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和管理

知识的边界-书籍结构梳理

2015-07-24  本文已影响562人  安德烈了

梳理结构之前的话

我一直是不赞同这种总结读书方式的,因为读一本书,自己的收获和感想是要远远重要于作者书中阐述的内容。但是,由于这本书不知道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还是自身理解力不够的原因,读完全书仍旧无法提炼出究竟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因此用了一周的时间对每一章的观点进行提炼和归类,相当于重读了一遍。收获还是不小的,对作者的观点和论证的思路有了明确的认识,也有了自己对知识及如何获取知识新的理解。因此,如果当遇到一本相对难懂的书,尝试这种方式也未尝不可。不过真的是挺耗费精力的一件事儿。

最后,这本书可以配合着《人人时代》(原名《未来是湿的》)和《免费》读,会有更多的理解。

概述

知识的边界是一本关于在网络化时代如何定义和运用知识的书,全文对比了前互联网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基础、知识的承载形式及知识的表现形式。在全书最后介绍了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构建知识体系。

第一章 知识超载

知识金字塔主要分为四层:信息、知识、理解和智慧;全书便是围绕着前两层展开的,而对后两层并未进行进一步的论述。知识究竟是什么,知识是信息的产出,是可以付诸行动的信息。如果说的通俗一些便是对人们有用而有益的信息。在前互联网时代,对我们“有用”的过滤来自专家和媒体,过滤机制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在互联网时代,旧有的过滤机制崩塌,过滤方式变为向前过滤,即先出版再过滤,于是就造成了信息超载,进一步就是知识超载。

知识超载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么这事究竟是好还是坏?有人认为知识超载将会使我们产生焦虑,耽于思考。但事实上,哪怕是图书时信息和知识过载就已经存在,世界上目前上的书籍已经将我们淹没,而网络的到来只是加重了这一现象罢了。

在知识超载的情况下,重建过滤机制十分重要。新的向前的过滤机制不再是过滤掉什么东西,而是把过滤结果推到最前。而没有用过过滤器的东西,你也可以在后面看到它们,找到它们。

第二章 深不可测的知识海洋

随着知识的网络化,知识的基础--事实正在不断地被动摇。在前互联网时代,如果相对人口进行调查,我们需要查阅年鉴,原因在于它是专业发行,并且作为一种证书放在图书馆,以证明其可靠性。正如我们作为一个物种,不可能浪费精力从根源调查每个事实来源一样,我们也没有精力调查每种资质。所以、知识一直是一套停止点系统,其正确性又由无数停止点来证明。

而随着知识的网络化,我们可以从网站上获得越来越多地信息和事实依据,事实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有越来越多地声音得以被听到。但是解放信息的讽刺之处在于,可利用信息数量大幅的增加反而让我们比以往更容易犯错,我们可以随手获得如此多的事实,以至于失去了得出结论的能力,因为总是有其他事实支出其他的说法。知识的基础比以往更加难以被钉牢。过去我们认为,所有人都可以对事实达成一致,继而能够达成一致的结论,但新的知识媒介正在粉碎这样的乐观。确实,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过去的乐观是否基于纸质出版固有的局限性:我们自认为我们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不可撼动的知识宫殿,但也许仅仅是因为那些大声疾呼的不同意见并没有被公众听到。

第四章 云上专家的意见

互联网具有五种特别的性质,每一种性质都催生其独有类型的网络化专家。

专业知识也在嵌入网络之中,曾经专家知识是基于主题的,其价值在于结论的正确性,专家知识过去常常是不透明的、单向的。专家是一个特殊阶层,并倾向于用一体化的声音来表达。但是网络化彻底打破了这一特性,拜托了旧媒体属性,拥有了新媒体属性。我们正经历着从纸质专家模式向网络专家模式的转变。

第五章 一个回声的市集

随着信息不断增加,我们愈发的不知如何在这样的社会中自处。互联网所包含的多样性,存在太多的分歧,多样性在什么样的范围才是合适的呢?

在多样性的策略中,4个里面有3个都运用了减法策略,多样性够用即可,利用版主以避免过多的多样性,并在讨论充斥着过多多样性的时候进行分流。然后有些群组严格分流,只将同自己意见一致的人囊括进来,这样的群组被称为“回声室”。如果人们生活在网络中的这种回声室里,那么无论回声室之外存在多少的差异、分歧以及观点,都无关紧要的。如果为我们向那些与我们想法一致的人看起,那么只是就会掩藏其多样性,并会前所未有地排除更多的差异。

其实人本身是有“同质化”化这一倾向的,我们趋向于选择那些令我们感觉属性、舒服并强化既有信念的事情。因此,有一些场合我们之所以表现得聪明,仅仅是因为这些场合具备了回声室的特质:反对的声音被压抑或消灭了。只是总是需要借助社群才得以蓬勃发展。

为避免出现回声室这一现象,在通往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必须对那些持反对意见者保持一种理性和开放的态度。对于知识的解读,我们也应该持包容的态度:

如今,旧有的,中心式的权威正在逐渐丧失其地位。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可能的解读。当这解读超越了自身的对话范围进入其他语境---跨花纹、跨社会经济躯体或者其他任何拥有自身定位与价值观念的群体---解决差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更遑论理解这些差异的可能性了。

然而,我们依旧不能容许哪些出类拔萃之辈坚持他们自己的话语,因为一旦那样,成千上万的人可能会死于一场不必要的战争。人们上网之后,可能会形成回声室,从白皮书或者谄媚者之中再次确认自己的观点,从而变得更加确定、更加极端、更加危险。对于那些对知识严谨性不感兴趣,或者那些没有好奇心的人而言,网络似乎是一个降低知识的环境。我们需要对这一切予以关注。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以确定实际的风险和实际的损害。但是网络也提供了超越不同国界使人们得以联系的可能性,同时形成了比起最聪明的参与者还要聪明的专家网络。网络能够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只要我们自己想要更聪明。

第六章 长形式,网形式

知识的网络化正在对知识的本质以及长形式思考在其中发挥作用,带来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书籍告诉我们,知识是从A到Z的漫长旅程,那么网络化的知识可能会告诉我们,世界并非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而更像是一个无定型的、相互交织的、不可掌控的大网。

长形式,即严密的论证模式,其知识的形式取决于书籍物理空间的限制,而不是知识本身的形态。书的结尾即知识的是一个停止点。

网形式,即网络形式的论证模式,由于网络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所以书中的思想和对其讨论,不会因为知识的出现而终止,反而会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网络上的知识将没有终点,会不断地继续下去。确切的说,知识目前已经没有了其固有的形式。网络上的被网络化的知识根本没有形状因为网络没有边界。才外,它不再像以前那么长。

形状当然重要。当知识还是金字塔形状的时候,当它还是建立在所有成员共享的一个坚固的基础之上时,当它的内容可由信赖的权威过滤的时候,当我们知道哪些被涵盖进去,哪些没有的时候,当知识还有形式和形状的时候,知识很容易形成权威。无形状的知识反映了知识的更新,但是却一牺牲了中央权威为代价的。而此前商业、文化、科学和政府都围绕着这个中央来运行。知识的网络化正在对知识的本质以及长兴是思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带来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第七章 太多科学

科学,这个最以事实为基础的学科,在连接产生的混乱中如何自立?最好的结果,是我们使用网络的经验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科学的本质,它是容易犯错的人类中产生的一种宏伟的,持续的合作。而最坏的结果,网络会让我们对科学的方法、态度及结果的理解,错上加错。

科学知识现在正变得:(1)巨大;(2)层级弱化;(3)更加公共;(4)中心过滤减少;(5)对差异性更加开放;(5)具有超链接特点。

科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现在的信息比任何时候都要多,能够为人们获取的信息也比任何时候都要多。互联网开拓了科学的疆界。但与此同时,我们好像又置身于一个变得愚蠢的伟大时代,如果你不想理会那些麻烦的真理,你完全可以置身于网络上一群不学无术的人之中,他们给你提供的那套充满曲解的体系,能够让谎言变得比真理更深刻。

最好的结果,是我们使用网络的经验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科学的真正本质,他是容易犯错误的人类产生的一种宏伟的、持续的合作。而最坏的结果,网络让我们对科学的方法、态度以及结果的理解,错上加错。

哪一种会发生?最好的还是最坏的?

两种都会。

第八章 盖在网络节点上的图章

正如知识已经变成了网络的一种属性,领导力正在成为领导者所领导团体的属性,而非领导人本人的属性。决策时刻非常清楚地成为了一个网络的节点,它在网络中产生,也在网络中跳动。

在网络时代,作出决定就意味着你要在茂密的观点的灌木丛中,决定相信哪些信息,信任哪些来源,找到自己的道路。而分布式领导将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不意味着传统企业全部使用这一方式。

正因如此,同时由于网络体验给新生代们带来的期待,层级组织中所作的决策也越来越多地带有网络化决策的特征。由于网络涵盖的知识,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单独的领导者所拥有的、能够听到的、或者能够处理的范围。由于机构已经变得越来越庞大并且和网络交织地越来越紧密,那么想要做出明智的决策,你所需要的,也是一个网络。

第九章 打造知识的新结构

知识的网络化究竟是好是坏,我们如何才能将网络编程知识的更好的基础设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