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能走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悖论?

2020-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yhbyinb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感叹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传统的解释是如果天下安定,统治阶级定要大兴建设,劳民伤财,百姓不好过。如果国家灭亡,灾难四起,战祸不断,百姓也会受苦。

仔细想想百姓真可怜啊,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在受苦。那百姓什么时候才能“不苦”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想想什么是“苦”。

从诗中的语境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苦也分为两种。“兴,百姓苦”这里表达的是百姓饱受劳役之苦,无法安居乐业;“亡,百姓苦”这里表达的是百姓饱受战火之苦,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苦“是相对意义上的,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如果用战争年代的”苦“的标准来看兴盛时代,那么百姓的生活并不是”苦“的。如果用兴盛时代”苦“的标准来看战争年代,那么百姓的生活是“苦”的。因此对“苦”的讨论转化成相对尺度和绝对尺度的讨论。

绝对尺度

如果将“苦”的生活定义为一个绝对的量,来考量不同时期人民的生活,那么肯定就不会出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叹了。道理很简单,战争时期和和平时期人民的生活还是有很大差距。例如如果把随时收到生命威胁的生活定义为苦的基本条件,那么和平年代的人们无疑就行不苦的了,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就是苦的了。如果将能够达到温饱作为“苦”的条件,那纵观中国过去的几千年,底层人民的生活无疑是苦的。只有在现代中国底层人民才能真正保证实现了温饱,过上了“不苦”的生活。所以如果“苦”的生活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尺度,那么我们是可以走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循环,党已经带领我们走出了这个历史悖论,开辟了新的历史方向了。

相对尺度

如果“苦”“的生活定义为一个相对的量,即“苦”的生活是人民内心的一种感受。人们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感到生活不如意。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因为历史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总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所以总会有挫败感,导致人们感觉对生活失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人民出于什么时代总会感觉生活的苦涩。那么如果我们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完全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否就不会感觉到生活的苦涩了呢?我想人们还是会感觉到生活的苦涩。因为自由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责任。海德格尔称自由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此在被抛入了这个世界”也就是说人们并不是自愿进入了这个自由的世界,而是被迫的。人们被迫去承担责任,而一旦承担了责任,人们就会感到痛苦想去逃避。因此,相对尺度上的苦是永远无法摆脱的。

总的来说,如果是绝对尺度上“苦”的生活,那么我们现在就已经走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悖论;如果是相对尺度上“苦”的生活,那么可能人类永远也走不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悖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