、太搞笑了是不是?
这时候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你作为一个中国人,或者你是东亚文化下的人,你能够呈现你的这三个动力吗?你能够让自己很自恋吗?你能够让自己很嘚瑟吗?你能够自如吗?你能够非常好地享受性吗,你能够展现你的性魅力吗?你能够释放你的攻击性吗?
当然我这样讲,我用刚才这句话来讲,意味着我还在压抑我的攻击性,总之,你能够在关系中去表达你这三个东西。如果不能,我们今天就可以说,你离感觉这俩字差得还太远,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再分享一个故事,这时候我必须得说,其实自恋、性和攻击性这都不是感觉,这是三种动力。什么叫做感觉呢?就是我作为一个人,我在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中,我能够展现我的动力,展现我的生命动力。我这个生命动力会碰触到对方,对方也会有他的反应,这时候,我作为一个生命体和另外一个生命体建立关系的那个产物,那就叫做感觉。
这个东西是怎么发生的呢?我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如何发生的?我在第二部分的时候也讲到,所谓的我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就是我的感觉可以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动力可以呈现在这个世界上。
如果具体来讲,对这位来访者来讲,她的说法是她从2010年开始看心理学的书,有一天一篇文章讲《活出你自己》,像一道光一样劈在她身上,她突然之间有这么一种领悟,好像她根本没有“我”这个概念,她根本没有觉得应该为其他的力量而活。
接下来几年过程中一直是左冲右突,活得很艰难,中间有很多时候是有些所谓不明智的选择,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作为咨询师,有时候我也会看到她的选择,我充满了担心。但是大家知道,作为咨询师,我们有一个基本的东西,就是这是她的人生,我作为咨询师,这是我要控制我自己,我不要太多地进入她的世界告诉她应该怎么样。我只是提供我的观察,有时候也会提供我的感觉。
当她的自我诞生之后,当她发生自己可以很好地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引用美国心理学家科武特的话,当你的自我产生以后,你会稳稳站着,情绪的惊涛骇浪不会把你冲走。这种感觉就是得益于这十来年,她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都是按照我的感觉去做的选择,都是在呈现她的生命动力。
这里面有很多成败得失,有很多爱恨情仇,有很多好的体验,也有非常非常多的糟糕的体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地获得了这么一种感觉,她的生命感觉可以基本存在呈现在这个世界上。当她获得这种感觉之后,她就知道她的自我可以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了。
所以我会有这儿一个毒辣的说法,就是当你还没有按照你的感觉展开你生命的时候,很可能你还没有活着。
最后我再讲另外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大佬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我都要保密。这个大佬在他50多岁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有点荒诞的恋爱,在这个恋爱当中他产生这么一个感觉,他也跟对方这样说:如果你能够只爱我,我的几百亿都可以给你。但是很不幸的是,他正好找了一个爱无能的人,所以这些根本不能实现。
但是这些不重要,这个人是这样说的,他说武老师,我现在拥有这一切,我掌控这么多东西,但是直到现在,我才感觉我的感觉打开了,我现在才知道什么是活着。
可能很多朋友觉得还不太能体会这样的部分,但是我想说试试吧,你试试在可以的安全的环境下展开你的生命感觉,展开你的自恋,展开你的性,展开你的攻击性。你试试去体验当让你的感觉拔到一种非常鲜明、非常高的时候,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会说,那真的非常值得、非常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