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情感专栏

一无所知而一往无前——我所理解的青春

2017-12-18  本文已影响25人  寄居的巷

青春片在现在的华语电影市场来说是块大蛋糕,所以我们开始看到了大量甚至可以说泛滥的青春片,这时候我发现其实这块蛋糕是海绵,里边全是水。宝岛的青春片常常能带给人惊喜,如果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放在这个领域,内地可能只有《阳光灿烂的日子》能来比较。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再看近年的作品,九把刀一部《那些年》,掀起一阵小清新校园风,但后来者却极少有出彩的。我比较难get到内地的小清新电影,譬如内地的青春片滤镜实在一言难尽。可能是因为生长环境在多方面和闽南地区相似,所以我觉得台湾影片常常有种亲切感。

在假期的时候我一天内看了三部台湾的片子,《十七号出入口》、《盛夏光年》自己《女朋友男朋友》,三部电影都有一个共同话题,故此放在一起来讲。

一部电影对时地的还原程度直接影响我的观影兴致,把握得好了,能弥补剧本的不足或者加分,前者比如《少年巴比伦》(其实这部个人觉得剧本还是无力,演员比较加分),后者参考贾樟柯的大多数作品。台湾很多电影都是小制作,所以囿于成本和各种资源,成片的格局通常难以和剧情匹配。

《十七号出入口》这种涉及历史的片子就吃了上述情况的亏,同理台剧《一把青》,在取景和演员方言方面不免让人尴尬出戏。《一把青》剧本底子好,白先勇(原著)加曹瑞原,成品都不错。回到开头的电影,讲的故事很简单,以插叙的方式讲一个台湾老兵一生挚爱青年时在山东老家的好友阿丁,战争让他们各自沦落他方,时隔数十年,老兵在捷运上看见一个和阿丁长得一样的青年,一生执念想完成和阿丁的约定却不被青年理解。

可以说金士杰一个人的表演撑起了整部电影的厚度,电影没有将同性话题处理成影片的主要冲突,给人更多的感慨是在因战乱背井离乡的心酸,多年后返乡,当初偷偷塞钱给自己叮嘱自己在外小心的母亲,而今只是一方坟墓。看到这个场景,余光中先生所说的《乡愁》,就是这般吧。

《盛夏光年》的三位年轻演员完成得都还不错,三人角色分别寓意恒星、行星和彗星,有的人永远围着别人转,有的人一划而过。余守恒对康正行的感情,可能和正行自己想的不一样,但也重要到守恒可以为了留住他而做出意外的举动。正片被删减了四五个片段,导致故事有些含糊,目前还能在B站找到这些片段。当然了,比起《蓝色大门》,《盛夏光年》对这种迷茫的感情处理是不够细腻的。

到了《女朋友 男朋友》,张孝全的演技已经是很上道了。三部中偏爱这一部,啰嗦讲一下乱七八糟的观后感。看这一部的时候,我完全没有那种同性恋异性恋的纠结,就是单纯的人对人的爱或者喜欢,也就是通常说的爱是不分性别的。

阿良不像美宝那么反骨,一开始也是小心翼翼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也没有一辈子非得爱一个人的死去活来,他有一颗非常柔软的心,可以乖乖地陪在青梅竹马的身边,细心体贴,爱王心仁也是隐忍着,不动声色,他更想留住的,是真正的友谊长存吧。

不过我其实挺喜欢美宝那股刺剌剌的劲儿,对阿良也好,对王心仁也好,她是那种为爱可以吃尽苦头的人,我说的“爱”不是单指男女之间。看过很多说法,我自己更愿意相信美宝一直爱阿良,是那种如果能活下去,就和阿良长长久久地互相照顾的爱,正如她之于阿良。

除了感情部分,在对“自由”的追求这个主题上,无论是两个时代的学潮,还是美宝和阿良在夜市卖禁书时的话中带话,都可见编剧的强调,影片中红鞋子蓝鞋子的安排也颇有意味,不仅仅是三个人的情感选择,也代表着反抗和平等。

王心仁从学生时代扛大旗的人,到后来变成自己当初反抗的政客,他无法做出选择,而阿良是一直被忽视的,别说得到平等的爱与尊重,他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默默做别人的附属。

有个情景我印象很深,王心仁贴在美宝耳边轻声说:“喂,不要怕。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搭上就翻身了。你先睡,睡一觉起来,台湾就不一样了,我们就都自由了。”美宝说:“如果警察来了,记得跟他们说声辛苦了,千万不要硬干。”

看到这里的时候,不能说心酸,只是有种不是滋味,王心仁没有错,美宝也没有错,大家只是在寻找出路的时候方式不大一样。

所谓青春故事,并不只是全世界围着一双男女旋转,他们也不活在永远“那天阳光正好”的平行时空。而是十几岁的少年们在偌大世界中,开始探索生活的真相,开始由外而内审视自己他们是渺小的,但他们又敢于去质疑,去挑战规则,带着这种一无所知,反而更能一往无前。

故事最后不一定是成功的,甚至不需要有什么清楚的结局,因为这只是一个阶段。有时候,青春片的创造,也许是为了让已经在现实体制中的人们来一次醉酒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