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日记之老人的想法
亲家既冤家,这句话真心正确。曾和孔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非常朴素,之所以亲家既冤家,无非是站的角度不一样。
站在婆婆角度,儿子比儿媳妇亲近一层;站在岳母角度,闺女比姑爷亲近一层。日常做事言语,无意之中都会护着自己的犊子。如果两亲家凑到一块,岂不就是冤家。人之天性而已。
但是能让亲家结成统一战线的,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要二胎。
大宝出生的时候,是和岳母等在产房外。孔老师顺转刨,足足折腾了七八个小时。如此焦心焦肺的等待过程中,岳母大人还不忘和我说,过几年再生一个。
大宝长大的过程也是一部调皮捣蛋史。有段时间,大宝吃饭非得看着电视,当然这在大宝姥姥的眼里不算什么问题。孔老师决定纠正大宝这个坏习惯,就把电视收了起来。大宝虽然二岁有余,但是捍卫自己权利的决心还是很大。吃饭时一看电视没有了,哇哇大哭。大宝姥姥心疼,对着孔老师一顿数落。孔老师从育儿理论讲到习惯养成,大宝姥姥一句也没听进去。就回了一句话:这么小个孩子哪懂那么多,等再有个妹妹就自然而然懂事了。
此后这句话频繁出现在大宝姥姥的嘴里。大宝抢东西,有了妹妹自然不抢了,大宝爱粘着人,独立性不好,有了妹妹就好了。总之,有了二胎包打一切,仿佛有了二胎,大宝的成长完全靠自己了!孔老师对此表示深深怀疑,我也好奇问过大宝姥姥,何以见得有个二胎,大宝这些坏习惯就没有了。
老太太大手一挥,你们小时候不就这么过来的,大的带小的,自然就懂事了。
原来根在这儿呢!老太太认为多子多福,养一个和养一群也没啥区别。
不过后来想想,老太太的话似乎也没错,孔老师上有一姐,下有一弟,我上有三个姐姐,在我们这年龄段,绝对算是兄弟姐妹多的。我们虽然没有多大富大贵,光宗耀祖,但好歹也三观正确,生活小康,安心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我和孔老师说,老太太的自然生长理念未必没有道理。孔老师嗤之以鼻,现在什么年代了,能和那时候比吗?然后给我讲了四年级小孩4000单词量纽约够,海淀不够的段子。
至于孩子奶奶,我亲爱的母亲大人则是集中在另一个角度。老太太一直认为一个孩子太孤单了,长大了遇到什么事,连个帮手也没有。这得益于老太太前年住院,我和三个姐姐,姐夫轮班守在医院。隔壁床的老太太只有一个儿子,还需要上班,一个人连轴转,偶尔只有侄子过来替换一下。
私下里,大宝奶奶大为感慨,这才觉得多养几个孩子是福,以前为了养我们受的苦值得!
大宝奶奶帮我们带孩子,结识了不少小区的朋友。隔三差五就带回谁谁家又怀了孕,谁谁有了一个二宝。初始听到这消息,我和孔老师不以为然,以为老太太不过是传播社区新闻,后来孔老师听出了不对,这是变相催二胎啊。
那个时候和孔老师还很坚定的坚持一胎大法好,对大宝奶奶的话坚决免疫。但后来大宝奶奶提到帮手这个词的时候,我还是很心动。毕竟我和孔老师这个年龄正面临养两边四个老人甚至还有奶奶爷爷的阶段,多一个人还真是多一个帮手。
其实细想,两位老人是很朴素的传统观念,多子多福。中国五千余年,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儒家思想的渗透不可谓不深。有意思的是,我和孔老师受过高等教育,自诩和父母一辈不一样的这一代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也在慢慢接受父母一辈的观念。
文化这个东西真是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