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谁是疯子
这段时间读《心里观点》确实有读不懂的感觉,但又觉得懂了那么一点,总之是用文字表达不出,心里还有些理解出的复杂感。这种感受让我似乎让我在看问题的时候多了一点角度,同时多了一些宽度。更体会到了放自己一马、也放别人一马的轻松和惬意。书里的这句话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太幽默,所以看不懂也正常。浅浅理解了郑板桥老人家说的“难得糊涂”这四个字,在我看来不过是“明白”人写了“糊涂”两个字。当你的境界还没到达的时候怎么又能明白呢!不明白是正常,明白了反而不正常。
今天读了《心理观点》75/89这儿,谁是疯子?觉得想笑又很严肃。罗森汉恩设计了一个检验精神病专业人员正常鉴别能力的方法:它让一些心理健康的正常人设法进入精神卫生机构,看看这些心理健康的人是否能被发现,如果这些假病人的行为在医院里和医院外一样,并且如果他们没有被发现是正常的人,那么这就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精神疾病诊断中于病人自身因素的证据。
其中一个假病人讲到了另一个奇闻是,一位护士,她的制服没有系扣,在白天病房里满屋子的男病人面前调整自己的胸罩,这并不是他有意挑逗,根据被试者报告,他只是没有把精神病人当成真正的人看待。
罗森汉恩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在精神病医院中,正常人不能与真正的精神病人区分开来。根据罗森汉恩的研究,这是因为过于强大的精神病机构影响了医务人员对个体行为的判断,一旦精神病人进入这种机构,他们就有一种定势倾向,忽略个体化特征,这种态度是:“如果他们来这儿,他们一定是疯子”。更重要的是像罗森汉恩指出的“贴诊断标签”。即当一个病人被贴上精神分裂症的标签后,精神分裂症就成为他的核心特征和人格特质,从标签被贴的那一瞬间,医务人员就知道他们理解病人的所有行为起源都来自于标签。因此,对假病人的日记缺乏关注和怀疑,只是把它当成精神病标签儿的另一个行为的证据。读到这感觉诊断的真实性会受很多因素影响,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常犯类似的错误,觉察自己很重要,定势往往会让自己延续以往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