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成塔
这是《这样读书就够了》第七篇读书笔记。
1
很多人认为,若能用心积累知识碎片,日积月累,必然能得到巨大的回报。人们的惯有认知是积少成多,但事实屡屡证明聚沙不一定能够成塔。
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很多人都认同和推崇这种学习和训练的方法。日积月累会成功,这没有错,但有前提,前提是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否则只会南辕北辙,劳而无功。
阅读这件事来说,常常会有人说,知识需要积累,写作需要训练。什么是积累,一个月4本,一年50本,读十年,十年以后500本书,这些知识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有没有由此影响我们的人生,有没有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学习才是关键。
如作者所比喻的,读的书就像是沙子,读的书越多,相当于搜集的沙子越多,能建成一座塔的可能性越大。
然而,沙子是建筑一座塔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而不是唯一,除了沙子,我们还需要砖瓦、水泥,木头及其他,还需要建筑师。
阅读是在聚沙,收集并将沙子聚拢(积累素材、积累经验、丰富经历)。
写作的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是建筑一座塔的过程,不同的作者的审美不同,创意不同,造出来的塔,有的古香古色,有的巍峨庄严,有的金碧辉煌,形态各异,各领风骚。
2
一般人对信息或者知识的态度大体分为三种:一是听风就是风,听雨就是雨;二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三是顺我者点赞,逆我者不看。
书中描述了三种人,第一种人对别人说的话不假思索就全盘接受,这种人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不爱动脑子;第二种正好相反,非常固执,坚持己见,你怎么也不能改变他的意志;第三种其实就是第二种人的另外一种表现而己。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像是洁净的容器,没有自己的想法,别人往我们的杯子里倒什么,里面装了什么,学校、朋友、社会等等,都在我们的杯子里倒东西。
当我们成年,有了独立的意识,就可以审视这杯子里到底装了什么?是谁倒的?他为什么要倒?这个人倒的和那个人倒的为什么不一样?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要有这样的思考,保持这样的警惕,做出自己的选择。
第一种人,是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大家都喝橙汁就橙汗。
第二种人,别人喝什么,我不管,我坚持要点自己想喝的饮料。
这是两个极端,理想的情况是能倾听不同的声音,辨别真伪,将新知纳入自己的体系,对自己的体系进行更新和升级。
3
宏大、缜密的知识体系再好,若学习者在相关领域并无经验,这样的知识体系也只具备审美或逻辑上的价值。
若非由“内在驱动”而搭建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可能不堪一击。
这里讲到了知识体系的两种情况:第一种只有理论,没有经验,知识体系用处不大;第二种是不是来自自我思考、感悟、总结出来的知识体系就像没有根基的建筑一样,看起来雕栏玉砌,实际是随时可能颠覆。
这个观点,让我想到了当下的孩子教育问题。可以说每个家庭里都有一个望子成龙的中年老母亲,无一不是殚心竭虑。很多时候是老母亲什么方法都用尽,孩子还是涛声依旧。
现在的孩子生活无忧无虑,对金钱没有概念,对苦难没有概念,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没有一样只他想追求的。但是这能怪孩子吗?他没有对苦难、贫穷、饥饿的体验,你跟说一万遍也没有用。
所以,我觉得与其给予孩子非常丰富的物质条件,不如找机会让他们多吃吃苦,多体验生活,比在学习的问题上对他说教更管用,他自己如果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什么学习方法、难题,都不是问题。这是我目前能想到的一个解决办法,让他“自我驱动“,自己形成学习体系,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