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那篇文章究竟写的好不好?
2017-04-28 本文已影响261人
逍遥
——本文约1539个字,阅读需3分钟
范雨素写的究竟好不好?
这个问题一开始我是有答案的,但是后来我不太确定了。
一开始,实话说,我没觉得写的有多好。
我看了三遍,第一遍我主要看了故事,使用我惯常的快速阅读方法,只是了解了故事梗概。
第二遍是我发现很多人在夸奖写的好,我很意外,于是又看了一遍,这一次比较细,但是还没觉得有什么好。
第三遍,是我看了几篇分析文章,于是又打开这篇文章,仔细地体会了一下他们的说法。
我还是没有觉得有多好。
于是我当时很主观地生出判断:这是一次炒作。
必须承认的是,我对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是有偏见的,因为这文章不是以一篇文学作品的面貌出现,而是以一则新闻出现的。发布这篇文章的是一个号称新闻媒体的机构——界面。
而如果从新闻层面看,这篇文章根本就不能刊发,并不是写的不好,是所有信息都没有经过验证。
如果大家对最近几年新闻反转的故事有印象,大概会知道大部分反转的新闻都是因为缺乏核实和验证。
在我眼里,一篇没有经过核实的新闻作品,就像一锅没有炖熟的肉,我不否认炖熟之后或许会很好吃,但是毕竟现在没有炖熟,我是不吃的。
《我是范雨素》就是这样一盆还没有化开血丝的红肉。
比如里边提到她的丈夫,这个人据说已经去俄罗斯了,而范雨素说他对其进行了家暴。
那么如果这个人回来,他会承认家暴么?他对于这段婚姻又是什么说法?他会怎么评价范雨素?他是否认同范雨素的故事?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一个家暴烂男人,你要相信他的话么?
但如果你对新闻操作有起码的了解,你会知道很多先入为主的观念往往最后证明是错误的。
比如著名的呼格吉勒图案,这个小伙子直到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是被当成杀害女工凶手的,但最终他被判无罪,尽管他已经死了。
在他被处决前,也同样没有什么人相信他。
新闻的操作规程,就是这样,必须要对所有人开放,给所有人表达的机会。
想要炖熟那盆肉,需要范雨素丈夫、女儿、亲戚、朋友、雇主等多方面的信息来比对验证。
而这篇文章什么都没有,对于一篇新闻报道来说是不合格的。
于是我天然地不喜欢这篇文章,这是一个媒体人的职业习惯。
当然,不可否认,作为一个做过多年社会新闻的记者,范雨素这样的故事我看的很多,就连皮村我也是在2008年就去采访过的,这样故事对我来说实在是很常见的了。
之后我跟一些朋友聊了这篇文章,很多人也跟我一样觉得不怎么样了,有不少人说这篇文章他没有看完、看不下去,这也让我的想法一度很坚定。
但是一个朋友跟我说,她觉得这篇很好!
我跟她讨论了一下,发现分歧就在于我是在用看新闻的眼光看待,她则是用看文学的眼光看待。
从她的角度看,并不存在验证真假的问题,而是这篇文字写的很好,“她的写作是一种可能性”,这是她对此事的评价。
这让我重新思考,我之前看待这篇文章的方法是否有问题。
进而我想到:或许用“好不好”来评价范雨素的文章本身就是错误的。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说法或许也可以改成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范雨素。
就我个人看法,范雨素的好处在于她的真实,这种真实不是刻意追求,而是她本来如此,
她无需深刻思考或者孜孜追寻,她本来就是在那个真实讲述的层面里的存在。
而像我这样的人,或许正如我那位朋友所说,因为受了教育,反而脱离开那种真实,用功能性的文字包裹了起来。
但是如果说范有多么好,恐怕又未必,因为通常说“好”这个概念,至少要经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
比如当下一些明星的写的文字,也有人吹捧说文笔好,等过10年再看,什么都不是。
而范的文字刚刚出来,显然不具备这种时空考验的可能,因此也没有机会得到整个社会的共识,不论是好是坏,这或许是这个问题争议而无果的根源。
对于范的这篇文章,或许这样定论比较公道:每个人看出的东西都不太相同,或许有人看出了什么让他们感动的东西,而有些人没有,这谈不上对错,而是一篇文字本来就可能存在的不同影响而已。
而具体到每一个人来说:好不好不重要,你是否被范的文章打动了才重要。
那么,如果你被打动了,你说这篇文章好,我是没有异议的了。
至于我,必须很坦白地说:还并没有打动我,但这只对我有意义,对别人来说都不重要,正如别人的看法对我也不重要一样。
作者:梁千里原创文章****请转载需注明出处,请在后台留言联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