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生活中第一性原理对个人认知升级的改造
我们总是想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却发现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是我们不够努力吗,还是我们不够优秀。可能都不是,也许仅仅是我们做事的底层思维出现了问题。
你想知道问题具体出在了哪里吗?或许《第一性原理》这本书可以给你想要的答案。
读这本书纯属出于好奇。
读这本书之前我既不知道李善友,也不了解第一性原理,对“混沌大学”(现为混沌学园)倒是有所耳闻,也仅限于这是一家“讲创新”的商学院而已。通过《第一性原理》这个书名,我仿佛看到了这本讲“方法论”的书“枯燥”、“无趣”、“读不懂”的内容。
那是什么驱动了我的好奇心?是豆瓣评分和再版时间。
第一版今年1月份出版,评分为7.5,四、五星好评居多;第二版今年7月份再版,评分飙到了9.7,当然目前的分数可能由于刚刚出版读的人比较少,但同时也传达出读过的都说好这一讯息。
截图来自豆瓣网页,时间为2021年8月3日短短半年时间就再版,还那么多好评,可能我对这本书的“初次感官”有误解,抱着我要看看我误解了啥的心态读完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把这本书列入了“被书名耽误的好书”系列。
这本书是怎么凭借自己的实力改变了我的看法呢?我将从这本书讲了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我的收获来聊一下。
01李善友和混沌学园,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不知道李善友是谁,那让我们一起认识下。
图片来自网络“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李善友在斯坦福做访问学者时悟出的道理,也是后来创立混沌学园的理念,即要创办一所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有斯坦福的情怀却没有斯坦福的围墙。
于是李善友老师在2014年创办自组织学习社群——颠覆式创新研习社,于2015年更名为混沌研习社,于2017年升级为混沌大学,创新科学体系逐步构建了起来,现为混沌学园。关于“混沌”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基于任何时代更替时都是混沌不清的;混沌理论就是要在混乱中寻找秩序而出发,让学员走出混沌更深刻地理解世界。
如何走出混沌呢?李善友老师总结出一个方法,就是“第一性原理”,也是这本书要讲的内容。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呢,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演绎法必须有一个基石,一个来自系统之外、能够逻辑自洽的元起点。这个元起点既可以称为第一前提、逻辑奇点,也可以称为第一性原理。
如何理解呢?就是事情发展、起源所依托的基石假设,在不同系统中,第一性原理存在的形式也不相同,对于宇宙成因发展来说,第一性原理是宇宙大爆炸;人类发展起源的第一性原理是达尔文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形而上学的第一性原理是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在经济领域中,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经济的第一性原理。
那第一性原理有什么用呢?受人类认知有限的显著,第一性原理最大的作用就是被打破。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我们可以演绎推理出系统中各种各样的上层建筑。而根据不同层级的第一性原理,我们也可以在不同层级的系统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虽然第一性原理通常隐藏在系统之外,但它为系统的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根基性动力。
而第一原理的打破,建立新的第一原理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创新的动力,正如只有认识到牛顿理论是错的,才接受爱因斯坦的理论。
比如商用计算机企业的发展历程就是运用第一性原理不断迭代更新发展的历程,通过不断打破并重建第一性原理取得成功的过程,从优尼瓦克到IBM到DEC再到苹果,分别建立并依次打破了“商用机只能用于科研”、“商用机可用于大型企业”、“商用机可用于小型企业”、“商用机可用于每个家庭”的第一性原理,而在各自的时代获得成功,同时也被后浪打败。
书中从数学、哲学、生物学、现代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和突破举例,帮我们理解第一性原理在现代世界各个方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运用第一性原理从不一样的角度解读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乔布斯、鲍尔默、埃隆·马斯克等企业家的创新成功之路。书中例子我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翻书,道理深入浅出、故事娓娓道来,自己去读才能乐在其中。
读完这本书后,会感到自己跟着李老师的思维完成了一次认知升级。
有意思的是书中最后李善友老师说:“我讲的可能都是错的”,你是否真正理解了这本书的含义呢?
02我不创业、不搞科研、第一性原理对我有啥用
介绍了那么多,相信有很多对创业、创新、科学、底层逻辑感兴趣的伙伴都去找书读了;还有一些童鞋对这些不敢兴趣,说我也不创业、也不搞科研,没有相关领域的需求,第一性原理对我有啥用啊。
问对人了,我发现第一性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一样有指导作用。
在游戏中:狼人杀桌面游戏,要想玩好这个游戏必须运用第一性原理。如我是平民,我相信12号玩家的预言家身份,这就是我判断阵营的逻辑基点,其中不相信12号玩家的可能为狼、明褒暗扁12号玩家的都标狼打,只有确定了这个基点,也就是第一性原理隐形假设,我才能在后续的游戏进程中对好人有贡献、发言有逻辑。狼人由于身份原因,逻辑基点有时不够清晰,在发言演绎的过程中,不能完美的诠释“三段论”,大概率会有矛盾的地方出现。
在写作中:我在写作过程中曾遇到的问题,也是由于没有找准第一性原理,即内容的底层架构。之前写了个书评,得到释若老师的评价:“写作逻辑跳跃,开头引题明明已经回答了,然后又说怎么办,来引入。整体太散,罗列而已”,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找出了主要问题,即逻辑、太散、罗列,并基于这三点进行修改。之后在鼹鼠的土豆老师的指点下,才发现那篇书评我的最大问题出在了架构上,而我基于自己理解修改后的书评还是基于同一个架构,书评的基石没有立稳,也就是第一性原理没有找到,何谈后面呢。
在关系中:面对“你为啥总吵不赢你妈”的关系难题,也暗含第一性原理的运用,是因为你没找到隐含假设。每次和父母吵架,最后是不是都会以“还不都是为你好”而告终,问题却没得到解决。想要解决问题,就要去发掘隐藏的信息,发现这件事但我第一性原理,然后有效沟通。
比如你妈妈说:“哎呀,这个裙子这么短/裤子都是洞,一点也不好看,不要穿了”。你听到的是一点也不好看,你觉得妈妈在否定你的审美;其实妈妈隐含没说出的信息才是她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
是什么呢,那就是:你穿的另类,和其他人不一样,不像好孩子。妈妈心中希望你是个好孩子,而你的穿着打破了妈妈的期望,妈妈又觉得说你不是好孩子这个结论不正确,所以说出了这句话。只有知道了这些,你才不会觉得妈妈是在指责你,你才有可能去安抚妈妈的情绪,或者做出符合妈妈预期的改变。
你看,第一性原理是不是一点都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第一性原理在生活中通过改变我们的认知去解决问题,使原本的问题变得不成问题。
03我是如何用第一性原理“戒掉”坏习惯的
我还想具体聊聊我是如何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戒掉”拖延这个坏习惯的,也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启示。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处在拖延、晚睡、打游戏、刷短视频中不能自拔,陷入了被这些坏习惯“奴役”的恶性循环当中。每次都说,只打一把,结果不知不觉中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每次都说,就刷几个学习视频,看完就睡觉,结果被各种搞笑、猎奇视频吸引,不知不觉已经深夜;每次都说,这次一定要打好提前量,结果每次都是在deadline前“惊慌失措”……
一次次的立flag,又一次次的塌房。
信心不断受到打击,“我不行”、“我好失败呀”、“我怎么一点都不自律”这些负面的评价慢慢的扎根在心上,却始终没有动力去改变,不断在想“戒掉坏习惯怎么就这么难呢?”
大家发没发现,我们通常在想戒掉坏习惯的过程中陷入一个思维误区,就是我们想的是“戒”掉坏习惯,问题出在了“戒”上。戒掉坏习惯,我们的思维认知还是保持在坏习惯不好,我要想办法去解决这个层面上,而如何去戒掉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边界,我们不知道要怎么做。
这时候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打破这个认知边界,怎么戒掉坏习惯我们不是没有办法吗,好,那我不和坏习惯较劲了,我去培养好习惯。
这样一个小小的思维转变,其实就完成了一次固有认知边界的打破和新认知边界建立的过程,与这本书的核心思想:运用第一性原理破立创新不谋而合。
书中核心破立创新三部曲:1.“破”隐含假设;2.“立”基石假设;3.“见”全新系统。
而戒掉坏习惯的三部是:1. 找到坏习惯的原因;2.培养好习惯;3.成为更好的自己。
其中第三个步骤的发生,其实就是前两个步骤的结果。
就我来说,我想要改变拖延的状态,拖延表现在看剧、打游戏而不去做觉得应该去做的事情,比如学习;刷手机短视频而晚睡。要想改变,就要按照阶段坏习惯的三步来。
1.“破”拖延的原因:表面看是娱乐项目占用了时间,实际我的隐含假设是应该做的事情不重要,不着急。所以就这样日复一日拖下去了。
2.“立”培养好习惯:既然我的隐含假设是应该做的事情不重要,那我就找应该做又很重要的事情做,来填补我刷剧,打游戏的时间空白。我觉得读书应该做,我就参加了共读营,有任务有押金,任务不按时完成押金不退。所以读书这件事变得很紧急,读书的时间理所当然的代替了游戏和刷剧的时间。
3.“见”称为更好的自己:实际上述过程已经实现了一次拖延的改变。在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后,自然而然就觉得游戏和刷剧没意思,正向激励就建立起来了。隐含假设也就变成读书有趣又有意义。刷剧、玩游戏的拖延自然变成了读书,好习惯取代了坏习惯。
任何你想要改变的,都可以按这三个步骤寻求突破,破旧立新,认知升级,成为更好的自己。
写在最后
作者用第一性原理启发商业创新,而我在第一性原理中的收获更多的是在生活、在学习、在亲密关系中的个人成长,我想不同工作领域、不同生活背景的你们一定能在这本书中收获更多不一样的思想,因为《第一性原理》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重塑我们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最底层思维方式。
不断突破重塑自己的认知边界,就是个人成长的历程。
合上本书,你将发现,你想要的答案,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