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书评:提高阅读理解要从读经典开始
我们经常看书看过就看过了,觉得精彩的部分就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象,无关紧要的就像水流过,完全不记得讲了啥。至于深刻理解原文内涵,挖掘文章背后的意义,这些问题往往让我们一头雾水。不就是一段文字吗?干嘛搞得神秘兮兮的。
你还别说,闲书看得多了,还真发现了它们的相似之处和某些联系所在,但这,并不能窥见书中原貌,了解作者意图。于是寻着这些闲书中的蛛丝蚂迹,找到提到这里某些观点或现象的经典之书来读一通。虽然囫囵吞枣,对这些经典书籍不甚了了,但后来读某些伟大作品时,却豁然开朗,明白了一些以前不明白的意图。正如《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的作者托马斯.福斯特所说,伟大作品几乎都来自传世经典。
为什么这么说呢?传世经典揭示了人类与宇宙的一般真理,却未能完全说透,未能从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进行阐述。而这,正给了能读懂读透传世经典的人以想象的空间,他们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它放在现实和思想的世界创造出新的伟大作品。明白了这一点,就让托马斯.福斯特带领我们走进阅读的世界,理解伟大作品所隐喻的真实意图。
一、经典的写作套路
1、一个过程通常描写的是一个不确定结果的冒险旅程。一个人的成长(如《奔跑的查理》、《苹果酒屋的规则》),一次不得不去的探险(如《三十六骑》、《天山秘镜》)。
2、吃饭的故事。以吃饭开头的,饭局突然中断,意味事情急转直下,走向分裂与矛盾(如《民国风云》);如饭和谐吃完,表示结局会完美,或包容或和解。
3、吸血鬼的故事。这类一般是一个单纯的人走进某个圈子,然后结局悲惨(如《包法利夫人》、《茶花女》)。
二、有些你还读不懂的,又不属于某些你熟知的套路的伟大作品,可以从传世经典中寻找它的源头和雏形。
例如《海上牧云记》,其中提到很多让我们匪夷所思的片断:荒是最大的神、硕风是天下王、天子剑为天子所有,却尽量不让天子拔出天子剑……。这些看似荒唐,却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理念。世界有一个开始,始于莽荒;人与万物平等,不存在优先权,天下王就统治人族、羽族、鲛族、魅族等一切族,牧云只是人间王。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天子剑只起威慑作用,并无杀伐之意。如天子杀伐,天下就会大乱陷入血腥。
《竿月传》中不能理解的部分来自《山海经》,《甄嬛传》中表现睿智的部分皆来自于《史记》……
像西方人一样,不明所以的就去《圣经》、《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中去寻找,我们也可以在古书经文中去寻找了解现代作品中难以理解的部分。
三、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去理解作者的意图
一个作者为什么要写作?一定是他当时的所见所闻促使他有话要说,但这种话不能说得直白。为着安全的考虑,为着文艺的考虑,作者只能把他的思想藏在庞大的故事体系中。你要做到浪里淘沙,必须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道德风尚,因此,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逃不开当时的政治环境,也逃不开个人的局限性。
《西游记》虽写的是西天取经的事,一路妖魔鬼怪处处阻挠,说明当时你想做成点事还真不容易。虽然你做的事并不妨碍任何人,却被三界视为眼中钉,找碴的除了人间的风夫俗子,还有天界的狮头精、佛界的大鹏鸟,可见当时的人心险恶。虽说仙界讲求六亲不认,众生平等,但你在《西游记》里看到了这种现象吗?有的只是拉帮结派,欺软怕硬。唐僧一路西行,靠的就是孙悟空过硬的个人本领,和在大闹天宫时攒下的一点威望与人脉,不然,唐僧一行还真是寸步难行。在这部《西游记》里,无一不说明了“关系”的重要。
四、把自己放进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感受
一部好的作品不可能脱离所处的时代,更不可能脱离作者成长、经历的真实感受。我们只有了解了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和感受,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
李白的诗,苏轼的词无不体现了这一点。苏辣意气风发时,一首《浪淘沙》是何等气魄,等到年老落魄时,一曲《江城子》又是何等千回百转!
五、用心去读,寻找了解更多隐喻,从开篇和剧中寻找更多对下文有指导意义的隐喻。
说起这个,使用最多又被广泛称道的无非就是《红楼梦》。一个甄士隐一出来就隐了,然后来了个贾雨村一直闹腾到故事结束。其中太虚幻镜中的歌词,更是揭示了多个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脉。
本书的作者托马斯.福斯特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作家,专门传授经典文学、当代文学课程以及创意写作。他的文学课在美国大受欢迎。虽然我们与美国的同学所接触的经典著作与当代文学都不同,但方法是相通的。在这本《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中,我们可以用托马斯教授教授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去阅读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学,从而激发属于我们的创作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