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葛纠葛,我想穿葛
葛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藤长可达10米,缠绕他物,花紫红色。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葛布,根可制淀粉,又可供药用。如:《诗经》里经常出现的“葛屦”(葛制的鞋子,贫贱人家所穿用,一说夏天所穿用);“葛屦履霜”(冬天穿夏季的鞋子,比喻非常俭啬)。
葛,我们通常叫它“葛藤”“葛麻藤”“野葛藤”。
儿时上学,每经“天坑弯”。天坑若球场大小,呈不规则圆形,春夏秋冬,目光所及,天坑及其周边郁郁葱葱,四季如春。走在边沿,冬暖夏凉。特别是夏天,当你一身臭汗接近天坑,会被带着弄烈的玫瑰花香的一阵凉风吹得满身收汗、沁人心脾;而在冬天,当大地银装素裹,树枝上都结了一簇簇冰凌的时候,天坑及其周围,竟然是热气腾腾。
天坑,似乎主要集中在卡斯特地区。在古代,卡斯特地形地貌的地区多是蛮荒之地,所以《诗经》里没有“天坑”的记载,倒是有大量关于“葛”的咏叹。可见,葛,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重要性。
小时候,没有机会读《诗经》,初中时,在一册薄薄的历史教材中才说:《诗经》是古代的诗歌总集。
小时候,也认不得葛。只知道大人们经常讲到“吃葛粉”。但是,上学路上,天坑弯里,居然密密麻麻的长满那么多野葛藤。只是,眼前的葛藤和脑海中的葛、葛粉怎么也对不上号。
天天见葛藤、常常听葛藤、偶尔吃葛粉,就是认不得。
到了中年,在青年时代营养不良之后,忽然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便吃得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这时,过去给我们卖肉的商人们开始卖葛保健品了,我才认识葛!
哇塞!葛不就是叶子像黄豆、开花像扁豆、藤子满山长的那玩意嘛?老家多得是,怎么还要掏钱买呢?可是,回去挖葛,自己还没那个勇气和能力了。一则名山有主,二则体力不支,三则山高路远不划算,四则从严管理没时间。
挖不了葛,偶尔也喝点葛粉解酒。闲暇时光,捧读《诗经》,那葛跃然纸上。
《诗经》中多次提到了葛,包括生产劳动对象的葛,具有比兴意义的葛,代表不同情感取向的葛,具有宗教色彩的葛,这是葛作为周民诗歌题材的思想意向。
《诗经》里作为劳动对象的葛,主要是用于织布、做鞋等与穿有关的活动。葛藤经过煮变成纤维,可以织布。棉花从阿拉伯传入中国大约是唐代的事情,在此之前先民多穿“葛衣”。《诗经》里姑娘们都是“采葛织布”待情郎、侍父母。蛮荒时代,“吃饱穿暖”是莫大的幸福,那份朴素的幸福感,是物流横流的今人体味不到的。
采荇(xing)、采薇多是少女,彼时春光正好,花花草草的甜蜜也填满时光了。轮到“采葛”织布,姑娘们都该要面临人生的磨砺了。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据说,这是《诗经》里一首赞美织女的歌。大体来说,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女子采葛、煮葛,织布、作衣的劳动过程,和洗净衣服、准备请假回家探望双亲时的愉快心情。
在诗里面,我们没有感受到一丝一毫的苦涩之气,轻轻读来,男耕女织的欢喜自在隔着2000多年的风烟,扑面而来。
在先秦时代,人们生活的压力普遍不大,物质的欲望也不是很高,简单的生活,辛苦的劳作,在他们看来,依然幸福而满足,他们用朴素和单纯,开垦生命中最丰美的田园。
《诗经》里的织女,没有仙袂飘摇,没有珠光宝气。穿的是粗布衣裳,细织裙裾,没有后世绫罗绸帐的绮丽,也没有当今巧匠良工的精致,有的只是自己亲手缝制的温暖,留着田野葛曼的清香。
从葛麻到棉花、桑蚕,再到今天的毛纺、化纤,“穿暖”已经不是任何问题了。但是,人对于穿的纠葛却日益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