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研究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草根国际说

新时代的新需求——“链式发展”模式的链接与结合

2017-05-16  本文已影响30人  庆哥评论

在二十一世纪全球高速发展进程中,此时此刻人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勇于去探索新型合理的发展模式来解决现今所遇到的问题,并寻求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方法来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回顾历史,贸易通商最基本的要素是交通,只有通行可达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贸易来往。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发展进程中,即使在飞机广泛运用的今日,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依旧是基于陆路和海路运输,空运现今还仅停留于高价值体积规模相对较小的产品运输。大规模运输和通商,陆路和海路运输因其承载规模大,整体运输成本低,可通达地区覆盖面广,因此其从古至今,一直承担着各区域相互沟通来往的责任。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不仅仅需要拥有足够的资源与技术进行生产,同时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和相对优势发展下,要求我们不断的进行区域来往,发挥各区域的优势,这就形成了各区域间运输来往的需求。

区域发展的核心在于交通,人们的发展模式随着科技和交通运输能力的提升一直在发生变化,从最起初的聚落发展为城镇,再到由多城镇共同组成的大型经济区域(如珠三角、长三角)等,我们已经从单点集线模式发展到了多点群聚模式。随着时代高速发展的需求、区域经济推进和国家战略综合布局的背景下,基于各方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本文在此提出新的发展概念探索——链式发展。

链式发展概念是基于过去单点城镇聚集模式和对多点区域聚集型所延伸出的新型区域发展模式。其意在将一条运输线上的多个地区联结在一起共同发展、形成整体产业链。让在线的各个地区通过交通运输上的密切结合与产业上的分工,逐步的提高其各区域合作依存度,通过先发展地区来带动后发展地区,以强带弱来达成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并从中创造新的需求。

“链式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效果可以说是跨区协作模式的一种升级,把多地优势相互结合发展战略进行进一步的提升,突破原有地区群聚开发模式,和跨区多点优势发展(现行国际分工模式,根据各个国家生产优势来进行分散式多点分工),来实现经济的再增长与深化区域合作,并对外延伸至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以此加强周边友邦与自身的紧密结合度。

在此概念的初步设想过程中,“链式发展”模式在中国可以通过结合海路与陆路运输,横跨中国大地,形成联结中国东海岸与国境西边的欧亚大陆的新走廊、新运输线。通过加强横跨东西的铁路与公路的建设,来带动整个中部与西部的发展。并以此进一步的增强与国境西边国家的来往,通过经贸与技术的共同发展,共建双边甚至多边市场,达成互惠互利的深度合作伙伴关系,从根本上的解决彼此的纷争问题。同时,在东海岸,加大对台湾的技术引进、经贸深度合作,更进一步的拉近两岸关系,予以台湾更广阔的市场机会,能更进一步深入中西部,带动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亦同时予以中西部地区一个直通太平洋的快速视窗,借助于台湾的国际运营经验,更加迅速的走向国际化。通过双方的互利互惠来建立更深层次的互信,以求在未来可进行更深的合作。

同时,转向中国国内,在李克强总理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所要进行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的路线,是确实可与“链式发展”战略相吻合的。“链式发展”中各国的经贸合作,所带来的各方面的综合提升将能更好的运用于并执行于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中,使得中国城镇化过程的整体成本下降,并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来管理城市,完成新的全球化产业布局。

总之,中国的经济现今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同时也潜在着许多的机遇,其现今迫切需要进行新一轮的经济改革。但对于中国自身现有的资源与条件而言,独立的完成如此大规模、从头到尾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较大的难度。在其中所面临的结构问题、区域经济差异化、和技术与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中国现今没有非常充分的、完善的技术、市场和相关人才来解决上述相关问题。因此,对于中国而言,仅有结合多方资源,深度整合周边资源,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并以此来深入带动中国国内各地区的平衡发展,才能较好的完成新一轮的经济改革。(萧伟恩,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台籍博士生,王裕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台籍博士生)

责编:高望

查看原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