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

现实的诗意

2020-03-16  本文已影响0人  冯清和

今早上诗歌课的时候,有位老先生指出:“诗歌必然是高雅的超越的。”我觉得讲得好,正欲动动笔杆儿记下来时,老先生却接着说:“所以,我们的诗歌不要写琐碎的现实,如果你只关注你生活中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你就会被俗事缠身,洒脱不了。我记得之前有一位女老师写诗不错,但后来成家之后生了一对双胞胎,从此整日的生活都是围着孩子转,再也写不出好诗来了。”

这话说得貌似有理,但是仔细想想,就越想越不舒服。诗歌要超脱是不错的,毕竟“文学高于现实”,但想必这位老先生忘了前面一句是“文学源于生活”。不只是诗歌、文学,所有的艺术都源自于现实,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鸡零狗碎的,庸常的,甚至世俗的。如果说琐碎的现实不能入诗的话,杜甫的大多数诗都是无意义的。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写得不美,不洒脱,还又俗又惨。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面,杜甫的茅草屋上的茅草被吹走了这点小事也要入诗来写,看起来是非常不值得着墨的。可是这是这样一样庸常的现实琐事才引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动人心魄的诗句。

即使洒脱到一身仙气的李白也是脱离不了现实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萍水相逢的朋友突然来送别,这样的瞬间被李白写进了诗歌,写得全是大白话,读来却一点也不俗。反倒是让人觉得真实亲切,情谊直率。

如果说是我想得偏激了,老先生的本意是为了强调一个诗歌要把眼光放在高处,不能被家庭所困,不能被孩子所困。诗歌也并不是只围绕着孩子来写的。如果是从这种角度出发的话,我仍然不能赞同。我料想这位老先生从来没有带过孩子,也没有读过几首像样的童诗,更不用提为孩子写诗了。当你去陪伴一个孩子成长的时候,你可以见证生命成长的喜悦和奇迹,有太多可写,也有太多能写的了,因为你会发现孩子本身就是一首诗。他们清澈的双眼和许多奇思妙想,就像不停迸发出来的诗歌。

那么那些为孩子们写的诗歌又怎么样呢?我最爱的诗人金子美玲,一生为孩子写了无数首小诗。每首小诗都让人读来心里干净又温暖。

 金子美玲

向着明亮那方

金子美玲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灌木丛中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寒夜里的飞虫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

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住在都会的孩子们啊。

金子美玲

我想变成

一朵云。

又松又软

飘在蓝天里

从这头到那头

看够了风景,

晚上就跟月亮

捉迷藏。

这样的诗,你如何说它琐碎没有诗意呢?生活到底是琐碎的还是诗意的,完全取决于看的人。

对于老先生的话,我更愿意理解为:我们要把现实活出诗意来。无论写诗还是生活,我们的着眼点可以落在细处,但眼界和心胸应该远远地超越于此。这样,现实便有了诗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