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散文故乡记忆

露天电影

2017-02-16  本文已影响59人  谢桥2017
露天电影

学校附近有一家大型超市,超市门前的广场上这几晚总见扯起一块白色幕布,放电影——那种很老的战争片,黑白的。

看的人不多,倒也不少。多数是附近的民工,短裤,汗衫,在幕布前站起,抽烟,大声地说笑。一胖女子,身上裹着睡衣,脚上趿着拖鞋,左手挽过身边的男人,右手一根烤香肠不停地往嘴里塞。沈先生若着瞧见了,心中一定十分难过吧。也有一些老爷子,估摸是附近来此纳凉的的居民吧,拎着小板凳,却不坐下,眼睛直盯着幕布,聚精会神的样子。人群边走过一群年轻的妇人,拎着刚刚从超市采购的生活必需品,瞥上一眼,然后步履匆匆地离开。女儿明显是对幕布上不断闪现的人影有了兴趣,几乎挪不动步子。

这倒勾起了我记忆中的少时的看电影时光。少时的乡村,最喜欢的事,莫过于看电影了。

那个年月,放电影似乎是乡下唯一的娱乐活动。每逢村里有什么喜事,都会放电影。村里随便一块开阔的空地就是天然的放映场地。只要是听说晚上要放电影了,一群小伙伴,下午早早地便在村边的池塘里泡过澡,然后在村口守着放映员。只要放映员驮着电影的铁匣子经过,便奔跑着跟在车子后,一路奔走相告,过节似的。

乡下放电影多半是在夏夜。家里的孩子,早早地把自家的板凳搬过来,占据有利的位置。待夜幕一降临,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便摇着蒲扇出来了。幕布就挂在两棵树间或者钉在墙壁上,一阵风吹过,左摇右摆,宛如一烈战旗。放映前是孩子们最活跃的时刻,揣着家长赏的几个小钱四处找提篮小卖的;或者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玩玩斗鸡等游戏。放映员终于吃过了饭出来了。架好机器,调距离,打开灯光,一道雪白的光束“刷”的投射到幕布上。我们便挤在镜着前,用手做出各种造型,投在幕布上,像狗头,像鸭嘴……乐此不疲。不要一会儿,电影便开始了,场地瞬间鸦雀无声。那时放的电影多半是战争片或武打片,看不到多大会儿,几个在前排的小伙伴,便坐不住了,学着电影里的侠士,过起招来。

露天电影

那个时候年纪小,关注的其实不是电影,而是夹杂在人群中的那份热闹,当然,零食也是个不小的诱惑。所以,有时候,别的村子放电影,我们也会呼朋引伴,走上几里地,有时甚至是翻山越岭。有月光的夜晚也罢,最可怕的是,星月俱黑,四周漆黑一片,偶尔从远处传来几声猫头鹰的叫声,听得人毛骨悚然,赶紧一路小跑。记得有一次在邻村看电影,不小心一个人睡着了,等醒来的时候,伙伴们都走光了。好在那晚还有月光,于是一个人高一脚低一脚的往家跑,因为要经过一片坟场,心中十分害怕,心里便暗示自己不要去想,可是越这样,心中越是想得厉害。一路跑来,总觉得背后有一个身影在一步一趋地跟随。回家后不多久,便病倒了,高烧不止。为这事,母亲好长一段时间没让我出去看电影。

后来,读书了;再后来,工作了。三五成群看电影的机会便渐渐地少了。偶尔约上几个朋友上一趟电影院,总觉得索然无味。于是听歌,听郁东的《露天电影院》,籍此怀念少时乡村的看电影时光。电影倒也是要看的,只不过是夜半,一个人窝地书房里,落寞地,看碟。


本文为“谢桥2017”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