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隅逸事(十四)(小说)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系巧合)
“好了,不说房家了,房氏一族,我所知不多,还是说你外婆吧!你坐会儿,我取点东西。”老袁擎着蜡烛朝里间走去,在墙上投下佝偻的身影。听了刚才的故事,高扬突然生起强烈的好奇心,想要去房氏祖宅一探究竟,然而这所神秘的宅邸位于何处,自己却一无所知。
32)钗留一股合一扇
高扬正一筹莫展,老袁抱着一个扁圆木匣回来,匣里散放着些照片,还有几样零碎东西。“这个给你吧!”老袁取出一枚挂件递过去。高扬借着灯火仔细观看,却是一只雕琢精巧的白玉蝉,造型逼真,质地滑腻莹润,不似寻常之物。“沈姨和舅舅是孪生姊弟,当年定做了两件百日礼,一只雪花白玉的,一只冰种翡翠的,另一只给了舅舅,后来舅舅罹难,那只碧玉蝉也遗失了……”
“这张全家福是太太在世时照的。”老袁又小心翼翼地拣出一帧合影。”老爷旁边捧柿盒的是沈姨,太太前面是宜璋舅舅。月本人侵华的时候,舅舅还在念书,正值年轻气盛,青春热忱,不甘心大好河山遭外敌侵犯,怀着一颗报国之心,与同窗好友相约远赴前线……谁知此一去竟成永诀……”老袁望着门口沉默了片刻。
高扬拿起另一张合影,背景是喜鹊梅花图案的屏风。“那是我父母和姐姐,35年春节照的,如今一个甲子了。”老袁感叹道,“上次跟你说到月本人进了金陵城,老爷带着沈姨和我父母姐姐躲进地下室。月本人在金陵城烧杀掳掠,无所不作,把老城区变成了人间地狱。他们躲在密室里担惊受怕,不知道能否逃脱厄运……”
“这是舅姥爷吗?”高扬端详着一张独照,上面是一个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青年。“不是,这是牧野。舅舅的单人照大多被老爷烧掉了,说是看了伤心,只留下几张合影。”老袁忧伤地说,“两家人在地下躲了半个多月,昼夜不分、度日如年,实在藏不下去了,储藏的食物和水也用完了,只好回到上面。最初的屠戮过去了,驻军在城内安定下来,他们侥幸躲过一劫。”“你怎么知道这么清楚?好像身临其境一样。”“听我娘和老爷说的,我是金陵沦陷第二年出生的。”
“出去之后呢?”“家里一片狼藉,所有房舍铺户都被洗劫一空,除了老爷的书房和沈姨的卧室,还是劳牧野相助方才保全。牧野很有文化品味,学生时代修习历史和古典文学,曾经游历过印度、西藏和敦煌的藏经洞,自幼学习琴棋书画,对东土文化兴趣浓厚。他本不愿意卷入那场不义之战,无奈在巨大的果家机器裹挟下,个人的命运无从选择,月本的适龄男子几乎全被招募入伍……牧野因精通中文被选做随军翻译,他说服了劫掠的士兵,保全了沈家那些积年的藏书。”
“牧野这人似乎还不错。”“嗯,牧野在月本人占领金陵期间给了沈家莫大的帮助。他时常登门造访,跟老爷聊天,听沈姨弹琴。对那场侵略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文化浩劫始终怀有一份歉疚之心,他认为屠戮平民和俘虏是莫大的耻辱,所以不遗余力地做些善事补偿。尽管杯水车薪,但是他的那份正义感,深沉的悲悯之心和不凡的才华气度吸引了年轻的沈姨,两个人相知相惜,很快成了恋人,互诉心曲,共同探究音乐、文化和关于人性的话题。”
“这个也是牧野送给沈姨的。”老袁又拿起一枚黄澄澄的首饰,末端一只轻灵的飞燕,附着在柳稍之上,蜷曲的柳丝上镶着细小的珠翠。“楼上还有枝缀花球的。”高扬想起此前看到的那枚,“这只簪子跟那个好像不一种风格。”“那个是廉价工艺品,这件是纯金的,花费不菲,这种叫做‘钗’,两股绞合在一起,一双金燕相依相伴,琴瑟和鸣,牧野跟沈姨分手的时候,带走了一股……”
“我娘有月本血统?”高扬惊问。“没有。”老袁叹了口气,“在两果交战势同水火的时局下,沈姨和牧野的恋情注定没有结果,后来月本战败,牧野随军离去,沈姨也坐了牢。”“因为和牧野交往?”“也不全是,还有沈家生意的原因,老爷重病在身,所以……唉!苦了沈姨……”老袁摸了摸茶壶,“茶凉了,我再去续点水。”高扬逐张翻看着那些老照片,玩味着那对情侣徜徉于月下花前、琴房书斋、湖畔林间……促膝并肩,情意绵绵的场景,不由一阵唏嘘。
33)乱世风雨尴尬人
“月本人占领金陵城后,凭沈家的家底,即使足不出户,维持七八年也不成问题。”老袁为高扬续上一杯茶水,“但是城内民生艰难,月本人对所有生活物资都实行了严格管控,没有良米证寸步难行,很多生存必需品都要通过贿赂和黑市才能获得,工人失业,鳏寡孤独流离失所,朝不保夕。为帮助难民,共度时艰,沈老爷贿赂保长加入了商会,联合几家商户,做些低价柴米油盐和日用品生意,赚不了什么钱,但是可以缓解一下城内的物资短缺,余粮接济贫户。熟料这却成了日后的罪证……”老袁突然一阵呛咳,高扬赶紧给他倒水捶背,一时不知说什么是好。
“但是有什么法子,为安抚人心,总有人要承担后果,成为群情激奋的替罪羊。月本占领军走后留下千疮百孔的局面,民众对于生计艰辛的积怨、贫富不均的愤懑,替代了对战争根源的反思,要求惩治*J的民意一旦被鼓动起来,就必须有人要付出代价,而难以顾及即使在敌占区,人们也不得不做工而苟活这个最基本的现实……”
“有些催钱粮、维持地区秩序的小吏,原来都是贫苦人家,为养家糊口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平心而论,他们也办过一些好事,比如组织安葬死难者,帮参与抗战幸存下来蛰居避难的散兵游勇办良*证,偶尔给贫困户搞点生活物资……如果没有人出来协理公务,月本占领军也许会屠杀更多市民。所以战后当局并没有把敌占区的帮办,一概划为*J,但是那些家底丰裕的人家就不一样了,但凡跟月本人有点关系,哪怕逢场作戏,也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多数人无法理解他们不缺钱为何还不罢市,任何通过贿赂取得营业执照的行为都被视为通敌叛*,况且重农轻商的传统伦理给底层留下无商不奸的成见……”
“沈家所有的不动产都被查封了,沈姨在牢里呆了两年,一个前来换防的团长同情她一介弱女替父顶罪,才把她保释出来。后来沈姨嫁给了团长的副官,然而好景不长,抗*胜利没有几年,内*又起,团长带着残部南下,崔副官也死于混战,当时沈姨已身怀六甲,腹内的孩子未出世就没了父亲……兵荒马乱的年月,很多贫户,人丁不旺的家庭都惨遭灭顶之祸……”
34)寄身海隅
“说说你吧!难得这么多年你还为沈家保留着那段记忆。”高扬突然有点感激。“牧野走后,沈姨坐了牢,老爷心灰意冷,自古独子不从军,宜璋舅舅的死让三代单传的沈家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后代,生意倒闭,店伙四散离去,只有我们还暂时寄住沈宅。”
“这是老爷赠送的,跟书架上的是一对。”老袁从茶具柜内翻出一只笔筒,两面分别雕琢着荷塘双凫和菊花霜月,分界处也镌刻一联: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沈姨入狱那年我八岁,我弟弟五岁,沈老爷待我俩如同孙辈,亲自教习书法,陪我们念唐诗宋词、解说《捕蛇者说》、《阿旁宫赋》……讲《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里的故事……两家如同亲眷,我父母不会忘记落魄之时老爷曾施以援手,决定留下来做事,想方设法打听沈姨的消息……老爷绝望之余竟希望我们兄弟作继承人。”
“是不是女人都入不了族谱?”话一出口高扬意识到失言,忙改口说,“沈家也没啥东西好继承了吧?”老袁却没有接这个话茬,继续追忆往事,“认识团长和崔副官之前,虽然多方打点却没有人愿意帮我们营救沈姨。长期忧劳积郁和丧子之痛,老爷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得了肺痨,不知道能否看到沈姨出来那一天,也不知道她会不会为沈家留下后代。记得老爷给我们读《过零丁洋》,念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竟伏案痛哭……”老袁浑浊的眼神里流溢着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