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观点:少女自杀为哪般——解析阮玲玉之死(许艳丽)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公众微信(许艳丽):xuyanli179936680
自我介绍:
许艳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家庭系统排列导师
现居地合肥,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工作室。
个人微信:czklxyl(许艳丽)
1935年3月7日傍晚,联华公司部分员工在黎民伟和林楚楚家中参加聚合。略施粉黛、风情万种的阮玲玉端着酒杯穿梭在人群中,她光彩照人、丽而不艳,妩媚中的那一丝忧伤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阮玲玉频频向众人敬酒,谈笑风生,没有人看出她的异常。
然而,在阮玲玉结束宴会的四个小时后,也就是1935年3月8日凌晨2点,她吞下了三瓶安眠药,留下了四字遗书——“人言可畏”。
这一年阮玲玉年仅25岁。
看到阮玲玉的照片,你会发现她脸上有一种深深的忧郁和悲伤感,这种感觉在即使已经浓妆艳抹,妩媚动人的装扮下都是难以掩饰的。相由心生,深深烙印在她脸上的悲苦和消极是在她长期不开心的状态,以及内心也已经默认这种状态时才会显露出来的。
阮玲玉虽然在演绎事业上是成功的,但她的生活却并不顺利,这在她的爱情世界里、两性关系中尤为明显。
首先在她16岁的时候便开始跟纨绔子弟张大少爷张达民同居。年少无知的她义无反顾的跳入这个男人的怀抱,却惨遭张达民长时间的威胁和恐吓。
习惯于花天酒地张达民很快败光了祖上留给他的万贯家财,穷困潦倒的他开始靠着阮玲玉养活自己。这时阮玲玉在影视界已经走红,却每个月要给张达民不菲的生活费。其实她并不想养着无能的张达民,但张达民用出卖阮玲玉的隐私为由让阮玲玉给他送钱。
阮玲玉因为害怕自己的形象在大众面前受损,所以一直不敢反抗,“软弱”是她对自己的形容。
阮玲玉从小丧父,母亲是张家的女佣,她能够读书是靠母亲苦求张大少爷的父亲而求来的。
从小缺失父爱,母亲又每日辛苦工作无暇照顾幼小的阮玲玉,而且家庭社会地位低下,这不仅使小小的阮玲玉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还蒙上强烈的自卑阴影。
在精神分析角度,儿童时代每个小孩都会理想化的认为自己是完美的,女孩认为自己是公主,男孩认为自己是王子。父母在这时应该及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赞美,让孩子能够允许自己有一定理想化状态。
但当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也应该加以指导让孩子看到一些现实:你有优秀而美好的地方,也有不完美的地方,而这个不完美是正常。并且指导孩子你可以有能力处理和接受不完美的行为和状态。
但如果孩子没有接受过这样的引导,反而一味的打压孩子的理性化状态,让孩子认为无论怎么做都是不好、都是错、都是地位低下的,那么孩子的自我理想化需求和外界的评价就会使他的内心产生很大的失衡感。
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保留一些理想化的形态,来承受不愉快的感觉,没有这种感觉人就会处于过度的“不开心”。
伴随着这种理想化的内化,我们可以平衡自恋性感觉,由此健康的人们会感觉到“大多数时间我都还不错,只有少数情况下才不太好”。
但佣人家庭出来的孩子,往往不允许存在这种理想化,希望和美好被打压是理所应当的,因而会在心理形成对自己、对世界抱有太多的失望的状态。
失望就会越多越希望自己完美,就会越希望自己“假装”出那个让自己觉得很好的样子,但内心却深深的不认可自己真实的状态,甚至会批评的自己一文不值。“假装”的越多,失衡就越恶化,自杀的人都是因内在世界严重失衡所致,较轻者会产生抑郁或躁狂。
阮玲玉是一个十分“爱面子”的人,她非常擅长演戏,这跟她对自我的认识有关。所以她无法接受自己的形象受损。
当张达民以一纸状书将阮玲玉告上法庭,指控阮玲玉偷窃张家财物时,虽是诽谤,但阮玲玉仍然会感觉到自己一直维系,假装了许久的完美形象、理想化形象要彻底崩塌了,她不能跟张达民对薄公堂让地下的群众看笑话。选择自杀就好像是在选择逃跑,也是她对自我的保护及防御。
很多抑郁患者看起来都是“老好人”、有耐心的、性情温和的、善良的……但其实他们内心有非常具有攻击性、暴戾的一面,可能是对自己,也可能是对身边人的。
但善于忍耐或“伪装”的他们因为不允许自己出现这样的攻击性,害怕被别人不喜欢,害怕理想化幻影破灭,所以要求活成跟内心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但攻击性并没有消失,因为没有适当的释放出去,所以就往往成为了指向自己,抑郁或自杀便无法控制的产生了。
如果阮玲玉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或者求助有效的人可以在她身边引导她看到“完美自己”和内在自己之间的冲突,并引导她以合适的方式释放攻击性就可能使她挽回一命。可惜她身边并没有出现这样的人,她的情人唐季珊为了自己的利益让阮玲玉自己去面对公堂。阮玲玉临死前对他说的最后一句渴望:你能再给我一些安慰么?
一代女神在最后时刻发出了求助信号,但她选择了错误的方式,结果就这样停留在自己最美的年华里,香消玉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