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的认知能力也会天差地别(一)
相约读书打卡第528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彼得·布朗、亨利·罗迪格三世、马克·麦克丹尼尔所著的《认知天性》第七章《终身学习者基本的基本》第一节|《双胞胎的认知能力也会天差地别(一)》(因为神经回路的塑造不同)
大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塑、可变的,能够凭借每一次新任务,重新组织自己。
作者约翰·布鲁尔认为,人在出生时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连接神经元的是突触,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信号,在出生前后很短的一段时间里,人会经历一段“大脑突触形成爆发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大脑会自行发展:神经元会长出细小的分支,也就是轴突,它们向外伸张,寻找其他神经元上的小突起,即树突。当轴突与树突相碰时,突触就形成了。一些轴突为了找到目标树突,必须延伸出相当远的距离才能完成神经回路的组建(这段路非常困难,对精度的要求也很高,布鲁尔将其比作一个人找到穿越美国的道路,从西海岸到东海岸与等待自己的另一半相遇)。正是这种回路,让我们能够感觉、认知、具备运动技能,包括学习和记忆,也决定了一个人运用智力的潜能与极限。
人在一两岁时,突触的数量会达到顶峰,比成年后的平均水平大约多出50%。之后,突触数量的增长会比较平稳,直到青春期前后。经过了青春期的爆发增长后,大脑有一段时间会去除突触,因此突触的数量开始减少,在16岁左右,大脑发育成熟,这时突触大约能形成150万亿个连接。
部分神经学家认为,那些我们用不上的连接会退化并消亡。他们还提出在早期刺激尽可能多的连接,在今后的岁月里,就有希望保住它们。另一种理论则认为,脑部回路的增长与筛选是由基因决定的,人们对突出的去留基本无能为力。
神经学家帕特里夏·高德曼—拉奇克曾对美国教育委员会表示:“虽然孩童的大脑在早期获得了数量庞大的信息”,但多数学识是在突出的数量固定后获得的。但我们在语言、数学及逻辑上的能力,却可以发展到成人水平。而在神经学家哈里·T.丘加尼看来,很可能就是在小学、中学,大学以及之后的一系列教育这段时间,而不是婴儿时间,经验与环境刺激调理了一个人的大脑回路,也让人与人之间的神经结构如此不同。在2011年的一篇文章中,英国一个研究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团队回顾了神经学证据,并得出了结论:大脑的结构与整体构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但神经网络的精细构造似乎也可以由经验来塑造,而且具备大幅修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