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之惑

2017-01-12  本文已影响352人  部落10

春节过后才是新一年

新的一年已开始好几天了,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没有。

只有过了春节,那才叫新的一年开始了。


公历才是我们的生活节奏

虽然农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节日习俗,气象相关,已经用处不多了。

生活节奏多按公历来算。


时间的度量

不知何时起,我们先人开始在生活中引入时间概念,对一小时一个天一个月一年进行计数。

时间的度量衡各地区的人们都不一样。


判断未来

我们用关键的时间点来,判断未来。时间的计数也许就是为未来而生的。

不久后会发生什么?先要定位才能说明,比如马上天黑了,马上要有潮汐了。

生活之中,则是日常事件的安排,有了刻度。

上知过去,下知未来。

自然中,对人类最重要的时间,就是未来的自然现象。

什么时候庄稼会熟,什么时候月亮会圆……


主观的度量

关于度量,其实是比主观的。

世界各地关于长度、重量、时间都有自己单位。

我们用的公历,仅仅只有两千多年,也没能涵盖人类所有的历史时间。

历史上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用过一个多个起始时间,开始纪年。


周期轮回

新年则是这样纪年方法,给我们的带来的周期性轮回。

当然现在按照一年四季的变化,还有一天黑白的变化,太阳与地球的自转公转。我们在自然环境中,也能解释这一个周期。

纪念也反映着我们周围环境的一个周期。至于应该从何时开始记,这似乎不重要。


两个新年

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套历法很成熟了。不过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我们采用了公历。

这样一来对于我们,就有两个新年。

对于大家来说,新一年,工作周期的变化很重大。

但是冬末春初,也很有一个阶段的重要意义。


仪式感

我们人就像一段时间,总需要一些仪来结束一个时间点。

仪式,是一段时间的结束,也是一个时间的开始。

对于一个时间感的生物,这是很上瘾的事情。感觉像活了好几次。


年味

但现在我们感觉,农历新年越来越没有味道了。

当然相比全国这么大规模春运,反映出的回家心切,这似乎只是少部分人的感觉。

在人群中,这个年味的感觉好像正太分布的。

不是所有仪式,都会有很强的仪式感的。经历久了,可能就流于形式了。

形式在带给我们仪式感的同时,有让我们为此付出形式成本。

当仪式感消失,形式仍然被保留下来了,我们继续为此付出群体成本。


稀释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非常多的内容吸引,对于时间的利用率更高了。

选择成本也更高了。

能让我们有期待感的东西,不多了。

春节

对于新年的期待,被元旦稀释;

对于团圆的期待,被网络稀释;

对于守岁的期待,被作息稀释;

对于热闹的期待,被礼节稀释;

对于休息的期待,被酒席稀释;

……

那些过去的形式曾是我们期待的环节,现在却稀释着我们的期待。


家庭

春节,被赋予了浓重的“家”的味道。

从古至今,家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社交网络,生来支持,死后安葬。

农业社会结束后,我们的生产活动从家庭关系中脱离出来,大部分陌生人,通过公司的形式,建立信任关系,协作生产。

工作之后,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就更少了,无论和父母还是孩子。

你可能一直处在公司的生产或者社交活动中,也可能处在学校,课后是托机构里。

信息社会中,家人相处时的注意力再一次被瓜分,当然工作时间的注意力也参与其中。

当连接变丰富之后,我们自然是选择更有吸引力的。以前线下的人,你不得不与之相处。到了线上,不喜欢,自然可以不关注。

在你玩手机,没有理孩子的时候,显然正在关注的内容在此刻,比孩子重要。

新的社群进一步重组,人们的关系网络。可能因为一个明星,一个手机,一部电视剧,一本漫画,一种癖好……聚集无数个细分的网络。

在血缘关系网络中,许多功能被分离出去。家依然是最重要的,但成为了之一。

在人类的生命之旅中,基本生活过程和动物是类似的,一代又一代。

在知乎看到一个“过年为什么不回家”的问题,里面许多回答颇让人忧伤,他们也许只是特例。

若家庭,是人一生的必修课,次次及格的有多少?优秀的又能有多少?


形式

春节,和自己核心网络中的人,一起期待新一年的来临。

让春节更有意思的办法:

•经营核心网络

•更新形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