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面试里拿高分?先想明白这事儿!
在听笑来老师第八节写作课的时候,我突然冒出了这样一个想法:
面试本质上也是一次“沟通”。
面试中成功拿到高分的人,本质上是进行了一次“有效沟通”。
回想一下我们在参加各种面试考试前,各种培训机构都会一遍一遍强调的那些“高分要素”吧:
1.不卑不亢,跟考官有眼神交流
2.有礼有节,进出考场问候考官
3.表情放松,最好全程面带微笑
4.表达流畅,中间别有明显卡顿
5.逻辑清楚,作答层次足够清晰
6.结构完整,答题最忌虎头蛇尾
··· ···
很多机构都把这几条当作“武功秘籍”,然后跟学生们翻来覆去的强调,“做到这些很难,需要经过我们的专业训练才行”。
可问题在于,做到这几点真的那么难吗?这几条不就是我们跟人聊天时的状态吗?
“说话的时候看着人家,别到处乱看”
“跟比你岁数大的人聊天,问候一声以示尊重,走的时候说声再见”
“聊天的时候别那么严肃,该笑的时候就笑笑,别像别人欠你200块钱一样”
“不管说话快慢都别磕磕巴巴的”
“先说啥后说啥分清楚,别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说完一件事记得收个尾,然后再说另一件事”
不就是这么点儿事儿吗?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培训班的培训师们连面试考场的门朝向哪都不知道,却仍然有可能带出“高分考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玩意不难,强调的遍数多了,就总有些学生能够自己悟出来)
可怕的是,学生们不这么想,我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平时跟谁都能聊的不错,逻辑很清晰,表达很流畅,对社会热点、家国大事都能聊的头头是道,可我把他刚聊过的话题改成面试题的形式,让他往那一坐开始答题,他就歇菜了,说的结结巴巴,内容前言不搭后语,全然没有了刚才的自信和自如。
在我问他们为啥会这样的时候,得到的无非是两种答案:
1.老师,我也不知道啊!
2.老师,刚才是聊天,现在可是答题啊!
很多人都有意无意的把“答题”和“聊天”、“沟通”割裂开了。
对于我们来说,面试是为了得到高分,获得一个得到岗位的机会;
对于招考单位来说,面试是为了什么?
为了看看你长得俊不俊?个子高不高?皮肤白不白?
为了听听你表达流不流畅?口条利不利索?积累的名人名言多不多?
都不是!面试是为了看看我们之间有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有没有共同的理念,有没有把我们选来一起奋斗的必要!
说得更直白一些:看我们是不是自己人。
而谁来决定你是不是自己人?是你自己?你的对手?你的培训班?亦或是你的考官?
答案毋庸置疑。
因此,面试的本质并非一次“答题”,也并非一次“考试”,而是一次“沟通”。
一次让考官觉得“我们是自己人”才有效果的沟通。
最基本的,表达观点不行,让考官接收到你的观点才行;
再高级点,接收观点不行,让考官接受了你的观点才行;
更高级点,接受观点不行,让考官认同了你的观点才行。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答完题自我感觉良好,结果出了考场以后看见分数直接傻眼了:
握草,什么鬼?考官不识货啊!老子怎么这么低分?有猫腻!肯定有猫腻!
(这也是为什么18大以后政治风气已经如此清明了,还有一些人声称“公考面试分数高低就看你找没找人,送没送钱”的原因,因为他根本没认识到自己根本就没说明白话,也就是没做到跟考官的“有效沟通”,也就只能像个怨妇一样的“喷体制”了,可笑,可悲,可叹!)
自己说的挺爽,可惜,咱不是打分的那个人。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沟通”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