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差党

匆匆而过的一瞥,不负神奇的国度-印度

2019-10-05  本文已影响0人  0ff35152477a

去年秋天的一次印度商务之行,至今印象深刻。那次行程来去匆忙,期间又忙着开会,可以自由安排到处逛一逛的时间很有限。但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极富特色,如我们这样短暂停留的过客,也被深深吸引,时隔一年,很多情节还是历历在目。

我所去的城市班加罗尔处于南印,是印度的第三大工业城市,有印度“硅谷”的美誉。我们深夜到达,顺利通过入境问询后被邀请做了一次针对入境体验的调查,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从流程是否合理到官员态度如何等等。入境处是每个国家面向境外人士的第一重门户,这个调查环节给我们一行人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客从远道而来,礼遇而待之,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一个国家的素养。

班加罗尔的经济在整个印度也能排的上名次,见识过上海的现代繁华,北京的皇城文化,广州的人文美食,班加罗尔最繁华的街拥有怎样的独特气质,我们很好奇。但我们去的是远离了班加罗尔城中心的工业区,面貌更像是城乡结合部,这座城市的最精心雕琢的区域,有点儿遗憾,我们没能一窥究竟。

我们在班加罗尔人生地不熟,期间一行人出行都靠公司安排车辆接送。一早出租车离开酒店前往我们的行程目的地,一路疾驶。班加罗尔近郊马路高低不平,尘土飞扬。好奇心促使,一路上我们忍不住细细打量,俨然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开了眼界。

大约是村镇上的一条小马路,车辆不分车道混乱行驶,各种车,轿车、摩托车、拖拉机、货车,穿来过往,像是街头亮起的一盏走马灯,滴溜溜转的人眼花缭乱。我们夹杂其中,抬头间车辆劈头盖脸行驶而来,有种随时都会被撞的感觉。马路不宽,路边行人或三五成群闲聊,或一波波埋头赶路,疾驰而过的车辆总会带起一路烟尘,但是行人神色坦然,显然早已习惯。

路过路口时我们发现这里的场面更是别开生面,大多数驾驶员们竟然从驾驶舱内伸出手,伸出头,就地打着招呼。我们觉得滑稽可笑,但与此同时不得不承认这种即时沟通很高效,尽管没有红绿灯,因为沟通,混乱的出行反倒变得有章可循。

当地人通过摸索,自我的调节,将出行路上的每一场危局在片刻之间化解。快速无序之中各行其道,相安无事。尽管路况差,通行的节奏却丝毫不受影响,初来乍到,参与其中的人在惊出一身身的冷汗之余,免不了一番惊叹!

都说印度充溢着神奇,没去之前是闻名却不相识的神秘,去过以后,是所见所闻与过往经历天差地别所带来的惊奇。

从踏入印度这方土地,我们的惊奇感便被时刻激起,成为一帮子大惊小怪的人。

马路上行驶的公交车多数敞着前后门在开,我们没有乘坐,搞不清是门坏了,还是像这样开着门就可以让没有空调的车厢显得更凉爽。远远的看一眼,车辆的破败显露无疑,我们更倾向于车门已损的猜测。

前面提到过我们去的是班加罗尔的工业区,一个城镇与乡村盘根错节的区域,两者之间边界不明,相形之下景物对比强烈,远近高低各不同。当我们的目光尚未从路边一栋装饰精美,层次丰富充满神秘感的建筑收回时,转过一个路口,车辆不经意间却已从城镇冲入了乡村,移步换景,泥土路边不时闯入的奶牛、羊羔瞬间又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球。在我们拿出手机拍照时,当地司机惊讶的询问你们的马路边没有奶牛吗?我们只能报之以呵呵一笑。

夜间我们从闹市吃完饭返回酒店时,终于驶上了一条像样的马路,一条平整宽阔的柏油大道。只是没开多久我们就发现这条光鲜的柏油马路只修了一截。在这条大道上我们留意到这里的车辆行驶规范意识要比中国的车辆强。绿灯转变为红灯的时刻,一波车辆闪烁着红色的车尾灯,依次减速最终停车,停在后方的车并不会乘此变道加塞,灵活的摩托车也是如此。是交规严厉使然还是确实素质高不得而知。

也许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关系,我们所见的女性多数依然穿着传统的服装古丽、披着纱丽,办公室里的职业女性也是如此。很早之前我曾看过一则新闻,当中提到印度的职业女性比例其实很小,因为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某些即使有着更高教育水平的印度女性也并没有转化为更高的参与事务的职业女性比例。但我们在兄弟公司办公楼里依然见到了不少干练的职业女性。过后在与曾去当地工厂的女同事聊天得知,在她去印度孟买工厂期间,她发现工厂只有男职工,连食堂打饭的都是大叔! 偌大的厂区只有她一个女性,我忍不住问她怕不怕,事后诸葛的她表示没啥问题。随着信息传递不断冲破藩篱,不论是网络还是电视上都有关于印度女性地位低下,极易遭受不法伤害的报道,我有此一问也是受了长期舆论的影响。

来印度之前,其饮食环境大家都有所耳闻,于是以备不时之需每人提前备了速食。亲眼所见之前,这些行为是基于原有的偏见而产生的。经历之后,这些偏见在我们却又进一步发展成了根深蒂固的成见。

我们经历的事实是,在绕酒店半个小时的徒步距离以内没有找到一家环境能够接受的饭店,也没有像样的商业中心。即使看着稍干净,有连锁餐饮店的地方也还有苍蝇飞来飞去。

一路走去,遇见有不少卖椰子的大车,一行人饥肠辘辘,口干舌燥,于是每人买了个新鲜的椰子,印度本地品种,味道并没有海南的清甜。绕了一圈一无所获,众人最终打道回府,回到环境不错的酒店来了场泡面party。随后几天庆幸有兄弟公司的招待,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印度的美食,富有地域特色,懂则爱之,可惜我们都是不懂的人!因为行程紧张,午饭我们跟印度同事一起吃在食堂,但饭食由印度同事们另外订外卖。大家一起在食堂,于是有幸见识了他们的日常饮食。见识的同时,意识到我们是真的不懂印度美食。他们所吃的菜是各种糊状,蔬菜切的细碎,一锅炖,分辨不出有些什么,猜测是诸如土豆,西蓝花,洋葱之类。品种相对单一,糊糊的颜色又介于黄绿之间,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吃法是手抓饼沾着吃,或者是米饭里浇上这样的菜糊就手吃了。两地的饮食习惯差异确实大,印度同事给我们叫外卖是很明智的安排。

叫的外卖,是有餐具的。

匆匆而过的一瞥,不负神奇的国度-印度

晚餐印度同事邀请我们前往当地特色餐厅,主打烧烤,跟我们的烧烤相似,品类非常丰富,但他们的肉串明显更实在,肉都是大块的,肉食动物尽可以大快朵颐,比如我恨不能天天吃鸡的女同事,可以想象她两眼放光,彻底沦陷的样子。可惜我们去的一波人属于两块肉管饱型,整体实力不济,很快就看着满盘满碗的大块肉串,相互干瞪眼了。但中国人好面子,面儿上当然不能辜负了人家的一番好意,相互一个无奈的眼神示意以后,便又各自跟嘴下的肉串做起了搏斗,心里面一边还呐喊着想要吃菜!

当地的特色餐厅,很受欢迎,客流很满。

匆匆而过的一瞥,不负神奇的国度-印度

印度美食里的一些菜品光是报出名字,便能起到震慑人心的功效。撒着八角孜然的冰激凌,茴香糖,裹着酸奶的黄瓜,烧烤菠萝,听到这些菜的介绍时,我突然间理解了老外在初次面对中国臭鳜鱼,臭豆腐时想要退避三舍的心理。

透着暗黑的味道,却也是独特的异域风情,懂的人自然喜欢它的滋味。

在短短几天内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驱使下,我们竭力捕捉着所见所闻的一切,感受着印度这个国家的超乎想象。

独特的饮食文化,别具一格的民俗习惯,原始的神秘宗教,我们想要探究的还有更多。这次短暂的照面,我们对于这个国家,终于不再局限于对那只悬挂在卫生间马桶旁边shower的猜想,一切都更加的具像化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