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河纪实
三号渡槽
七一渡槽
隔几天后,我邀好友以及他的父母,故地重游,他们欣然接受。一路上,他的父亲带我们去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给我们讲述每个工作地方的故事,让我对温河又多了许多认识。
那会儿交通工具少,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想要到工地,走的都是河道,或者是农田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连所需的物资都运送不进来,所以不管男女,白天工作完,吃过晚饭,就全部投入到劈山开路中。东村到武家庄村的公路,还有就是大河北村那座桥,也都是为了温河工地而修建的。
三号渡槽,不是亲身经历过的人都不知道在哪儿。因为这个渡槽竣工于7月1日,所以由他父亲起名,交由温河党委会决定,最后命名为“七一渡槽”。上面的标语还清晰可见,前两句是借用毛主席语录,后两句则是他父亲提出来的,符合温河工程的要求。“与天斗,气贯长虹,与地斗,飞桥凌空,与山斗,渠跃高峰,与水斗,手牵蛟龙”,另一面则是“郊区儿女斗志昂,铁脚踏出千顷浪,巨手捧来万担粮,大寨红花永开放”。这个渡槽在当时是最大的一座,由三郊连修建的,算是比较先进的,不是单纯用石头来修筑,已经用上了钢砖。这个大梁浇筑的时候,往上面吊东西,使用钢丝绳,利用动滑轮原理用绞车来往上运送这些物资。当时带队的是个女主任,黑黑的面庞,微驼背,特别能吃苦。出动了300多人,有男有女,就地搭建帆布帐篷,中间用席子隔开,日夜劳作,潮湿不说,而且蚊子咬,这份艰苦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
总干支流引水工程当时完工后,从石家庄拉回满满一嘎斯车的红白油漆,就是为了书写标语,他父亲及几个工作者每天晚上,就是拟定标语,当时从郊区抽调了27个教师专门来书写。这个渡槽是最难书写的,因为有个一尺半宽的边沿,从上面吊下人来后,便不能靠近渡槽的墙面,最后好多人坐下来想办法,终于决定从两辆平板小推车上取下四个轱辘,并且焊了两把铁椅子吊下来,一边一个人,要写同时写,要移动同时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前后两面的标语,用了20多天才完成。虽然是穷办法,但在当时来说已经非常不简单。曾经的阳泉市长郭良孝带人来参观考察时,曾指出能在上世纪70年代写出这样的标语的人,真是不容易,这么好的标语,为什么不好好保护呢?所以,有专人再次描绘过,加上那个宽边沿,所以到现在仍然能清楚的出现在我们眼中!
温河工程当时用的是连队编制,八个公社八个连,每个公社都是副主任带队,再有个公社一般干部配合工作,还有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必须配备女副连长,再加上指挥部机关,加上河南村的水泥厂有150多人(当时阳泉市就只有一家五渡水泥厂,工程急需大量水泥时买不到,所以才建起来的河南水泥厂),为工程日夜不停生产水泥,这就是全部总干支渠全部的劳动者。他的父亲还能记起许多在这里工作过的老同志的名字。当时有个张主任,任党委书记,40多岁,特别辛苦,日夜辛劳,一晚上要开三个会议,晚饭后先学习开会,接下来是骨干领导会,最后开党委会,会议开完了,就12点多了,第二天早早起来继续工作,试想现在的人能做到这样吗?真的太不容易了!
倒虹吸上水管道 倒虹吸上水口
秋天时,从倒虹吸上水口(山上的凉亭处)的渡槽里,穿着高腰雨靴,要一直走到二院,去做检查,需要走一天多。遇到洞钻洞,遇见桥过桥,渡槽中有深有浅,走到水深处,水从高腰雨靴中灌进去,腿上穿的绒裤都会湿透,冷冷的贴在腿上。走到前龙光峪时,拿出背着的窝窝头咸菜,随便啃点,再继续前行。这一个来回下来,回到武家庄村这儿,就已经大半夜了,晚饭都没了,只能饿肚子将就一晚上!
澄沙池 南北干渠分水口
群英渡槽
分水闸那里,是西南舁工作队全部用石头砌的“群英渡槽”,这个渡槽耗时一年多才完工。“群英渡槽”的标语早已看不见,他父亲隐约记得好像是“百里温河红旗展,壮志凌云冲霄汉,一桥挑起两座山,引来万代幸福泉”,另一面则是模仿华国锋主席的笔体题词“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昔日从你脚下走,今日在你头上过”。工作队就在桥洞下面垒起一堵墙住着,上面过水下面潮,但没办法啊,渡槽就是在这么艰苦条件下,修建而成的。从温池村那边流下来的水,经过大大的澄沙池,满满一池子水,沉淀后水质变清,然后一边去往南干渠河底二院这边,另一边则流向北干渠霍树头西南舁那边。哪边需要放水,就把哪边的不锈钢水闸提起来。现在,出水口流出的水,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不再重复从前的工作,下经武家庄村的管道,通过水泵提水作用,已经变成了现在的温河大瀑布,除了曾经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它终将淡出人们视野。
说起竣工时发生的一幕,他的父亲仍记忆尤新。当时总干支流引水工程这算是二期工程,竣工的那天,是非常隆重的。那会儿唱的都是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等这类,刚刚改革开放,经市委批准,决定在竣工这天唱阳泉晋剧团新排练的《逼上梁山》,那天所有的公社领导,都有带队来参加,人山人海挤不透,最后只好抽调郊区刚换上蓝色新警服的全部警察,来维持秩序,那场景真是蔚为壮观。指挥部蒸的馒头炒的烩菜管吃,竣工大会结束,接下来要在分水闸那里剪彩,当他父亲念到倡议书“开闸一声震天响,银河一条从天降”时,整12点钟,领导们4把剪子一动,就在开闸放水那一刻,晴朗的天空骤然下起了大雨,把人全部淋湿,然后突然就又是万里晴空,这就是温河工作者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了天地,天时地利人和,致使出现如此难以忘怀的常理难解的天气状况!
那会儿,为了搞好报道宣传,为辛苦工作的劳动者改善文化生活,他父亲提出要配备四机。是哪四机呢?130多元的海鸥牌照相机;100多元的录放机;6/700元的打字机(那会儿都是油印,还得刻蜡版,工作效率低下,对宣传工作有影响);最后一个就是电影放映机,这个是价值最高的。当时工作队都是住在每个村里,一是为了改善工人的文化生活,二是为了融洽与村民的关系,所以这个电影机起的作用非常大!他父亲带队慰问村民,感谢村民对工作的支持,无私的奉献,村民对电影队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炒两个菜,烙点饼,这可是当时很高级别的饭菜了,来感谢电影队进村。当时放电影就是找个空地,拉起块幕布,胶片机咕噜噜的转动,然后村里大喇叭上一喊,全村人出动,搬板凳坐着的,站着的,小孩子看不到,就扛在父亲肩膀上……
曾经的展览馆 指挥部所在地故地重游的两个老人,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虽然嘴里说着看的不想看了,但是他们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情感,还是有渴望的。有两个工作人员已经认出了他们,亲切的与他们打起了招呼。回到这里就如同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少,虽然每个办公室都已破败不堪,没有了一点点陈设,且还上着锁,但他的母亲还是每个屋子都会去望一下,那里面承载着他们太多的回忆;他的父亲则回忆办公室里的两张桌子,两个立柜,都在哪放置;谁在哪个屋里工作;屋子里养过一只白色的老鼠,血红的眼睛;木匠,石匠,油匠,100多人挤在这里,一起为温河水利工程做贡献……
奖状 慰问画 感谢信 慰问信
温河工作者所做出的成绩,一度让中共阳泉温河水利工程委员会,温河水利工程指挥部,向奋战在一线的工作者,发慰问信,发感谢信,发奖状,予以表彰!那奖状上的倒虹吸,那水库,那供水站,现在仍然矗立在那里,向我们诉说往事!是时代成就了他们那代人,还是那些艰苦奋斗的人们成就了那个时代?时间会给予最公正的评判!
让我们牢牢记住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吃水不忘挖井人”,向曾经为之付出青春,挥洒热血的温河英雄们,向好友他的父母亲,致以最最崇高的敬意!这种温河精神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好好发扬光大,好好传承下去!让温河精神遍地开花!
温河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