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人生|“抠门”皮带哥
一分钱能买三块糖,捡到五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还能受表扬……那时候,“皮带哥”竟然掏出八百元钱给弟弟娶了一个媳妇。
“大皮带”,至今说起这绰号,皮带哥还是摇摇头,然后微微一笑,“咱也不知道谁给弄了这么个'混名字'”。
“混名字”就是绰号。
父亲说,“那是他——指皮带哥,小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弄了一条宽皮腰带,捆扎在腰上,到处显摆。就这样子被人家叫开了。”
其实,那时候也没有恶意,毕竟有一条皮腰带还是让人艳羡的。现在当然也没有恶意,这么多年了,叫着比名字还亲。
皮带哥出了名的“老抠”:别人抽旱烟时,他在地头上种了一溜烟草,抽自己种的;换烟卷后总能抽到最后,右手食指中指留下很明显的作案痕迹;跟伙计们在一起打牌时,超过一毛一把,他从来不上场……
然而,这个“老抠”却也是最为村里人称道的,“够兄弟”做大哥好样的,村里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话说八十年代末期,自己兄弟结婚,他把家里仅有的八百元全部给了弟弟,这是全村头一份,这就是这一举动让全村人竖了大拇指。
那时候,八百元可是巨款。话得从皮带哥闯东北说起。
皮带哥要去东北了。走之前到了我家,跟我父亲告别。
“三叔,我闯东北去。”他那时应该就笑呵呵的,我想。皮带哥笑起来,嘴往两边轻微一裂,眼睛基本上就眯缝起来了。
父亲没搭话,皮带哥就继续说了自己的看法。“在家这么混着,吃不上饭,也可能娶不上个媳妇。”
“想好了就去,混不下去再回来。”父亲没说太多,他也不会劝啥,毕竟是同龄人。那年,父亲27岁,皮带哥24岁。
皮带哥家在生产队忙活一年也挣不出吃的来,他爹娘生产队“挣工分”混日子,弟弟妹妹又小。张着嘴吃饭的多,干活挣得少。
他爹个不高,“前锅后罗”,不喜欢干农活,愿意干倒是把好手。每年还能欠大队“工分”,经常旷工,挑着提网去海边捞鱼,谁也管不了,包括他那个亲叔兼小队长。
正应了那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他娘个头虽大却很懒,很配合在家等着做鱼吃,别人家花生油年头吃到年尾,他们家吃个四五次就光了。
所以,我一直以为俗话说“捞鱼摸虾,穷是活门家”就是从他家来的。
皮带哥一个人去了东北八九年,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五口家。一个媳妇,三个孩子,两个是闺女,一个是儿子。
回家没地方住了。原来四间屋,弟弟妹妹各一间,爹娘一间,还有一间是灶房。
两个闺女跟妹妹挤在一起,弟弟跟爹娘挤在一起,皮带哥带着媳妇儿子一间。
皮带哥去村里买了生产队仓库,拆了留下木头,石头,墙土推倒垫高,又去泊里买的砖起了四间崭新的玻璃瓦房。
盖房子爹娘没有出钱,也没有钱。他爹还不错,偶尔过去平平院子,打打下手;他娘过去帮着做饭烧菜,请那些瓦匠木匠们喝酒。
闯东北虽然没有积攒几个钱,但是收获还是挺大的,媳妇有了,孩子也有了,房子也有了。
第二年赶上村里调整土地,又分了地,才慢慢步入正轨。
第三年上,他爹给弟弟说了一门亲事,同村的一个女子,虽然彩礼很少,但是他爹也还是拿不出来一分钱。
那时候剩女很少,即使有点缺陷,依然不愁嫁,毕竟光棍子太多了。弟弟的这个媳妇长相不赖就有点缺陷,说话不利索——“半哑巴”,能听也可以说,就是说的“较别扭”,一般人听不清楚。
皮带哥不能眼瞅着弟弟婚事黄了,自己当年的经历不能在弟弟身上上演。于是,皮带哥把家里仅有的八百元全部拿出来给弟弟结婚用。#青岛头条#
他家盖房子差不多花了三千多块钱,一分钱能买三块糖。可想而知,八百块钱得“扣”多久才能积攒这么多。
(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晴雾)
![](https://img.haomeiwen.com/i9811730/180a3214c277c7e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