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The Tipping Point》读书笔记

2015-04-21  本文已影响4369人  西时之时

《引爆点》这本书多年来一直在微博首页低调而持续地晃啊晃的,因为书名太像传销组织的经典教材,所以一直没去碰它。直至月初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的作者后记中看到说这本书是他特别喜欢的奉为当代经典的那么个意思,才决定Download来看眼。有年头的畅销书的好处就是,图书馆还能借到英文版。于是上两个星期也没看成别的书,就把这本的英文版纸质书对着电子版中文书琢磨了一下。
《引爆点》和许多同类社会观察型的书籍一样,以流行事物或现象作依托,寻找共同特征(shared a basic, underlying pattern)并进行解构。一开篇作者就甩出了畅销品牌的鞋子和流行病毒的例子,引出了成就The Tipping Point的三个规律:个别人物法则(The Law of People), 强大的附着力(The Stickiness Factor), 环境威力(The Power of Context)。
这本书卓尔不同的地方在于例子的描写语言简练而到位,让读者很容易甚至很有兴趣读下去,而不是快跳、快跳、快跳,整个过程像对观点句的探测,失去了读书的趣味。我几乎看不到什么生僻的词语,也没有很多的复杂句就能把一件事情说得清清楚楚,不愧是资深记者。其实作者并不是什么商业奇才也不懂得复杂网络,就像有人评论的,会讲故事,所以大家都爱读。在一口气读掉好几章节后,我兴奋地去查询了作者其他的作品,然后Download另一本评分较高的《Outliers》,也许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好好研究下作者是怎么讲故事的。在《引爆点》中,有两个特点是比较明显的:1、作者会时不时的抛出一些问题,诸如为什么会流行咧,这是乍回事儿呢?2、在你觉得这章看得差不多了稍稍有点松懈的时候,作者突然在小节处来一句:这个事情的解释绝对尼玛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啊。于是你又打起精神来想要往下一探究竟。
“The Tipping Point”通常发生在一瞬之间,所以作者没有选择用时间轴来解构。三个规律的解读视角看起来轻松易懂,仔细想想总结出这样并行不遗漏的条件也绝非易事。

The Tipping Point is the biography of an idea, and the idea is very simple. It is that the best way to understand the emergence of fashion trends, the ebb and flow of crime waves, or, for the mat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known books into bestsellers, or the rise of teenage smoking, or the phenomena of word of mouth, or any number of the other mysterious changes that mark everyday life is to think of them as epidemics. Ideas and products and massages and behaviors spread just like viruses do.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现在想到引爆流行,无非就是广告,微博营销一类投入大,产效快的营销活动。作者在前言里明确说明“They are clear example of contagious behavior. No one took out an advertisement.”作者着迷于的是Little Changes that have big effects。这一点在“附着力”的章节展开的更为详尽。一般我们认为必须要直叙胸臆,大张旗鼓的活动才能让别人记住你的主张。

Stickiness sounds as if it should be straightforward. When most of us want to make sure what we say is remembered, we speak with emphasis.

We have become, in our society, overwhelmed by people clamoring for our attention.

其实“小变化”的这个“小”,可以是更精细,也可以是更隐晦。在学校注射疫苗的宣传册里添加注射中心的地址,即使大家都知道这个信息,这个信息也会变成起决定性作用的心里因素,让成功率从3%提升到28%。

The Power of Context

作者对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样侧重在细节上。在对于纽约市犯罪率下降的例子中,作者说道:

...Like graffiti, farebeating could be a single, a small expression of disorder that invited much more serious crimes.

我有疑问的地方是,要改变一个大的环境,就算是警官,作出决策的也是高级警官了,对于普通人而言,试图让土壤发生质变并不那么容易实现。拿教育来说好了,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出高效的内容(content),找到合适的人来作推广,但是想要改变学习风气,教育制度却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The Law of People

引爆点里的三类人:联系员(Connector)、行家(Maven)和推销员(Salesmen),作者跟踪观察了每一种人中的那么一两个典型,让我在读的时候也自然而然的套上生活中认识的那么些典型。联系员的一个特点是特别不势利眼,拥抱所有人,看到这拍着大腿,立刻想起来大学一个女同学,人脉地图超级广,一般人不待见的人她搭起话来也超级自然。行家更像是教育家,不仅仅是知道,还乐于传播。如果不是有个朋友也是特别能套进作者总结的框框里,我可能还领悟不到这里的教育家不是指那种俯视别人的教育,这里的乐于助人也不是闲人马大姐式的热心肠子。至少我想起的这个朋友是个理性派的乐于助人,第一,能力强:教育起来特别详尽,听着就可靠;第二,态度好:我自信,我说我的,你肯定得听我的比较妥当,你不听也不是什么事儿。
作者说的推销员也和外行想起来的不一样。传统印象中的推销员是站在别人门口,好说歹说求人家掏钱。这里的推销员或许才是真正的销售世界所要求的人才吧,智商上,要有潜在客户的潜在问题的无数解答;情商上,要懂得运用non-verbal技能,在无形之中“感化”他人。突然觉着怎么像是佛才能达到的境界呢。
很遗憾,在三类人中,目前为止我是一类都挤不进。刚刚回顾的时候,发现从小到大认识的那么多人,能符合的人也是寥寥无几,进而想到人中龙凤这一说。以前听说职场上的人才要“一个人可以当三个人用”,还想着不就是加班加点多干点活么,稍有点上进心不就行了。现在这么一看,不管是天生属性还是修炼得道,实用技能可不是多花点时间就能拥有的。

制造流行

作者用一本不厚的书回答了哪些类人促成引爆点,什么样的内容是容易记忆并传播的,如何对环境做出改变来实现流行。想要深入地实践这些知识,读者必须自己去检视,在树立个人品牌的平台越来越多样化,门槛越来越低,好处越来越多的今天,当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有信息输出的个体的时候,怎么寻找或识别trendsetters,怎么成为trendsetters,当面对特定的内容的时候,改进应该从何入手。我想这些问题需要更多新鲜而可靠的Case Study来解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