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盲从独立思考每天写1000字生活家

为了不再剁手,我制作了一个理性购物决策工具,还附带三个使用案例

2018-06-07  本文已影响113人  羊美味老板

(本购物决策工具的灵感受到了得到app的课程《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的启发,同时在此特别致谢朋友茶茶第一个认真体验了本工具,让我更好的改进了它。)

最近买东西实在太多了,有时候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一时心血来潮靠感觉买了,买来真正用到的很少。

所以我就做了一个这样直男式的购物理性分析流程。适用范围主要针对一些价格较高的非日常生活类商品。比如名牌包,贵的数码产品等。

使用方法很简单,假如我要购买一件较贵的商品,我会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并且客观的写下答案。

一定要打字写下来,在自我回答的时候,你就会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状况。

最后给自己一个总结,下个结论。

在此我建议你每买一个大型商品,都用这个购物决策工具决策一次,然后存档。

养成习惯后或许你每次的购物就越发理性。

我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个分析是反人性的,尤其是里面的可替代性部分,如果真的按照可替代性的原则,那么纯理性的做法就是大家都用公共交通代替打车一样可以到目的地呀,但是人性就是贪图享受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理性和非理性中做个平衡。

如果你严格按照我这个分析,你会发现很多你想买的东西其实是不需要购买的,因为事实上,本来很多商品的需求就是平白创造出来的,而你的日常生活中也确实会买很多你可能不需要买的东西。

一、必要性分析

(1)明确你自己的需求,并详细的回答给自己,也就是你是为了干什么才买这个的?

(2)评价该商品的不可或缺性:该商品对现在的你来说,它的不可或缺性是多少?

(0~10分请打分,10分表示没有该商品就没法活下去,如水或者空气,0分表示没有该商品对你无任何影响,中间分段表示影响程度,分数越高说明该商品对你生活影响越大。)

(3)评价该商品的不可替代性:该商品对你来说的不可替代性是多少?

(0~10分请打分,10分为完全不可替代,0分为你完全可以不费力气和不花多余成本的实现该商品的全部功能。举例:比如你有一台iphone8,那么Iphone6这件商品对你的不可替代性就是0分,但反过来,你有台Iphone6,由于iphone8的很多功能Iphone6也有,所以你可以用Iphone6大概实现60%iphone8的体验,所以iphone8对有iphone6的人来说,它的不可替代性就相对低一下,只有4分。)

(4)如果该商品是可以替代的,有哪些替代方案,在替代中,你损失了什么?又收益了什么?

备注:在市场上大部分的商品都是可以被替代的,比如滴滴打车,当我们打不到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出租、公交等方式来替代,但是替代中间会有成本产生,比如你用公交替代了滴滴,那么你路上的时间变长了,这是时间成本,还有你挤公交失去了舒适性,这也是你付出的成本。但是因为替代,你也产生了收益,比如你节约下来了钱。

二、供应需求及价格分析

供应需求分析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在市场中,价格很大程度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你买的东西都是别人卖给你的,你的每一次交易都是一次供需,所以如果你想理性决策购物,你应该对这个有所了解。

请认真客观回答自己以下问题:

(1)该商品在市场上处于哪种供需关系?供不应求?供大于求?还是供求平衡?(既可能会价格上涨,下跌,还是维持?)

(2)该商品在未来是否可能因为外力因素导致供求关系改变而引起价格改变?(比如产品换代升级,政策改变,竞争产品降价)

(3)你对该商品未来在市场上的价格的预测是什么样的?你预计该商品需要多久才能达到你预测的价格?

(4)该商品现在的市场价格和你预测的价格之间的差距,等效你多久的工作时间?

三、收益成本分析

请认真客观回答自己以下问题:

(1)你想要购买的商品,价格是多少?等效你多久的工作时间?如果不买该商品,把你用来购买该商品的钱省下来,这些钱你可以用来买哪些别的东西或者做其他事情?请列举。

(请务必记得,这些你如果不买该商品省下的钱能做的事情,就是你的成本,你买该商品,就是放弃了做这些事情。比如:我买一台Iphone x ,就等于我放弃了一次出去旅游。)

(2)假如购买该商品给你带来的收益体验是从无到有还是从有到提高?请详列。

(请记住,一般我们认为,购买一个你从未拥有过的商品是从无到有的体验,这样的收益非常大,而升级换代一个产品,是从有到更好的体验,这样的收益比较小。)

(3)购买该商品能为你带来哪些经济效益或者体验上的收益?请详列。

(比如我买了相机我能通过拍照赚钱,比如我买了豪车人们会觉得我是土豪而来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尊重和便利,这些都可以写进去。)

(4)你购买该商品后,打算使用该商品多久?一般多久使用一次?请计算出每次使用的价格。

(5)该商品在使用期间会产生哪些成本?(如汽车在使用期间会有保养成本,家居在使用期间会占用空间位置,数码相机在使用期间需要定期维护产生时间成本)

(请记得,没有什么是能用一辈子的,一切都有个期限,有些物品只不过是能用很长时间而已,但没有能一直用的。)

(5)该商品再不使用后,能否收回部分成本?如果能,大概能收回多少?

(6)如果你是升级消费,比如升级手机电脑,你是否可以通过出售你手头现有的商品来抵消一部分购买该商品的成本?有的话是多少?

(7)假设你已经拥有了该商品,再购买一件、再购买十件、再购买一百件,对你来说有意义么?假如在你已经拥有一件的情况下,购买这些都是要你自己付钱,你会再买多少件?


总结:根据上面的分析,该商品的可替代性怎么怎么样,未来价格趋势怎么怎么样,能给我带来的最大收益是什么什么,我使用该商品多久?我要为使用该商品付出哪些成本?该商品对我的边际收益怎么样?最后我决定要不要买或者怎么样的情况下我才买该商品。

————————————————

以上,就是我总结出来的直男式理性购物分析流程。

下面来具体举例吧!

实用案例:随便套一个,买房。

一、必要性分析

(1)明确你自己的需求,并详细的回答给自己,也就是你是为了干什么才买这个的?

 我是为了什么买房呢?因为没有房子,只能靠租房居住,房子对我是刚需。

(2)评价该商品的不可或缺性:该商品对现在的你来说,它的不可或缺性是多少?

5分,没有房子并不是不能活,但是在现在社会,结婚什么的都要一套房,小孩子读书什么的也是根据房子来派位。缺少房子还是有较大影响的。

(3)你对该商品未来在市场上的价格的预测是什么样的?你预计该商品需要多久才能达到你预测的价格?

从住房的居住属性看,可以通过租房来替代,不可替代性只有1分。但从购房所附带的其他权益来看,不可替代性较高,7分。

(4)如果该商品是可以替代的,有哪些替代方案,在替代中,你损失了什么?又收益了什么?

住房的居住属性是可以通过租房替代的,但你损失的是房子作为资产能够增值的部分,也要承担未来租金上涨的风险,你的收益则是你的居住处可以更灵活的更换,你无需立刻面对购房的巨大资金压力以及房屋维护成本。

二、供应需求分析

供应需求分析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在市场中,价格很大程度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你买的东西都是别人卖给你的,你的每一次交易都是一次供需,所以如果你想理性决策购物,你应该对这个有所了解。

请认真客观回答自己以下问题:

(1)该商品在市场上处于哪种供需关系?供不应求?供大于求?还是供求平衡?(既可能会价格上涨,下跌,还是维持?)

就我所生活的城市,经过实地考察,热门位置的房地产项目依然是处于供不应求的,从摇号就可以看出来了。

(2)该商品在未来是否可能因为外力因素导致供求关系改变而引起价格改变?(比如产品换代升级,政策改变,竞争产品降价)

由于人才政策,我所在的城市还在努力增加人口,人口增加导致需求增加是肯定的,但是因为政策原因限制了一部分人购房,未来能导致供求关系改变的只能是购房政策。但这个真的不好预判,所以本问题没法回答。

(3)你对该商品未来在市场上的价格的预测是什么样的?你预计该商品需要多久才能达到你预测的价格?

我看中的房子位于较为偏远的地铁口,目前价格7000左右,不算特别贵,考虑到地铁的原因,未来需求会增多,而周边房地产开发位置总是有限的,所以为来所以预期会涨价到1W。由于地铁建设原因,大概2年左右就能涨到。

(4)该商品现在的市场价格和你预测的价格之间的差距,等效你多久的工作时间?

涉及隐私问题,此答案不公开

三、收益成本分析

请认真客观回答自己以下问题:

(1)你想要购买的商品,价格是多少?等效你多久的工作时间?如果不买该商品,把你用来购买该商品的钱省下来,这些钱你可以用来买哪些别的东西或者做其他事情?请列举。

如果不买房子,那么首付的钱可以用来租很多年的房子,或者买一辆好的车。或者可以出去旅很长时间的游了。可以买各种高档的数码产品,都配顶级一套。等效工作时间依旧不公开。

(2)假如购买该商品给你带来的收益体验是从无到有还是从有到提高?请详列。

拥有自己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这种体验当然是从无到有的。

(3)购买该商品能为你带来哪些经济效益或者体验上的收益?请详列。

房价增长可以带来很大的财富效益,自己拥有住房就没必要去租房子,生活质量改善。

(4)你购买该商品后,打算使用该商品多久?一般多久使用一次?请计算出每次使用的价格。

假设房价是90W,居住50年,算下来1500元每月的成本。

(5)该商品在使用期间会产生哪些成本?(如汽车在使用期间会有保养成本,家居在使用期间会占用空间位置,数码相机在使用期间需要定期维护产生时间成本)

物业费等成本。对于房子来说不是很重要。

(5)该商品再不使用后,能否收回部分成本?如果能,大概能收回多少?

如果最后不要了可以卖,如果房价涨价,是能100%收回收益的,甚至还有赚。

(6)如果你是升级消费,比如升级手机电脑,你是否可以通过出售你手头现有的商品来抵消一部分购买该商品的成本?有的话是多少?

手头没有可以出售的房产来抵消这部分成本

(7)假设你已经拥有了该商品,再购买一件、再购买十件、再购买一百件,对你来说有意义么?假如在你已经拥有一件的情况下,购买这些都是要你自己付钱,你会再买多少件?

如果房价看涨,在市场允许的情况下,多买是有意义的,具有赚钱效应。

总结:在没有房子的时候房子不可替代性较高,目前市场供求看涨,导致收益成本分析中房子表现很好。而算下来的月成本和当前的房租差距不大,且可享受购房收益。所以在前提是房价看涨的情况下,决策结果是赶紧买房,越早买越好,能多买更好。

实用案例二:再套一个,我最近特别想买的macbook。

一、必要性分析

(1)明确你自己的需求,并详细的回答给自己,也就是你是为了干什么才买这个的?

 我已经有了台便携笔记本,但是被苹果的系统诱惑,作为数码玩家很心动。所以我如果买这个并不是为了满足功能上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我想体验mac os的想法。

(2)评价该商品的不可或缺性:该商品对现在的你来说,它的不可或缺性是多少?

0分,少了一台macBook对我没有任何影响,它对我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3)评价该商品的不可替代性:该商品对你来说的不可替代性是多少?

2分,虽然macBook有很独有的系统,但是我由于我已经有台便携的win系统笔记本,所以macbook对我的不可替代性很低。

(4)如果该商品是可以替代的,有哪些替代方案,在替代中,你损失了什么?又收益了什么?

macbook主要用来日常办公使用,替代的方案有win系统的超极本,或者Ipad Pro。在用Win系统笔记本替代中损失的是mac os独有的流畅体验和轻便型,收益是同性能的替代设备能节约更多的钱。用ipad pro替代则损失了更多的生产力能力,但是收益是更持久的电量和IOS的独特体验。

二、供应需求分析

供应需求分析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在市场中,价格很大程度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你买的东西都是别人卖给你的,你的每一次交易都是一次供需,所以如果你想理性决策购物,你应该对这个有所了解。

请认真客观回答自己以下问题:

(1)该商品在市场上处于哪种供需关系?供不应求?供大于求?还是供求平衡?(既可能会价格上涨,下跌,还是维持?)

maacbook基本没有缺货,所以供求平衡甚至有点供大于求的感觉,价格维持并且日后应该会下跌。

(2)该商品在未来是否可能因为外力因素导致供求关系改变而引起价格改变?(比如产品换代升级,政策改变,竞争产品降价)

如果苹果升级,老款会降价,然后慢慢退出市场。

(3)你对该商品未来在市场上的价格的预测是什么样的?你预计该商品需要多久才能达到你预测的价格?

大概一年左右,就会有新品出现,所以买老款的人会越来越少,到时候老款就会降价,但由于停产,会渐渐达到一个平衡。以过往经验判断预计每年降价1000到2000元左右。

(4)该商品现在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你预测的供求关系之间的差距导致的价格差,等效你多久的工作时间?

隐私问题,不公布答案。

三、收益成本分析

请认真客观回答自己以下问题:

(1)你想要购买的商品,价格是多少?如果不买该商品,把你用来购买该商品的钱省下来,这些钱你可以用来买哪些别的东西或者做其他事情?请列举。

哪怕是最便宜的二手macBook,符合我容量要求的也至少6000+,6000元左右可以购置一台很好的手机,可以买Ipad pro,可以买理财带来年化4%~11%不等的收益。

(2)假如购买该商品给你带来的收益体验是从无到有还是从有到提高?请详列。

如果是以MAC OS的角度去看,体验收益是从无到有,但是如果是从有无办公电脑的角度看,体验收益是从有到提高。

(3)购买该商品能为你带来哪些经济效益或者体验上的收益?请详列。

我可以用来更方便的写作,带给我最大的收益就是便捷性,写作可以挣稿费,但是一年没多少钱。所以最大的收益是体验上的。对于一个数码爱好者来说是心理上拥有的满足感。

(4)你购买该商品后,打算使用该商品多久?一般多久使用一次?请计算出每次使用的价格。

至少3年不会换。由于只有自由工作时间才会使用,所以一般一周一次。一年52次,三年156次,平均下来每次使用成本38元。

(5)该商品在使用期间会产生哪些成本?(如汽车在使用期间会有保养成本,家居在使用期间会占用空间位置,数码相机在使用期间需要定期维护产生时间成本)

成本是电费,然后就是我使用了macbook的同时,我就不能用我的其他笔记本电脑和ipad了,导致了资源的闲置。而我此前购买后被闲置的电脑和Ipad而花的钱就成了使用macbook的成本。

(5)该商品再不使用后,能否收回部分成本?如果能,大概能收回多少?

三年后预计能2000块左右回收。

(6)如果你是升级消费,比如升级手机电脑,你是否可以通过出售你手头现有的商品来抵消一部分购买该商品的成本?有的话是多少?

可以出售现有的笔记本来抵消部分成本,现有笔记本出售价格大概3500左右还不一定能卖出去。

(7)假设你已经拥有了该商品,再购买一件、再购买十件、再购买一百件,对你来说有意义么?假如在你已经拥有一件的情况下,购买这些都是要你自己付钱,你会再买多少件?

这类个人产品,一件就够,多了边际收益就太小了,甚至没有成了负担,占用空间。

总结:该商品不可替代性小,价格因换代而成逐年下跌趋势,购买后会导致我现有的资源闲置,而我现在的电脑可以替代它的绝大部分功能,我购买该物品收获的最大收益是满足我作为数码控的心理体验,而不会对我的生产力有很大提高。所以我最好的决策应该是不要购买,如果要购买,就要想办法把我购买后会闲置的笔记本卖出去。

案例三:朋友买降噪耳机

我的朋友茶茶趁着618打折买了bose qc30的条降噪耳机,但到手的一瞬间又觉得有点想退货,我就劝她先装成还没买,然后回答一下我这个决策工具。

如果最后的结论是会买,那就留着不退。以下是茶茶的使用答案。

一、必要性分析

(1)明确你自己的需求,并详细的回答给自己,也就是你是为了干什么才买这个的?

  通勤需要安静的环境听录音学习。

(2)评价该商品的不可或缺性:该商品对现在的你来说,它的不可或缺性是多少?

  3分

(3)评价该商品的不可替代性:该商品对你来说的不可替代性是多少?

7 分。使用降噪耳机几乎是通勤时间降噪的唯一方法。但考虑到通勤时间的语言学习不一定要安排听录音,从前的背诵单词语法也可行,所以先给 7 分。

(4)如果该商品是可以替代的,有哪些替代方案,在替代中,你损失了什么?又收益了什么?

替代方案1:通勤时间背诵单词语法,或者进行其他学习或娱乐项目。

损失:可能的视力损伤,通勤路上的颠簸让眼睛不太舒服;可能的学习效率损失(待观察)。时间成本,目前通勤时间是有点浪费的,干扰太多,做什么效率一般。

替代方案2:通勤时间听录音,但使用普通耳机(earpods)。

损失:必然的听力损伤。使用普通耳机,安静的公交勉强能听,地铁几乎听不到。

二、供应需求及价格分析

供应需求分析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在市场中,价格很大程度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你买的东西都是别人卖给你的,你的每一次交易都是一次供需,所以如果你想理性决策购物,你应该对这个有所了解。

请认真客观回答自己以下问题:

(1)该商品在市场上处于哪种供需关系?供不应求?供大于求?还是供求平衡?(既可能会价格上涨,下跌,还是维持?)

不清楚 Bose 的出货情况,推测是供求平衡。

(2)该商品在未来是否可能因为外力因素导致供求关系改变而引起价格改变?(比如产品换代升级,政策改变,竞争产品降价)

Bose 在降噪技术上暂时领先,唯一的竞争对手目前只有 Sony。个人预测降噪的供需两端都会有增长,但鉴于有技术壁垒存在,总的供求关系短期内不会改变。

目前降噪耳机产品换代频率比较稳定,便携和无线是两大趋势。

(3)你对该商品未来在市场上的价格的预测是什么样的?你预计该商品需要多久才能达到你预测的价格?

靠卖技术出位的产品,总的价格趋势一定是跌的。

(4)该商品现在的市场价格和你预测的价格之间的差距,等效你多久的工作时间?

涉隐私问题不公开答案

三、收益成本分析

请认真客观回答自己以下问题:

(1)你想要购买的商品,价格是多少?等效你多久的工作时间?如果不买该商品,把你用来购买该商品的钱省下来,这些钱你可以用来买哪些别的东西或者做其他事情?请列举。

1799。

等价:

- 报一个线上日语班

- 一次东南亚短途旅行

- 广州往返日本机票

(2)假如购买该商品给你带来的收益体验是从无到有还是从有到提高?请详列。

从无到有。没有降噪耳机,通勤路上听录音听书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

(3)购买该商品能为你带来哪些经济效益或者体验上的收益?请详列。

-学习效率提高。将在家的听录音时间挪到通勤,一天两次也方便安排复习。通勤置换出的时间,可以用来做练习题或者写稿。

-获得心灵愉悦。平时我就很喜欢安静,降噪以后可以获得理想的安静环境。

(4)你购买该商品后,打算使用该商品多久?一般多久使用一次?请计算出每次使用的价格。

打算使用至少两年,正常通勤应该都会用,产品迭代的话会考虑换新品。

通货膨胀忽略不计,每次价格 = 1799/(250*0.9*2+57*2)≈ 3.18(元)

*每年工作日 250 天,假设 90% 的工作日上班或差旅途中需要使用降噪耳机 1 次,50% 的休息日路途中需要使用降噪耳机 1 次。

(5)该商品在使用期间会产生哪些成本?(如汽车在使用期间会有保养成本,家居在使用期间会占用空间位置,数码相机在使用期间需要定期维护产生时间成本)

-电费(一般是在办公室充电)

-产品外表磨损、电池寿命减少

-外表方面,耳机外形可能与着装风格不搭

(5)该商品再不使用后,能否收回部分成本?如果能,大概能收回多少?

能,闲鱼目前二手最低价 1100。Bose 产品还算比较保值,除非产品出现革命性更新,不然两年后卖个大几百块还是可以的。

(6)如果你是升级消费,比如升级手机电脑,你是否可以通过出售你手头现有的商品来抵消一部分购买该商品的成本?有的话是多少?

不是升级。手头的耳机只有有线的 earpods 和 candy。前者不能卖,后者品相差卖不出去。

(7)假设你已经拥有了该商品,再购买一件、再购买十件、再购买一百件,对你来说有意义么?假如在你已经拥有一件的情况下,购买这些都是要你自己付钱,你会再买多少件?

没有意义。不管谁付钱都只需要一件。

总结:降噪耳机不是刚需,且作为电子产品二手价差较大,好在降噪的技术壁垒还在,一手价格短期不会有太大变化。考虑到降噪的安静体验是从无到有的,特别是产品已经到手的情况下,亲身体验感觉非常好。

等价替代商品写出来之后有点震惊,但考虑到耳机是耐用品,列出来的几件目前同在预购清单上的商品都是一次性的,还是不方便直接比较。且钱不是省出来的,日语课程可以通过拼课大大降低报价,旅游费用我很愿意用写稿来赚,所以冷静下来想想还好。但不可否认等价替代问题非常值得分析。

单纯从经济效益上考虑,最佳方案是购买二手,可惜市面上对 Bose 的伪造过多,且 qc30 本身品控不是特别好,还是需要国行保修,所以选择 618 买国行。

备注:本次分析的最大 bug 是我已经购买了耳机且收货体验。我此前体验过 Bose qc20,也拥有 Bose Soundlink mini,对 Bose 品牌比较信任。产品本身十分优秀,对决策影响很大。如果我从未听过 Bose 降噪效果的话,做完分析应该不会再买。

所以,对于「从无到有」体验的产品,在资金充足的前提下,是可以考虑认真体验一下再做决定的。资金有限时,应以决策分析的理性结果为准做决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