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永乐迁都

2022-12-06  本文已影响0人  阿凡提shi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迁都事件,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力排众议,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开启了商朝此后二百多年的灿烂文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从栎阳迁都咸阳,加快了秦国崛起的步伐;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赢得了中原文化的认同;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三百公里处)迁都燕京(今北京),并改称大都,从此绘就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广阔的版图。

明朝也发生了迁都,从南京迁至北平。不过这中间还花了十九年才实现。

公元1403年,明王朝的年号更改为永乐,明朝历史进入了永乐时代。这一年皇帝是朱棣。

永乐元年正月,礼部尚书李至刚向朱棣提出了一个建议:以北平为北京,这开启而来明朝迁都的序幕。这也是朱棣的心意,也是朱元璋还没做成的事。

早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曾对汴梁、洛阳、西安等城市做过考察,想要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只是后来没完成啦。

迁都北京,主要是出于现实考虑,一来控制北方边界。二来北京不仅可以控制广大黄河两岸,广大江南江北,还可以控制长城以北,大漠以北。于是朱棣开始着手准备迁都了。

首先是移民。永乐元年(公元1403)十月,一批被流放的犯人移往北京地区进行垦荒,接着直隶、苏州等十郡和浙江等九省富民总共近四千户落籍北京。永乐二年和三年(1404~1405),政府又将山西太原等地二万户居民迁至北京地区,另外,南京、浙江富民三千户被迁至北京的宛平和大兴两县。从此,北京地区人口开始急剧增加,劳动力充盈,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接下来修建都城。永乐四年(公元1406),以营建皇帝北巡宫殿为名,北京悄悄开始修建都城。

还有一个迁都物资运输问题。朱棣北巡后于永乐九年(1411)年初敕令重修大运河,三月工部尚书宋礼和刑部侍郎金纯带领三十万丁夫开始疏浚会通河,一年后,汶水改道,会通河疏浚并拓宽,两年后,朱棣又派平江伯陈瑄负责运河,开凿了淮安段的清江浦,在短短的一年之后,陈瑄完成任务,京杭大运河全线畅通。

大运河疏通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朱棣再次踏上了北巡的行程,让明王朝的权力中心越来越向北京集中。

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当然这之前还做了一些如砍伐树木等准备物资的工作)北京城营建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其中最为庞大的工程当属都城的核心建筑—紫禁城。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九月,紫禁城工程基本竣工,一朵建筑奇葩终于盛开在拥有古老文明的东方。这一座辉煌的宫殿,不仅气势磅礴,精美绝伦,同时还巧妙的蕴含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观念。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十月,朱棣带领许多大臣并携带着各府部的印信入居新落成的都城。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是朱棣钦点为迁都大典的日子,这一天的北京城红日东升,天朗气清,冰雪融化,朱棣在奉天殿接受群臣的朝贺。礼部主事萧仪曾这样描述这一场景:“九夷八蛮,莫不来廷,山呼之声,远迩欢动。”

迁都北京相对缓和了宋、元以来中国经济南强北弱的趋势,尽管朱棣迁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北方经济总体上仍然落后于南方,但国家权力中心的北迁给北方注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给中国地域经济结构布局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也就是明政府正式迁都北京后的第四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突然去世,直到今天,关于朱棣迁都的争论还在继续。有人认为正是迁都形成的天子狩边的局面,让明朝在之后的二百多年里多次暴露在蒙古及满清八旗骑兵的攻击之下,并最终导致了明王朝的覆灭,更有人质疑,朱棣迁都是把眼光放在北方浩瀚的草原和沙漠,间接导致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停止,使地理大发现让位于西方。

朱棣死后,紫禁城金銮宝座上的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但这座百万民众为之付出巨大艰辛劳作乃至生命的北京城,这座耗费永乐皇帝无数心血和帝国巨额财富的紫禁城,一直成为国人的目光聚焦之所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枢。之后近六百年中,除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这20余年外,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枢,今天,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已不再是昔日的皇家禁地,而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已经成为两千多万人口共同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13亿中国人共同的心灵家园。北京,它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也属于东方,属于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