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不同并非缺陷
我们的印象里似乎默认内向是一个缺陷,很多内向的人都有这样的烦恼,"为什么我不是一个外向的人"。家长也会担忧自己的孩子是内向的,可能会强迫孩子变外向,比如让孩子参加演讲比赛等。
我们之所以会形成"内向是不好的"这样的概念,故事发生在三大心理学家身上,我们都听说过: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弗洛伊德是荣格和阿德勒的老师,这两个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把人类的行为都归结于性"产生了质疑,打算"另立门派",老师不高兴了,就写文章抨击这两个学生,这两个学生刚好有个共同的特点是比较内向,老师就对内向的诸多缺点比如羞怯、容易自我、表现不友善等等大写特写,人们慢慢对内向的评价变得糟糕起来。
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内向的人,也没有绝对外向的人。
内向型人和外向型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获取、消耗和保存能量的方式不同。外向型人更喜欢社交、热闹,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可以使他们充满能量;内向型人则更偏向于独处,参加集体活动容易感到累,人们在安静的环境中能够恢复能量。
内向型人与外向型人是有生理差别的。生理基础是神经递质。其一是多巴胺,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白天活动时发挥作用);其二是乙酰胆碱,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系统(睡觉时发挥作用)。
二者的生理差别就在于:外向型人更多地使用能让我们战斗、速度不断加快的交感神经系统,也就是以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作为传递方式;内向型人更多使用让我们减速、休息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也就是以乙酰胆碱作为传递方式。
内向型人和外向型人的差别还在于前脑和后脑中血液分布的不同。大脑前叶有行为抑制系统,大脑后叶中有对知觉和情感刺激敏感的系统。外向型人在大脑前叶的血液分布较少,而在大脑后叶的血液分布较多,这样,外向型人表现出愿意跟很多人认识交朋友、善于表达和社交的特点;内向型人刚好相反,在大脑前叶的血液分布较多,抑制人的行为,同时促使人们在行动前计划和思考,也可能导致想得多、顾虑多的缺点。
from《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