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边界(四)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真理的唯一性”意味着理论的合适表达式是唯一的,或说,对任一事物的认识表达,其合式表达式只有一个,而不合式表达式可以有无穷多个。
这意味着不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正当性,不存在“从a角度看如何如何,从b角度看如何如何……从门缝里看如何如何”的“盲人摸象”式的思维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只是现象的描述而不是最终的论断,只是分析而不是综合。最终的论断就是“全面地看、整体地讲最终如何”。
纵观整个科学认识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扩大值域,不断趋近合式表达式的过程。任何一个理论都很难做到一步到位,包打天下,即便以严密著称的数学,也存在表达方式是否合适的问题。——“罗素悖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数学缺乏系统内在的无矛盾性、自洽性,说明现代数学存在一个目前尚不明确的边界条件。换言之,现代数学的定义域是不明确的,其值域即适用范围是值得质疑的,数学定理也不具备绝对必然的普遍性。
数学如此,自然科学如此,对于并不严谨的社会科学、日常语言来讲,更是如此。
我们每作出一个日常语言的陈述,都隐含着一定的预设前提,只不过受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总是把前提条件都讲得清楚明白;如果那样,一句话就能表达完的意思,可能十句话也说不完其预设前提。但是,这并不代表该陈述的前提条件不存在,不代表没有定义域。由于前提条件通常是省略的、隐藏的,这样,在社会科学和日常语言表达中,违背“真理的唯一性”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迷惑人们的思想,扰乱人们的思维,与求真明理的认识目的背道而驰。
例如,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河有两岸,事有两面”等等。
其意思无非是讲,问题有多个方面(废话),看问题要全面(屁话)。
“全面”与“系统”“整体”有什么区别?若要讲全面,这跟系统论,整体观有什么不同?难道在系统论、整体观之外还有一个谓之“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全面观吗?如果没有,岂不多余。
当然,在系统论、整体观诞生之前,黑格尔以“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为主的辩证法思想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在系统论、整体观的理论已经很成熟,已经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的当代,该把洗脚水倒掉了,不过把孩子留下来,留给系统论、整体观。就像“日心说”产生后理当抛弃“地心说”一样。——“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在日常生活中“违背真理的唯一性原理”的想象更加严重,成为交流和认识的主要障碍。
如下观念,看似矛盾冲突,实则值域不同。
例如,“脚踏实地”与“敢于幻想”;
“灵活务实”与“坚持原则”;
“人要谦虚低调”与“人要善于推销自我”;
“吾日当三省吾身”与“难得糊涂”;
“三思而后行”与“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礼让三先”与“当仁不让”;
“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人挪活,树挪死”;
“春江水暖鸟先知”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不自由,毋宁死”(壮士语)与“识时务者为俊杰”(汉奸常用语);
……
这些道理都是先民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很实用的人生哲理,是传统文化中最实用、最常用的部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被文化”的绝大部分内容便是由这类常用又实用的人生哲理所构成。可以说,一个人如何理解和运用这类观念,基本上就把这个人塑造成什么样的人。
这类观念中,每一对之间看似矛盾冲突,其实,关于这些道理的陈述都隐去了其成立条件(或说定义域),从语义上看,这些陈述都是全称命题,而全称性命题多数都存在反例,很容易被相反的观念通过反例来驳斥;其实,彼此的成立条件根本不同,适用范围自然不一样,不存在矛盾冲突。这些道理在各自的定义域之内,彼此的值域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想交,即便相交也只是重合而并不矛盾。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一人用前者来说明,另一人用后者来反驳,自说自话。
是因为观察问题的个人角度不同吗?不是。“角度不同”只是一种说辞,只是表象,个人利益不同,动机目的不同才是根本。或者说,“个人角度不同”是个人问题,是人的问题,与事物本身的两面性或多面性没有关系,与问题怎么对待怎么解决没有关系。事物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摆在那里的。对于同一个问题,错误的答案可以有无数个,但正确的结论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真理。“真理”是圆的,它不存在厚此薄彼,不存在个人角度一说,只存在偏见一说;只存在个人利益不同,动机和目的不同,不存在观察的角度不同。真理就是真理,真理是唯一的、确定的,对任何认识主体都是一视同仁的。这就是真理的唯一性。
譬如,对于二战中的民族抗战问题,真理只有一个:不自由,毋宁死。
具体来讲,“地无分东西南北,年无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可是,有二千多年历史的“中庸思想”会说:过犹不及。老幼怎么能不分呢?怎么能让没有行为能力的小孩子去送死呢?都死了还怎么更多的去杀敌呢?过极,不对。当然,识时务也得有个分寸,怎么能去当汉奸呢?汉奸算哪门子俊杰呢?不及也。结果:不死不活。
——对手已经丧心病狂,你还在扯什么过极不过极?此时,只有不及,没有过极,没有什么“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没有什么不偏不倚,不宽不严、不轻不重、不左不右的所谓“中点”;只有一端,只有过极,且越过极越“识时务”,只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辨证法”会说:为了民族大义,理当视死如归。但是话不能说满了,不能太绝对了,要一分为二看问题。话说回来,人都死了还怎么来伸张民族大义呢?所以为了更好地伸张大义,还是要识实务的,识时务是为了更好地伸张大义么。懂了吗?不懂再教你一遍。结果:苟活。
——无所不包的弯弯绕,让你找不着北。
类似的论断很多,它们看似过极,话说得很满,很绝对,但事实证明,它们是解决相应问题的唯一正确的答案。
例如,“将革命进行到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对腐败份子零容忍”,等等。
这些话都说得很满,很绝对,掷地有声。其体现的是一种决心、锐气。在其定义域内都是有真值的真理。
如果用“辩证法”一“辩”,必将辩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
如果用“中庸思想”一“中庸”,这些都是偏激的、过份的、极端的。
——很多事情是不用“辨”、无需“证”、没有“中”、不可“庸”的。弯弯绕的辩论比争论好不到哪里去,在具体问题上通常都是打着“理不辩不明,话不说不透”的幌子,行“自说自话”之实。真正的求是精神是有界说的讨论和研究,是明确成立条件,确定定义域,从而认清值域,明白使用范围的认识过程。是弄明白而不仅仅是找一个说法,是明智的过程。
公正地讲,“辩证法”作为一种分析问题、看问题的认识论的方法论,其本身并没有错,更不是什么谬误,它只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把事物沿着分析的方向,观察描述事物内部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是为了更全面的看问题。但是它不是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论的认识原理,更不是本体论上的客观规律,而仅仅是认识论的方法论上的具体法则。
如前所述,这些合理的部分已经被系统论、整体观概括得很成熟,很严密,没有必要再用哲学那种无所不包的、大而全的空泛概念来描述。
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正方反方都可用,都说得通。正方只需一个反例就可驳倒反方,反方也只需一个反例又可驳倒正方。双方都是在没有界说,没有定义域的前提下“打乒乓球”。所有的辩论赛概莫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更是打着“理不辨不明”的幌子,行的是“自说自话”之实,为的是一己私利,或是卖弄学问、证明自我的“装深沉”,从而蜕变成一种“打太极”“和稀泥”之术,成了废话的最高境界。
“中庸思想”若只是作为一种分析问题、看问题的方法论,倒也没错,也不算什么谬误。甚至说,当事物具有明显的两个极端时,中庸的方法恰恰能有效地明确边界,确定定义域,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但是它不是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准则。当事物没有两端,只有一端时,中庸方法就失效了。此时强行拆分为两端,再取其中,就变成一种拆中主义了。因为在面临实际问题时,有时要讲究对等,有时要讲究突破;对方“过”你不得不“过”,对方“极”你不得不“极”;腐败严重不得不用重典;老爸屡教不改,女儿不得不举报;科学实验更是在极端条件下取得突破和创新。否则,如果遇事总是循规蹈矩,就只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中庸思想”在二千多年的实践中,实际效果弊大于利。它没有为中国人带来锐意进取、探究真理的精气神,反而吸干了汉民族的血性,塑造出一代又一代明哲保身、玩弄权术的政客和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顺民。中庸思想也就蜕变成没有主见时,故作高深的“装逼术”,成为没有思想的思想的最高境界:摆着不偏不倚的公正公道的架子,行的是明哲保身的“骑墙术”,做的是左右逢源的老好人。其实,什么结论也没有给出,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老好人,这样的“老师”很多,几乎每一个生活圈子里都有。初次结触,你会感觉其引经据典、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乃大智者也;接触时间一长便能发现其特点:对于一个只需要二选一的简单生活问题,他立马就上升到人生观、道德观的高度,旁征博引,弄得很学术很专业似的。其实,全部是一套左也不是右也不能的“骑墙术”。有些“老师”是教你从不同角度看事情是如何如何具有多面性,要辩证地这样那样n样看问题。其实,全都是观察材料的堆砌,根本推不出一条明确的结论,给不出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答案,没有态度,没有主见,仅仅是一种卖弄学问的话语方式。如果问他,你的结论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你认为下一步该怎么办?他立马傻眼。但傻得狠:你怎么还不懂?要不,我再教你一遍——狠到让你不敢说不懂。
这种认知格局是用名人格言,经典古籍和弯弯绕的思维定势包装出来的“自以为是”。这种思维模式,不仅迷惑别人,同时也迷惑自己,认知格局很难再提高。
可以说,中庸的思维方式和辨证法的话语方式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心智枷锁,已经严重阻碍着人们认知格局的提升。
然而,客观事实终究是客观事实,它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转的,它只会按照事实情况的发展规律而必然地产生一个结果,只会产生一个结果。对应地,真理就是真理,只有真理才能反映客观事实的发展规律,只有真理才能引领我们把握和操控客观事实,让事情沿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
因此,要相信:每一个具体问题一定有一个答案且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因此,要相信: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真理一定是唯一的,真理只有一个。
人生也许有诸多的选择,但是在当下、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好的、正确的选择只有一个。——这是追求智慧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所谓智慧,不是有多少点子,不是有多少智谋,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是面临实际问题时,能否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能否快速地作出唯一正确的选择。
智慧的本质,就是探明真相以追求真理和真理的边界。
要获得真理,就要相信真理的唯一性;要明确真理的边界,就要使认知的格局足够大。这就是获得智慧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