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饑餓的記憶
也許有人會納悶,出生於八八年的我怎會有饑餓的記憶呢?父母及祖父母兩代人應該對饑餓有比較深刻的印象,那我自身有關饑餓的記憶,從何而來呢?
家鄉離長江邊上的洪湖很近,陸路的話大概幾十公里一個小時車程的距離,水路的話更近,約莫只有十公里,我老家旁邊的母親河就能乘船直達洪湖。算得上是魚米之鄉吧,照理我們這一代不該有饑餓的記憶。
孟子有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當然啦,孟子講這兩句話是想說明「人和」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以表達自己仁政的思想。但是想不挨餓,得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齊全才行。
家鄉是佔據了地理優勢,家鄉人民也挺和氣,怎奈天公不做好事,長時間下大雨造成了洪災,農民顆粒無收,那不就得挨餓麼?
記得九八年特大洪水,那一年我剛好十歲,長江中下游所謂的魚米之鄉幾乎都成了一片汪洋。那洪水都漫到我家門口了,所幸門檻有點高,不然誰都淹到家裡來了。
印象中,洪水被困沒兩天,我家就開始斷糧了,父母到處找人借糧都沒能借到。還好,自家的菜園裡面還有些蔬菜,南瓜最多。斷糧的那些日子,我們一家人的主食就變成了南瓜,蒸著吃,煮著吃,炒著吃,幾乎餐餐都是南瓜。剛開始兩天,我還有點食慾,能吃得下南瓜。等到後面時間久了,南瓜吃膩了就不想再吃了,但又沒啥別的可以吃,開始感覺到餓,哭著吵著要父母給我去弄點別的吃。
隱約記得,吃南瓜的日子持續了接近一個月。我再怎麼不願意吃南瓜,等到餓極了也會飢不擇食的。估計父母也懂得這個道理,故對我的無理取鬧也一直無動於衷。這僅僅是我對饑餓的初體驗,其實還有南瓜可以充飢,並沒達到山窮水盡的那種絕境。
讀初中還是小學四五級的時候,有次餓暈倒在路上,倒不是因為沒飯可吃。記不清,是因為賭氣沒吃飯而餓暈還是因為感冒沒食慾。總之,這次寶貴的「被餓暈」經歷一直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
等到成年,我也曾故意餓過自己,主動絕食過幾次,方便自己找點存在感和活著的意義。當人極度飢餓,有東西可供充飢時,人會感覺非常幸福,非常滿足。我也曾四十八小時沒睡過,然後找個床呼呼睡,睡個昏天暗地,清醒後也會有種幸福感。人真的很奇怪,會因需求得到滿足而獲得一種幸福感,進而產生一種求生欲而好好生活。
由於自己大學期間有過輕生的念頭且非常強烈,導致自己整整墮落了一年,過著非人般的日子。餘生絕不想再體驗那種絕望,故想方設法要自己保持求生意志。保持饑餓感,是個不錯的選擇。
求知若飢,大概也是這麼個理兒。我們要始終保持一種對知識的飢餓感,才能永不停歇地求知,去追尋,去探索。
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這種飢餓感吧,不管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