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长物志》第99天
共学《长物志》第99天2022年8月14日
卷七《器具》
【题解】
本篇为此卷序言,却并没有概括器具的陈设,而是古今对比,藉古人器具之精良、雅致,批判当下制作之敷衍、收藏之混乱。虽还是一贯的古雅追求,但却突出了器具“尚用”的特性,大概是因为器具最重要的特点是供人使用。明代的器物大致有琴棋书画、奇石古玩,以及品酒烹茶、说佛谈禅所用之物和园林中物。器物固然要实用,但主要还是供人们休闲时使用,能够带来心理愉悦、怡情养性,又可以挥洒性情。所以文震亨突出的是器具要“精良”,对于徒具华丽形式的制作以及时尚的俗制,他一概排斥。
清李渔《闲情偶寄》说:“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需。”但文震亨所谓的器具是文人雅士的休闲用品,不是普通庶民的。
我们今天以“成器”比喻一个人成为优秀的人才,但在儒家的文化中并不主张人成为“器”。《易·系辞上》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论语》载:“君子不器。”在圣人眼中,君子不应满足于做“器”,而应追求高远的大道,器只是道的载体而已,君子人格应该通过“器”追求“道”。唐柳宗元《守道论》曰:“官也者,道之器也。”世间万物皆为道之器。然而,没有器,又何来的道呢?正如清代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传二》所谓:“无其器则无其道,人鲜能言之,而固其诚然者也。”正是在具体的器具上面渗透着人类对文明永恒的追求与探索,文震亨对器具的鉴赏正是其时文化、文明的反映。
【原文】
古人制器尚用,不惜所费,故制作极备,非若后人苟且。上至钟、鼎、刀、剑、盘、匜之属①,下至隃糜、侧理②,皆以精良为乐,匪徒铭金石尚款识而已③。今人见闻不广,又习见时世所尚,遂致雅俗莫辨。更有专事绚丽,目不识古,轩窗几案,毫无韵事④,而侈言陈设,未之敢轻许也。志《器具第七》。
【注释】
①匜(yí):古时舀水用的器具,形状像瓢。
②隃麋(yúmí):古县名。又作渝麋县。汉置,治今陕西千阳东,属右扶风。东汉为侯国。晋并入汧县。三国魏复为县。西晋废。以产墨著名,后世因以“隃麇”为墨的代称。侧理:即侧理纸。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侧理纸万番,此南越所献。后人言陟理,与侧理相乱。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斜侧,因以为名”。亦有以横纹纸为侧理纸者。
③款识:即金文。刻为款,记为识,故以“款识”代称古代铜器上铸刻的文字。一说金文字凹入者为款,字凸出者为识。
④韵事:据陈植校注本应为“韵物”,风雅之物。译文从之。
【译文】
古人制作器具讲求实用,不惜工本,所以制作非常完备,不像后人这样敷衍了事。上至钟、鼎、刀、剑、盘、匜,下至笔墨、纸张,古人都以制作精良为乐趣,不只是铭刻金石、崇尚铸刻文字。今人见闻不广,又对当前的时尚习以为常,以致不能辨别雅俗。还有人只求华丽,不识古雅,居室窗户几案之间,毫无风雅之物,却大讲陈设,真不敢苟同。记《器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