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创业路上的苦行者

《我约见了IP大咖萧秋水,如何用写作打造个人影响力?干货分享与思

2017-05-19  本文已影响237人  正面管教导师雨奇

按:2017年3月,我约见了IP网红大咖教主萧秋水,关于如何打造个人影响力,得到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当我把这些建议中关于写作的部分分享给我们的PD牛棚小伙伴时,好多人大呼受益匪浅,我的小伙伴小影立刻根据这个建议调整写作思路,收效显著,文章上了简书首页,并因此跟我致谢。

我猜想,可能很多人(很多讲师)在写作时都会陷入跟我一样的误区,不改变思维,行为重复再多次可能也达不到目标,于是,我想要把这次约见得到的干货分享出来,希望可以帮到更多人。

分享使人更加富足。

《我约见了IP大咖萧秋水,如何用写作打造个人影响力?干货分享与思考》

【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特爱写东西,写的很细腻,很感人,有一小拨人很爱看我的文章,我的文章也经常被简书各个专栏收录(心理类偏多),也有几篇上了简书首页。

看起来还不错,对吧?

有一天我问自己:为什么我写了这么多文章,关注量却没有上来?为什么可以让我的老师以及熟悉的人感动流泪,却不能吸引更多的人?

要知道,我的目标不光是写文章,也不仅仅是自我疗愈,我还希望可以通过写文章打开一扇门,让别人能更多认识我,从而打造个人的影响力。

可事实上,我期待的效果并没有十分凸显(尽管关注量稍有增加)

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我想。

《我约见了IP大咖萧秋水,如何用写作打造个人影响力?干货分享与思考》

【痛下决心,花800块“诊断”】

于是,我“痛下”决心,决定花800块约见萧秋水(现在已涨价至1000元),她是在行行家,有很多可以约见的项目,其中一个是“如何通过社交媒体打造个人品牌”,我约见的就是这一项。

知道我为啥是“痛”下决心吗?因为我动了约见的心思已经不是一日两日了,是好几个月了,一直犹豫的原因是觉得有点贵,肉疼!

“一个小时800块呢!还是通过网络,真贵!值不值呢?万一不值呢?万一?万一?万一?”(我内心的OS......)

可当我发现自己目前的做法跟想要达到的目标有点不太匹配,如果继续下去很可能是无效的做法时,我觉得这个钱该花了!(事实上,关于花钱去得到一些分析和建议,真心太有必要了,后面说。)

《我约见了IP大咖萧秋水,如何用写作打造个人影响力?干货分享与思考》

【当头一棒】

2017年1月31日,我在在行下了单,3月22日,我们才在QQ上进行了正式的约见,这一次约见,对我来说,意义重大,甚至是颠覆性的。

我一直觉得自己学了挺多东西的,成长疗愈的功课也做了不少,写的东西也挺深刻,这是很多人比不了的,可是萧秋水的出现,给了我当头一棒!那感觉,嗯,沉痛!

她从写作的目的,思维方式、能力调整、以及如何去做等等层面帮我进行了梳理,我忽然发现这妥妥的NLP理解六层次贯通,可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这就是花钱寻求专业帮助的意义所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当我们认为我们只靠自己的这些学习已经足够了,而不愿去寻求其他角度的支持和帮助,事实上就是失去了其他可能性。

《我约见了IP大咖萧秋水,如何用写作打造个人影响力?干货分享与思考》

【干货来啦!!!】

教主提前看了我的文章,针对我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建议,于是我开始停下以前的写作方式,进行新的思考。

现在我将她看到的我在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一一对应分享给大家。

1、内容大于排版

排版固然重要,干净整洁有创意的排版会为文章增色不少,但是,如果内容不吸引人,花再多的时间,编辑的再漂亮,都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教主建议:可以固定一个或几个版式,每一次发新文,只需要更换内容就OK了,不需要每次都重新编辑一个新版式,花费时间太多。

2、想一想你的文章可以带给别人什么?

教主说,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也是很宝贵的,我们期望别人来阅读我们的文章,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别人花费了时间来阅读,可以收获什么?

她说,你的文章很细腻,情感也很真挚,可能对你熟悉的人来说,她们很愿意看,可是说真的,对于不认识你的人来说,可能看不下去,因为你写的都是你自己的故事,别人可能根本不感兴趣。

你的故事,关我啥事?除非你网红,你是大咖,你有一众粉丝,这时候你的那些七事八事的才有人感兴趣!

OMG,沉痛一棒!我一直以为,我这么写自己的故事,很多让别人通过我的文章学习如何自我觉察,进而疗愈自己,却从没想过,仅仅是故事,别人可能无法掌握这种技能。

我们愿意花时间去做一件事,一定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给我们某种收益,那么花时间去看文章也一样。回顾自己收藏或转发的文章,的确都是有很多干货的文章。

教主建议:换位思考,写一篇文章,可以以故事的方式进行,但是同时要让看的人明白:

(1)你如何做到了这些?

(2)这背后有什么方法理论?

(3)别人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也能做到?

这才是别人愿意花费时间看你文章的基础。

3、转变注意力,适度的“由内向外

我的文章,一直是走内心深度疗愈路线的,这是我引以为傲的,一度我还挺看不上那些浅显易懂的文章,尤其是罗列行为层面一二三四的。

萧教主对我说:好多人来找我,我都会建议他们往内看,可是对于你,我有一个建议,在写文章上面,你可以适当的往外看看,你向内的部分太多了。

哈哈哈,又是一个颠覆!

我以为往内看的文章才是高大上呢!

可是,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不是吗?

教主建议:除了别人对你的故事不感兴趣以外,很多人没有经过那么多心理课程的学习,他们需要一些很浅显且易模仿实施的东西,既然想要打造个人影响力,就要去考虑大众的需要是什么?

同时,把注意力从“关注自己内心”转为“关注他人以及这个社会”。

当然,写文章只为自娱自乐,取悦自己的,不在此列,想咋写都行!

4、关注社会热点,积累写作素材

这个问题是接着上面那个问题的,只有当你把注意力从完全关注自己转变为去关注他人,关注周围的世界,你才能发现更多,当下的热点,写作的素材,更多的视角......

毕竟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个角度。

毕竟,你的文章不是只为了自娱自乐。

《我约见了IP大咖萧秋水,如何用写作打造个人影响力?干货分享与思考》

【突破瓶颈,必备的心态及技能--我的建议】

无论哪个行业,无论哪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瓶颈或者是卡住的状况,那么这个时候除了自己的思考,去寻求专业的帮助是十分重要的,走出这一步,可能会事半功倍。

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1、突破舒适区,空杯出发

学习一项技能,或者从事一个行业,我们都会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的过程。往往,我们一旦熟练掌握了这个技能,或者在行业内取得一定成绩,就会发现好像再有新的突破就变的很难。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假装看不到这个瓶颈,那就得过且过,但可能有一天再也维系不下去;任何的成长,都需要走出一个区域,那就是“舒适区”,这个舒适区并非一个具体的区域,而是指一种状态和模式。

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跟原来不一样;

改变意味着对原来某些方面的否定;

意味着我要去找新的方法;

意味着我要去进取;

意味着我需要付出努力;

意味着我可能要承受压力;

意味着我不得不改变......

可是,改变永远不在舒适区内发生,只有突破舒适区,主动寻求改变,才能避免“温水煮青蛙”的悲剧。只有摆正自己的心态,随时保持空杯状态,随时可以重新出发,才可能一次次的突破舒适区,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写作也一样。以我为例,我已经习惯了那种碎碎念似的写法,也习惯了讲自己的故事,让我转化写作思维以及写作的方式,真的不容易,我甚至一个多月没有动笔再写。

可我清楚的知道,旧的方式不会得到新的结果。于是,这篇文章,就是一次走出舒适区的体现。

2、舍得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付费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上有很多很多的信息,先不论那些信息到底有多少是正确的,有多少是我们是有用的,仅仅去阅读这些信息,就要花费很多时间。

这个时代,最贵的是什么?是时间!

我们花费了那么贵的时间,却不一定能得到对自己有用的帮助,那么这样算起来,是赚了还是亏了呢?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获得一些专业的建议和帮助,就去为你的需求付费吧,这个世界是平衡的,付出和收获也是成比例的,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家愿意为知识和技能付费的时代,免费东西的和收费的东西,永远不会一样的。

作为讲师、导师、培训师、咨询师,我们自己也是用专业技能吃饭的,大家可以想想,一个给你付了咨询费的来访者,和一个只是想免费从你这里获取帮助的人,你给出去的东西会一样吗?你对待这两者的态度会一样吗?你用心的程度会一样吗?

当然不会一样!

所以我的小伙伴找我做咨询,都是直接付费的,真是明白人儿啊!

记得,你的时间是最贵的!能花钱获得的技能,花钱获得--绝对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3、避免陷入“10000小时定律”的误区

很多人都知道10000小时定律。不少人相信,一件事儿,一项技能,只要我做的够久,练的够久,就会成为佼佼者,就会成功。

曾经,我也这么认为!我去年还参加了一个写作小组,每天一篇的再练习写作呢,自己还有个本子,每天书写,因为我相信,只要坚持写,我就会成为作家,10000小时定律嘛!

直到我最近读了一本书,才发现,10000小时定律被好多人误读了,这本书叫《刻意练习》,作者是艾利克森。

1993年作者和同事发表了对小提琴学生进行研究的成果,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据此提出简单化、概念化的“一万小时法则”,这一法则随着马尔科姆《异类》的畅销而引起广泛关注。

这一法则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并很容易被记住,因为它满足了人类发现某种简单因果关系的渴望:只要你在任何事上花一万小时来练习,就会成为大师。

不幸的是,这一法则在许多方面是错误的。

首先,那些优秀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提到20岁之前累计的训练需要1万小时,是因为那恰好是一个整数,事实上他们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万小时对他们来说可能仅仅是走完了一半的奋斗历程,同时,不同的行业,所需要练习的时间是不同的,比如说速记,可能需要的时间远远低于1万小时;

其次,艾利克森的研究发现,这个针对小提琴家所做的研究里面,1万小时只是个平均数,有一半人实际上在20岁之前并没有达到1万小时的累积;

第三,马尔科姆在提出一万小时定律时,并没有区分“刻意练习”与一般的各种被贴上“练习”标签的活动,而艾利克森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小提琴家们的刻意练习。

最后,一万小时定律似乎被当作一种承诺,可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只要做到一万小时,你就可以做到该领域的专家。

而一万小时定律的正面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在任何一个领域,想要做出一番事业,致力成为杰出人物,需要付出许多艰苦卓绝的努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万小时定律其实是告诉我们需要花时间在自己想要取得成绩的领域中。

可是,并非你花了1万小时,就一定有效和取得成功,最后的效果,和你的练习方法息息相关。

4、学习什么是有效的练习

到底什么样的练习是有效的练习呢?

我想到一件事情,前段时间,我女儿在舞蹈课上有一段节奏总跟不上,老师罚她做十遍,却没有告诉她哪里做错了,于是我女儿做了十遍后,依然是错的,她还很委屈。

看起来,我女儿是在练习,可是却是无效的练习,这种练习被艾利克森称之为“天真的练习,这样练,可能再练10遍依然不知道错在哪里。

最后,我了解了情况,跟女儿一起找了舞蹈视频,并对照看她是在哪个地方做错了,然后想办法在那个地方内心提醒自己,用了数数的方法对上节奏,很快她就掌握了,在那个总出错的地方做出了修正。

这样的练习方式,有练习的目标,并且有计划,同时有反馈,于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作者提到,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四个明确特征:第一、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第二、具有专注的练习状态;第三、练习包含反馈;第四、需要走出舒适区。

可以对照看看,我们的写作练习,有做到这些吗?是有效的练习,还是天真的重复呢?

最后,我想说,我们不一定会成为大咖,也无需每个人都是大咖,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文章更加赏心悦目,在悦己的同时也可以悦人。

❤️一个人分享,更多人受益,我拥有的并没有减少,分享使人更加富足。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也请您动动手指转发,让更多的人因您的分享而受益

❤️当然你愿意关注我或者打赏,那也是棒棒哒!

本文作者:

杨雨奇 Rachel

西北第一位(唯一)美国正面管教导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鼓励咨询师

儿童创伤预防研习实践者

跟随国内创伤疗愈第一人徐知園老师学习

她的特色:

拥有很多技能与资质,致力于正面管教传播、儿童创伤预防研究。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家庭育儿方案制定、儿童创伤情绪急救辅导等项目。

她的愿景:

传播正面管教,普及儿童创伤预防技巧及知识,做正面管教圈里最擅长儿童创伤预防的导师,让更多的妈妈,轻松养育,让更多的孩子,不再受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