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历史〗良院课程
教会历史
李重恩牧师主讲
目录
第 一 课 教会历史的意义
第 二 课 教会历史的分段
第 三 课 初期教会的扩展
第 四 课 逼迫中成长的教会
第 五 课 教会的组织演变
第 六 课 教会信仰的冲击与回应
第 七 课 国教时期的教会新阶段
第 八 课 神学会议与辩论
第 九 课 罗马教廷与教皇制度
第 十 课 中世纪教会(一)外族宣教
第十一课 中世纪教会(二)教权兴衰
第十二课 中世纪教会(三)修道主义
第十三课 中世纪教会(四)回教与十字军
第十四课 中世纪教会(五)改革先锋
第十五课 改革运动的背景成因
第十六课 马丁路德和德国改革运动
第十七课 加尔文与瑞士改革运动
第十八课 改革运动的贡献和影响
第十九课 天主教改革与三十年战争
第二十课 十八世纪的时代与思潮
第廿一课 教会复兴运动(一)德国、英国
第廿二课 教会复兴运动(二)北美洲
第廿三课 教会复兴与宣教运动
第廿四课 十九世纪之世局变化
第廿五课 基督宗教的主要发展
第廿六课 宣教事工的蓬勃发展
第廿七课 学生运动与普世宣教
第廿八课 二十世纪战争与教会
第廿九课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
第三十课 时代挑战与神的作为
第一课教会历史的意义
一.引言
1. 有人会好奇,甚至觉得奇怪……
a. 为什么要学习"教会历史"呢?
b. 这方面的知识,有什么用途呢?
2. 对信徒们,亦想知道……
a."主的教会"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情况?
b. 如何从耶路撒冷、犹太地方,演变成为今天这个遍布全球的教会呢?
c. 从第一个世纪开始,直到今天,教会历程中曾经发生了什么事?其中的经过怎样?
二.本论──"教会历史"的意义
A.知识的增加─基督徒应当具备的知识
认识"教会历史"的知识,其实是与"基督教信仰"本身有直接的关系。譬如说:
1. 新约圣经是如何被鉴定出来的?
2. 基督教和天主教,彼此有什么分别呢?他们的关系又如何?
B.误会的澄清─消除不必要的困惑误会
许多人在尚未接触福音和教会之前,就已经先有偏见或误会。譬如:基督教是封建社会的玩意儿!基督教是资本家和帝国主义的工具!
C.经验的学习─为教会带来警惕校正
从历史中清楚可见"教会"曾经犯过的错误,所以我们从中不但可以看见人的软弱,亦能从其中学习许多宝贵的功课。譬如,中世纪的罗马教廷,曾经陷入一段黑暗腐败的时期。因着"政教之间"的磨擦,教会面对权力和名利的试探。"暸解过去,才能够明白今天"。
D.眼光的拓展─神对普世教会的计划
1. 使我们意识到教会属于一个庞大的国际组织团体,无论在历史上,在世界文化上,教会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2. 我们必须超越自己所处的那个小框框,去认识一个近二千年历史的教会,如何能在逆境中扩展、茁壮!也更能因此认识、体会神的大能和神奇妙的计划!
E.真理的学习─参与真理的建立维持
教会历史,包含了基督教神学发展史,从中可认识过去出现的"异端",知道教会如何在真道上持守茁壮!譬如,"信经"的建立过程(第四、五世纪)订出清楚的基要真理,免受异端的骚扰和影响,避免信仰的偏差,有助于真理的造就!
F.信徒的见证─得胜信徒的见证集
1. 希伯来书12:1:"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
2."教会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代以来基督耶稣的见证人,激励我们的信心!
第二课教会历史的分段
一.引言
基督教会,是在耶稣升天以后,圣灵降临时成立的。时间大约是主后33年多,至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可分为六个时期来学习。其中有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以及具代表性的事件。
二.本论──教会历史的六个时期
A.第一个时期(主后100-300年)
这个时期中的教会,充满了迫害。又称为使徒时期的教会。有许多人是亲眼见过主耶稣的。教会遍布地中海一带。
B.第二个时期(主后300-600年)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康士坦丁。他是第一个拥护基督教的罗马君王,教会也因此被接纳为合法的团体,后来更成为罗马的国教。这个时期基督教会与罗马帝国建立友善关系。
C.第三个时期(主后600-1500年)
主后600-1000 年,属中世纪的前期。这时期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人物是罗马主教大贵格利。"贵格利"是他的名,"大"是一个称号,表示他的举足轻重,也可以从其他叫贵格利的主教中分别出来。
他可算是第一任教皇!
在大贵格利的影响下,教会变得制度化,权力也越来越大。罗马主教以天下教会的首领自居,演变成日后的"教皇"。
主后1000-1500 年左右,属于中世纪的后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基督徒,有修士法兰西斯、神学家阿奎那,和翻译圣经的威克里夫等等。教廷种种不合圣经的措施,导致基督徒的反省和抗争,教会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D.第四个时期(1500-1700年)
代表人物是马丁路德─一位向传统教会表示抗议的德国修士。这个时期的教会,纷纷脱离传统教会组织,成为新的改革基督教会。原来由罗马教皇所带领的,就成为天主教会。
E.第五个时期(1700-1800年)
著名的人物有约翰卫斯理和威廉克理。这是个教会大复兴的时期。欧洲和美洲的教会,都有明显复兴,教会也积极对外传扬福音。
F.第六个时期(主后1800至今)
十九至二十世纪,出现了许多宣教士,也建立了很多的基督教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和扩展。这是个宣教的时代。在世界文化潮流的挑战下,教会更需要积极完成福音的大使命。
第三课 初期教会的扩展
一.引言
教会历史的第一个时段,一般指第一世纪到第四世纪,即由教会诞生到康士坦丁大帝的这段时期。其间,教会不断扩展,也遭受极大的逼迫;教会制度渐渐形成,却也面对信仰的冲击以及新约圣经的确定,作为信仰的依据。
二.本论
A.历史背景
1. 罗马帝国的形势
政治统一,地中海一带安定繁荣,道路的建设,交通的方便,都有助于广传福音。社会上贫富不均,奴隶制度,心灵的空虚等等,正是人渴慕福音之时机。
2. 希腊文化的影响
因着希腊文化,带来文字统一,语言统一,有助于福音广传。新约圣经就是用希腊文字写成。另外,希腊哲理无法解决人生的痛苦和艰难,人需要的是救主和真理的信仰!
3. 犹太宗教的预备
僵化的犹太教,不能带来真正生命的改变;但是他们的"会堂"却为福音铺路。很快地,在福音被传开之后,各地都出现了教会。
B.福音扩展的实况
教会,像主所说的芥菜种,虽是最小,但却成长得惊人;福音的扩展,在短短的两百多年,已传遍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足以看见福音的威力和神的大能。
C.初期教会扩展途径
1. 圣灵的工作
见使徒行传第1章五旬节的经历,显明神福音的大能。使徒大大被圣灵充满,成为神合用的器皿。
2. 逼迫的来临 , 反而带来积极的作用
a. 信徒向外发展,远离本地,带出福音的传播!
b. 信徒真实的见证,使不信者亲眼看见福音的真实。逼迫之下,依然对神大有信心、盼望!
c. 宣教士的兴起。这段时期,有一位特别的宣教士使徒保罗,透过他的努力,福音明显地被传扬到外邦人中!保罗的贡献包括:
i. 开荒布道的先驱,到从未听过福音的地方传道,建立教会;
ii. 圣经的作者,领受神的启示,并向教会传递所领受的神宝贵的话语!
主后第一至第四世纪,在神的历史计划中,实在是一个福音广传的好时机;因此,教会虽然面对重重的考验,但是在神的恩典和保守下,福音不断地扩展,教会也在各处如雨后春笋,被建立起来!
第四课 逼迫中成长的教会
一.引言
眼看教会的扩展,撒旦不会袖手旁观,它借着不同的人和方法,要阻止教会的前进步伐,于是不断兴起逼迫和压力。
二.本论
A.教会所受逼迫的实际情况和原因
1. 按使徒行传来看,初期30年内的教会,主要的逼迫者是犹太人。原因:
a. 怕基督徒人数多起来,传统势力失去地位。
b. 以为基督教和基督徒是信仰的背叛者!
2. 60 年以后,逼迫者转变为罗马人。 原因:
a. 政治因素:怕教会人数多起来!
b. 宗教因素:罗马帝国盛行"君主崇拜",所以对基督徒信奉独一真神的教义反感!
c. 因信奉独一真神,触犯拜偶像的社会群体!
d. 教会的教训和当时社会之利害关系有冲突,如反对贩卖奴隶和贩卖偶像。
e. 谣言中伤,守圣餐被诬告吃人肉喝人血!
3. 六位逼迫教会的罗马皇帝
a. 第一世纪有尼禄。主后64 年,把罗马城的火灾推在基督徒身上,于是对信徒大肆屠杀。另有多米田,也照样逼迫基督徒。
b. 第二世纪有他雅努。他正式立法禁止教会聚会,甚至以性命威胁,命令信徒放弃信仰。另马可奥热流,他把大小天灾人祸,都推说是因基督徒所引起的,因而大加迫害!
c. 第三世纪有德修,他把罗马的兴衰责任都推给教会。
d. 最后一位是丢克理田,他想消灭教会,以保持罗马的宗教传统。
B.信徒面对逼迫的五方面反应
1. 事奉、聚会照常进行。
2. 信徒之间更以爱心相对,共渡难关!
3. 以为主受苦和殉道为荣!
4. 有护教和卫道的文章和著作发表。
5. 努力传福音,使得救人数增加。
C.因着逼迫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1. 正面的祝福
a. 学习信心和忍耐的功课,灵命更为增长。
b. 因着信心的考验,教会信徒对神的信心更真实;教会因而更加炼净。
c. 受苦和殉道之信徒所经历的见证,更是格外感动人心。信主的人反而增加,为主作了美好的见证。
2. 负面的后果
a. 因着情势,真理上很难深入解释清楚。
b. 初期教会的许多记录、档案,都不能保存整齐,甚至流失!
c. 殉道者被过度高举,看人的能力过于神的荣耀!
d. 在逼迫时期放弃信仰者,愿意再回到教会,这样的信徒应否接纳,教会为此产生了争论与予盾,致使内部不和!
第五课 教会的组织演变
一.引言
"教会的组织",其演变过程是因应教会的需要而渐渐形成的!
二.本论
A.教会组织的演变
教会的组织,可以说是"从无变有"。
初期教会的组织,基本上依附在传统的犹太教组织里,直到基督徒人数增加,招致犹太人的反感和逼迫,便从犹太人中分别出来!在神的带领下,有了新的制度和职份。
第一世纪的教会在组织化的过程中,有4 个关键的职份:
1. 使徒的权柄(徒1-2 章)
使徒是教会首批领袖,由主耶稣选召,所以他们是亲自见过主耶稣的,是教会组织形成前,唯一的领导人。
2. 执事的选举 (徒 6 章)
执事,即仆人;执事分担庶务之事工,使徒们便可专心以祈祷、传道的事为念;有时亦协助牧养教会。
3. 长老和监督的设立(徒20:17-35 )
长老或监督,即牧师,和使徒的事奉类似。使徒不在场时,便由教会长老来领导。各地方的教会,都有一群长老一起集体领导,帮助教会在初期成立之时,有一个简单而独立的组织。
4. 主教的形成
到第一世纪末、第二世纪初,教会的组织产生变化。本来是集体领导的教会,慢慢出现了个人的领导,使教会的领导权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就是从监督演变出来的"主教"
B.区主教制的形成
到了第二世纪初,"主教"制度渐渐演变出一种"区主教"的制度来。在一个地区的好几个教会中,或是好几位主教中,出现一位有权威和代表性的领袖。
1. 区主教之所以产生出来的原因
a. 当时的教会仍然向往第一世纪使徒权威。
b. 期望教会在组织、行政等各方面的合一。
2. 区主教制度的优点
a. 一个强而有力的领导,能使教会纪律、团结起来,更有力量抵挡异端。
b. 组织合一,带来方便,也使教会容易团结!
C.区主教制度的缺点
1. 区主教地位提高,甚至与主耶稣平等,和圣经真理冲突!
2. 权力集中一身,导致日后弄权危机!
3. 主教权力太大,限制了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等其他有恩赐信徒的发展!
到了第三世纪,教会的组织,越来越趋向大公教会的模式,主教权力也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为专权的体制,产生日后教皇制度的问题。
第六课 教会信仰的冲击与回应
一.引言
基督真理历久不变,是神所启示!但是在正确的信仰以外,常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异端;现在,我们看看教会如何在异端的骚扰中,回应冲击,建立纯正和坚固的信仰。
二.本论
A.异端和世俗思想的冲击
1. 世俗思想是指希腊的哲学思想, 特 点 是:
a. 希腊人爱用脑筋,思想也丰富,追求智慧,注重哲学,多于实际。
b. 希腊人习惯"二元论"思想方式,即把宇宙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世界:物质都是丑恶的,而精神才是美善。这是一个巨大的思想潮流,对基督教信仰的冲击也很大!
c. 希腊人因此倾向苦修主义,这又与"因信称义"的救赎恩典背道而驰!
2. "异端", 即 教会中不 纯 正 的、不 符 合 圣经的 思 想。
早 期有 三 个 影响最 大的异端:
a. 诺斯底主义:认为"智慧"是得救之法。肉体是不好的;所以,耶稣是灵,从来没有真正的肉体生命,也没有死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大工!
b. 马吉安主义:不接受旧约圣经,认为旧约的神太残酷,所以,把信仰集中在耶稣身上,要把旧约的根基扔掉;也提倡严厉的禁欲主义。
c. 孟他努主义:否认教会原有的职份,如主教、按手礼等,不承认其权威。所谓的新预言,是一种相当危险的超自然现象和超然的经历,脱离全面的圣经基础。他宣传主快再来,提倡狂热的厌世主义和教会惩戒,态度非常偏激。
B.教会面对异端冲激的反应
1. 主教们团结和努力:常聚在一起开会讨论,以团结的力量来宣布异端的错误!弊端是:因防范异端之故,主教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宣布使徒权柄可以遗传和承继。
2. 新约圣经正典的确立(参考下面第3 点)。
3. 教会开始注重信徒的真理教育:把圣经主要的真理,列成"信条",让信徒背诵,表明自己的信仰,抵挡异端,得以分辨真假信仰。
4. 主教们的著作:为反驳异端的言论而写,也成为教会日后的宝贵资产。
C.新约圣经正典的确立
1. 第二世纪,编录、收集早在使徒时代神已默示的经典,使之成书,指导信徒的信仰和生活,有助面对外在环境、异端和异教的压迫或引诱。
2. 鉴别经典的原则
a. 必须是在第一世纪内完成的书卷。
b. 必须从起初就被各教会所传阅和诵读。
c. 内容必须以基督和基督的福音为中心。
d. 书卷必须具备使徒的权威。
e. 书卷的性质和效用,要符合圣灵在教会中所带领的工作。
到了主后300 年,教会公认从马太福音到启示录的27 卷书为新约正典。
第七课 国教时期的教会新阶段
一.引言
教会历史第二段时期,主后300-600 年的历史,其间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带来教会发展的彻底改变!
二.本论
A.教会与世俗政权关系之转变
主后的头300 年,教会一直没有合法的地位;但是,300 年以后,情况转变。鼎鼎大名的君主康士坦丁在位期间,对教会有极大的优待,甚至颁布命令,容许信徒有绝对的自由和合法的地位,并归还逼迫时期所没收的财产,使教会重新拥有经济、财产的主权!
1. 正 面的 影响
a. 圣职人员可以免税。因此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圣职人员的工作。
b. 允许教会有权承受遗产。经济能力可以恒久保持!
c. 康士坦丁又命令百姓在星期天停止工作,参加主日聚会。如此,不但聚会的人数增多,礼拜堂的建筑物也越来越多!
d. 允许自由传福音,信主的人自然增多了!
e. 发展下来,最后是禁止一切的异教!
2. 负 面的 影响
a. 教会被世俗政权所利用,皇帝为了政治因素干涉、控制教会的行政。
b. 教会也搀杂了许多动机不纯正的人,使得教会信徒的素质大大减低。
c. 教会从以前受人逼迫,现在反过来去逼迫异教徒,这是不合乎圣经教导的,使教会失去了应有的见证。
B.教会面对日耳曼民族的入侵和影响
主后200-300 年,日耳曼民族发展成很多不同的部族,有哥德人、法兰克人等;因军力强大,慢慢迁徙,进入欧洲和罗马,成为一种武力移民。
主后378 年,日耳曼人中的西哥特族,攻进了罗马城,罗马城就由教会负起带领的责任,教会也负责教导异族,向他们传教,改变他们的异教信仰。
日耳曼人的出现,带来几方面的影响:
1. 教会向日耳曼人主动宣传福音。
2. 教会推行新的群体归主宣教策略,先向酋长传福音,若酋长信主,则整个部落也容易信主了。
3. 日耳曼人信主后,也把他们喜欢的敬拜图像风俗带入教会。
4. 因教会受异族的影响,使得追求灵性的信徒,纷纷退到深山野地,发展了修道文化。
5. 教会的权力和主教的势力在罗马城因此提高,对日后出现的"教廷和教皇制度"很有影响!
C.修道主义的影响
1. 正 面的 影响
a. 帮助保留大量典籍和文化艺术。
b. 推动宣教,把福音带到偏远地区。
c. 开展慈惠服事,接济穷苦大众。
2. 负 面的 影响
a. 许多优秀人才不能在社会上直接影响。
b. 容易产生骄傲感,看不起教会里面的人士。
c. 有人想借着逃避世界而达到圣洁的地步!
d. 离开纯正的圣经教导,转向禁欲主义!极端的会"否定自我",苦待身体。
第八课 神学会议与辩论
一.引言
主后300-600 年间,神学方面的探究和辩论有着特别的表现和贡献。
二.本论
A.神学大辩论
1. 背 景
教会有责任保持信仰的纯正。初期教会,一直在逼迫和限制的环境中,所以就没有机会好好的维护真理的纯正,举行神学的讨论;但主后300 年以后,教会开始有长期的和平安定,因此产生了一些关于神学辩论的大规模会议。这些会议,先后决定了一些重要信条,帮助鉴定信仰!
2. 教会在神学 辩 论的重 点
a. 关于三一神论
一位长老亚流,指神不是三位一体的,因为基督是被造的,只能算是半个神,既是半个神,
就不是三位一体了!神学家起来反驳,作卫道的工作。经过多时间的努力和研究,教会有正式的会议和宣言,来判定亚流的错误。
这些会议有325 年的尼西亚会议,和381 年的康士坦丁堡会议;会议中订定了一些信条,把三位一体的真理,再一次清楚的说明出来。
b. 关于基督论
辩论主要集中在基督神人二性的讨论。当时,许多人都想不通,基督怎么会又是神,又是人,于是就产生许多错误的说法。有的说成"基督二性二位说",就把基督歪曲为位格分裂的人;另又说成"基督一性说",以为耶稣成为人之后,神性就被人性吞没了,以致二性混合,不能分别。教会在主后452 年,召开迦克墩会议,判定以上的二种说法为异端,再一次说明关于基督所具神性和人性的事实。
c. 关于救恩论
伯拉纠主张人的意志是可以纠正自己,可以成就救恩;因过份强调人的意志,以致损害了救恩的道理。伯拉纠把人的罪性问题一并轻看,认为人犯罪是因为教育不足、环境不良,原罪也是没有的!著名的奥古斯丁起来反驳。教会于431 年,在以弗所开会,定伯拉纠主义为异端,强调"因信称义"的真理。
B.神学大辩论产生的结果
1. 对教会历史来说,"教义"被建立了,"信条"被拟定了。这些教义和信条,在以后千年的教会历史中,产生中流砥柱的作用。
2. 这些资料,也成为信徒的教育,有助于在神学知识上的充实。
3. 异端之出现,也提醒我们,许多异端的提倡者,本来都是教会的一份子,只因在有关神的事上,过份自高,相信自己的分析能力,就产生了异端;所以,应当高举神、荣耀神,而不是高举自己,要在神的面前,存谦卑的信心来领受和学习,不可妄自尊大!另外,在解释圣经上,要注意上下文的联贯、及背景资料的认识,并且要注重圣经全面一贯的思想,切忌断章取义,如此,才可以避免错解圣经。
第九课 罗马教廷与教皇制度
一.引言
在多方面因素推动下,罗马主教从众地区的主教中脱颖而出,成为领导。大贵格利就任第一任的教皇。让我们认识这位人物,了解他对教会的贡献和错误的影响。
二.本论
A.罗马主教脱颖而出的原因
1. 罗马城在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优势,令罗马教会相对突出。罗马教会成为人数最多、最富有的教会;罗马城的主教,也就比其他地区的主教,更受人尊敬和重视!
2. 罗马教会宣传"彼得盘石说",以马太福音16:18-19 为根据!也有人相信彼得在罗马住过,甚至在此殉道;因此,罗马教廷就以彼得为第一任主教,而且说日后的罗马主教,都是彼得的直接继承人,因此享有和使徒彼得一样的权威。换言之,罗马主教也应该被承认为基督在世上的代表,是众教会的领袖。
3. 在古世纪的罗马教会,出现了好几位杰出的主教。他们率领信徒面对异端,又能坚守真道,并向外宣教,野蛮民族入侵之时,使教会屹立;这一切成就,巩固了罗马教会的地位。
B.大贵格利(公认的第一位教皇)
他担任主教的那一年起,罗马主教的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教会历史,一般都以大贵格利为历史时期的分界线。他就任那一年,即主后590 年之前,被称为"古世纪";该年之后就是"中世纪"。
1. 背 景
出生于基督徒参议员的家庭,环境优越。长大后,曾任罗马城的行政官,但心中并不在意这些名利金钱。34 岁,决定过修道的生活,变卖财产,放弃高官要职,去深山建造修道院,作了修士。离开修道院后,到康士坦丁堡,任罗马主教的使者。他的领导才干和各方面的才能,被充分的发掘出来,深受信徒的爱戴,当罗马主教去世,大家就都推举大贵格利出任罗马主教的要职!
2. 贡献
a. 在宣教方面很有热忱,差派宣教士去海外传福音,对英国的宣教影响尤其深远。
b. 他是著名的讲道家,传讲在生活中操练敬虔方面的信息,很激励信徒。
c. 他是神学思想家,最大的贡献是把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大众化了,易于明白接受!
3. 流 弊
a. 提出"教皇无误"理论,以巩固权势。
b. 自称使徒彼得的继承人,是基督在世人中的代表,高于所有主教。
c. 对于信徒中流传的错误真理,不加制止,反而更加强调。例如向死去的圣徒祷告,相信炼狱的存在等等!
d. 提倡崇拜圣人、圣地、圣徒遗物、图片和圣像等等。
第十课 中世纪教会(一)外族宣教
一.引言
野蛮民族的入侵,消灭了西罗马帝国,这反而是他们得闻福音的好时机。教会借着教育,将文学艺术、法律知识等带给欧洲的蛮族,对日后欧洲的文明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二.本论─福音在欧洲的传扬
A.法国
法王克洛维斯在一次战役中,看见空中出现一十字架的异象,他就祷告说,如果这次战役打赢了,就要信主!结果他打胜了,于是就率领士兵们一起受洗。法国人也就成为信奉神的民族!
B.英国
大贵格利差派修士奥格司丁等前往,结果,福音在英国得以广传,使英国成为日后的宣教基地,为罗马教会开拓影响力。
C.德国
英人波尼法修,被称为"德国人的使徒",在他之前,也有不少人前去传福音,但是效果不彰;到了中世纪早期,波尼法修抵达德国传福音,时机成熟了,德国人一一接受福音。
D.北欧
当西欧和中欧渐次进入稳定后,修士积极向北欧实践宣教使命。北欧蛮族的归信,在时间上要比西欧和中欧晚了两个世纪,大约到了主后1000 年左右才完成。
E.东欧
东欧斯拉夫族在主后第九世纪首先接受了东方教会的宣教工作,然后又有罗马教会的宣教士到来,不少教会改而归入罗马教会的领导。
F.俄国
皇室的信任和归信,愿意受浸,加入教会;接着,拆毁了境内偶像,也要求百姓都受浸,因此,俄国也成为一个信仰神的国家。
教会在中世纪时期,创下了辉煌的成绩。蛮族所成立的新兴国家,在入侵后500 年间,先后成为基督教国家;再500 年后,这些国家各自发展出基督教文化的民族特色,奠定中世纪后欧洲文明的基础。教会在中世纪靠主恩典,完成了时代使命,成为黑暗时期的一大亮点!
第十一课 中世纪教会(二)教权兴衰
一.引言
中世纪,教皇和君王之间争权夺利,形成政治和宗教上的混乱。教皇权力一度高涨,凌驾政权,并与东方教会决裂;但最终渐渐衰微,种下恶果,必须革新!
二.本论
A.教权和政权相争的起因
1. 追溯到第八世纪时,教皇立查理曼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史无前例的行动,好像说明教皇的地位高于君王!
2. 各地的贵族诸侯,纷纷割据土地,自立为王;有些支持教会,但有些也否认教会的权力。此后,教权与政权之间,就时有纷争。
B.教皇制度的强盛
1. 贵格利七世是十一世纪最出色的教皇,他把教皇的权威推展至最高峰!连德王亨利四世都曾向他负荆请罪,才能保住王位;他也重新挽回了圣职人员的属灵领导地位。
2. 依诺森二世,成功对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以主人与奴隶的身份比喻教皇与主教的关系。
3. 依诺森三世,是第一个使用"基督的代表"的宣称,指说彼得和他的继承者不祇有权管理教会,其权柄更是向整个世界而言的。
C.东西方教会分裂的原因
1. 政、教关系的影响:当时,东方教会深受政权的辖制,一直听命于政权;西方教会则认为,教会应该在属灵的事上完全独立,权柄更在国家之上,因着彼此的歧见和纷争,造成双方面的冲突,终于成为东西教会的一道裂痕。
2. 东西方教会的领袖始终彼此争权夺利,互不相让:罗马教皇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惜伪造文件,假传御旨,提高自己的地位,双方始终水火不相容,最后导致决裂!
3. 东方教会的自满自足相对于西方教会的积极进取,双方差距很大;所以,常常在枝节的教义小事上,产生磨擦、争执。种种复杂因素,终于促使东西方教会在主后1054 年,正式分裂!
D.教皇制度的衰落
1. 教皇们往往置身于教权与政权的纷争中,无法安定下来整顿内部,谋求改进,教会也因此受亏损,争权夺利的结果,使教皇步向衰微的路!
2. 民族意识觉醒与兴起:新兴的欧洲诸国,为了维护利益,抗拒外来势力,教皇也被排斥!
3. 教廷在百姓心目中的声誉日渐低落,圣职人员随意娶妻纳妾,道德败坏。因经济问题,大量抽税,假公济私,买卖圣职,谋取财富!
4. 主后1370-1377 年,教廷被迫迁至法国,被称为"教廷被掳期";70 年后,虽重回罗马,但声誉大不如前,也有同时出现二位或三位教皇的情况,相互咒诅攻击!教皇的素质和表现令人失望,遭受厌弃。
数百年以来,教会和政权之争,使教会受亏损,浪费人力、物力,失去属灵权柄,也使福音工作大受拦阻。这样的教训,是今日的基督徒和教会当三思和警惕的!
第十二课 中世纪教会(三)修道主义
一.引言
本课的重点,是中世纪的修道主义,如何成为敬虔生活的守护防线;并会介绍当中较有代表性的本笃规修、克吕尼修道运动和方济修道会。
二.本论
A.中世纪修道院的形成
在第四、第五世纪,当基督教得到合法地位,发展成为国家宗教时,修道主义就成为抗衡这种宗教世俗化的运动。修士的守贫、敬虔、顺服、祈祷,静悄悄地影响着整个基督教圈子。除了个别修道人士选择隐居荒漠之外,这时期出现了聚居一起的修士群体,甚至有些团体是由教会所组织和管理的。
由于修士团体的成形,需要在组织和制度上有更好的安排,让修道生活的对内和对外生活都有所规划,发展积极的影响。
B.有代表性的修道规条与团体
1. 本 笃 规 条
第六世纪起,本笃的修道规条,慢慢成为西方修道院的主流。发展到第十世纪,这些修道规条成为公认的参照,散布在欧洲的每一角落。
"本笃"强调顺服的操练,以院长为基督的代表,达致自我的舍弃。修院生活多数先有一段考验期,大约一年的时间,并要誓愿在道德上贞洁,在物质上守贫,在意志上顺服。
2. 克 吕 尼 修 道会
与过去修道院最大的不同是,只顺服教皇,受教皇保护,向教皇效忠,而不受任何主教或是政府的管辖。克吕尼修道院的改革运动,既重振修道精神,也重新成为修道主义的楷模,改善了教会的属灵光景,也唤起觉醒!
3. 方 济 会 士
起初是法兰西斯个人,在神面前的领受,要活像基督,四处传道,扶助困苦无依的人。马太福音10:7-10 是影响他一生事奉的重要经文。他立志效法基督,作个谦卑顺服的神仆,像基督一样彻底爱人。后来,有些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一起,愿意同守这样的原则,过简朴的生活。人数渐增之后,他们就正式向教皇申请,请求成立一修道团体,取名为方济修道会,以后又改称小弟兄会。
这修会以重演基督的精神与工作为原则、主旨;以模仿基督为职志,以爱结合;并在极度贫乏中,共同生活!认为若要有荣神益人的工作,就必须放下世界;所以小弟兄会反对财富,甚至沿途乞讨以作为谋生途径。他们也非常注重对外的宣教!由于修士的委身服侍,带来历史上亨负盛名的贡献与影响。
第十三课 中世纪教会(四)回教与十字军
一.引言
除了教会内部的不同发展,教会与政治社会的关系角力外,中世纪另一重要的课题,是关乎外来敌对势力的兴起,所指的是回教的崛起,还有西方世界作为回应的十字军东征。
二.本论
A.中世纪期间兴起的"回教"
1."回教"又称为"伊斯兰教",有"顺服真主,获得平安"之意。在中国,回教又被称为"清真教"或者是"大食教","大食"就是指阿拉伯。
2. 背景:阿拉伯是位于亚洲西南部的一个半岛。阿拉伯人,多以游牧为生,文化低落,生活清苦,崇尚武力;所信奉的是多神教,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神,就是阿拉。部落间的仇视和争战,造成古代阿拉伯的混乱!
3. 穆罕默德:主后570年出生。15 岁那年,阿拉伯发生了四年的内战,他也参与,学会了刀枪、射箭、骑马等枝术。这次的经验,对他日后领导回教徒与敌人争战,有很大的帮助!40 岁那一年,宣称得到真主阿拉的启示,要召他作先知,并将教训的话也启示他,记载在可兰经内,并以此教导世上的人。他从此开始宣扬此宗教,虽然劝勉信徒多作善事,赒济穷人,但同时又主张,为了传扬及保卫回教,不惜使用武力!在穆罕默德死后,回教急速发展。回教向外广泛传扬,加上有效的军事行动,其占领版图从阿拉伯扩散到中东、北非、东欧,成为西方的一大威胁。
B.十字军东征的原因
1. 是 由 教 皇 所发 起 的 战争
自古以来东西方之间,本来就有许多战争,但这却是首次由教皇主动发起的,称为"十字军",想藉此恢复教会的版图与声誉。
2. 是因 西 方经 济 的 极度 不 景 气
当时社会民众都在困苦扰乱中,人们期望环境能有所改变,闻得成立十字军东征,就一呼百应!
3. 是为了 商业 的利 益
耶路撒冷是东西的通商要道,但当时却被回教徒占领,所以商人也大力支持十字军东征。
4. 是信徒无 法忍受 圣地 受 辱
短短百多年间,欧洲东部的几个主要教会的城市,如康士坦丁堡、安提阿、耶路撒冷等纷纷落入回教徒手中;教会立意反攻,收复圣城。
C.十字军的成立与影响
1. 成 立
主后1095 年11 月,教皇乌尔班二世向群众演讲,挑旺激情,众人誓言要从回教徒、土耳其人手中夺回圣城,开始"圣战"。为鼓励人参与,参军者有罪得赦免的特权;为"圣战"而丧生的人,必得永生;参战者,也可减少在炼狱中受苦的时间等等。种种特权,渐使参军者的素质参差不齐,最后成为一群乌合之众,带来恶名!主后1096-1291 年,共有多次十字军东征,败多胜少,最终耶路撒冷还是落在异教徒手中!
2. 十字 军东 征 , 带 来 几 个 结果 :
a. 对教廷来说
i. 十字军提高了教廷的地位。
ii. 为教廷带来贵族与商人支持的土地与财富。
iii. 教皇拥有军事权柄铲除异己,震慑君王。
b. 对社会来说
i. 为要增加参军人数,宣赦法则一再放宽,有违圣经启示的赦罪原则。
ii. 促进欧洲文化进展,文艺复兴在此时萌芽!
iii. 东西方接触带动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iv. 释放大量劳动力,农奴制度解体;崇尚自由与独立的中产阶级抬头,刺激宗教改革的思考。
第十四课 中世纪教会(五)改革先锋
一.引言
虽然中世纪后期的政治或教会,都陷在黑暗混乱之中,然而,我们仍然可以看见神的带领,正在预备改革的领袖!本课要介绍几位对后来的教会及教会的改革具有重大影响的爱主忠仆,当中首推英国人约翰威克里夫(主后1320-1384 年)。
二.本论
A.俄坎的威廉
十四世纪初的英国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神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里,曾经大力批评"教宗无误论"的错误,指出教会最高权威不是教皇,只有"圣经"才是绝对的权威,也是信徒生活的准则。虽然后来他被逐出教会,但是,他的思想却深深的影响了威克里夫和马丁路德。
B."改革时期的晨星"威克理夫
1. 推动 改革 的 目 的
针对当时教会的腐败,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威克理夫希望借着改革来矫正错误的教义和不完善的教会体制!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将圣经由拉丁文翻译成英文,鼓励信徒多读圣经。
2. 威克理夫 的神学 思 想
a. 教皇论:基督才是教会的头,教皇不是;大大反对教皇论。
b. 圣职论:任何信徒,都可成为圣职人员,若有
失职,都理应受罚,甚至撤职。
c. 圣礼论:反对"圣餐化质说"。
d. 赦罪论:罗马书3:23-24:"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否定"教皇无误论",所以教皇没有赦罪和售卖赎罪券的权力!
e. 权威论:圣经才是信仰的绝对权威和思想中心,而不是教皇或教会,所以,信徒读经是非常重要的!
C.约翰胡司
捷克人,深受威克里夫的著作所影响,认识圣经真理,责备教廷的腐败,清楚知道教皇的错误,受民众所支持。曾经发动过一次的改革运动,可惜时机未成熟;后被教会革除和拘捕,结果,胡司被教皇判作异端,活活的被烧死。
D.共同生活弟兄会
在荷兰和德国兴起的"共同生活弟兄会",以"虔诚生活"为目标,借着教育、讲道和传福音的途径,盼能达到改革教会的目的。强调必须以圣经的真理,教导信徒,设立了几间著名的学校,因此造就了不少人才,如韦索的约翰、伊拉斯姆、多马肯培等思想伟人;他们的著作与贡献,对日后的教会改革,有很深远的影响。
第十五课 改革运动的背景成因
一.引言
这一课进入讨论教会第四个时期,就是主后1500-1700 年的"改革运动时期"。这段时期和今日的基督徒,有很密切的关系。教会之所以分为天主教和基督教,也是从改革时期开始的。
二.本论
A.改革运动的原因
1. 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罗马教廷的腐败,未能进行内部的自省更新,并迫害那些改革领袖。
2. 圣职人员生活腐化,圣职买卖,追逐名利。
3. 教廷卖赎罪券敛财,滥用权柄,违背救恩真理。
4."宗教裁判所"沦为排斥异己、滥用私刑、打击改革领袖和信徒的残酷工具。
5. 神要洁净祂自己的教会,兴起宗教改革的勇士,起来为真理而战,要将教会带回真理的路上去!
面对近一千年的教皇体制,教会的改革实在需要走一段漫长的路。马丁路德以前,已经出现许多爱主的改革先锋,他们的思想言论,发起的一些改革运动,和成立的组织等,先后预备了当时代的人心,奠定日后宗教改革的成功!
B.教会改革前的社会背景
1. 十四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唤起人们独立思想、探索,拒绝盲目附和,也肯定自我价值;人们因此对古代文学、艺术、科学的研究和地理环境的探索,都产生相当的热心和行动。其间,欧洲出现了著名的科学家,如: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麦哲伦发现了地球是圆的,牛顿发现了地心引力,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等等;十五世纪印刷术的普及使用,更有助于编印圣经和改革著作。
2. 宗教改革前,欧洲君主锐意发展独立的民族国家,争取国内教会的控制权,容易支持教会改革。社会经济脱离纯粹的农业模式,商业发展,中产阶级兴起,令传统教会的属灵牧养脱节,需要寻求新的变革。
十六世纪欧洲社会,无论知识拓展、政治局势,以及社会经济变化等等,都有利于宗教改革。教皇的权力一再削弱,教廷也难再像以前一样地控制人民的思想生活,整个旧有的教会体系受到严重的威胁,改革时机已经成熟。
第十六课 马丁路德和德国改革运动
一.引言
1500-1700 年,有两个主要的宗教改革运动。一是德国的改革运动,由马丁路德发起;二是瑞士的改革运动,由慈运理所发动,却由加尔文来完成。
二.本论
A.马丁路德
1483 年出生于德国。有着刚毅和果断的性格。在他心中,主耶稣是一位严厉的法官,而不是怜悯人的救主,所以,他每天忧虑担心死后的去向,对得救也没有把握。直到他成了神学院的教授,他的心被圣灵感动,他才苏醒,也明白了"因信称义"的宝贵真理。
同一段时期,他目睹教廷的流弊和离开圣经真理,改革思想开始在心中萌芽!当路德看见信徒盲目的听从教廷,疯狂的买卖赎罪券,他再不忍心看到信徒如此的偏离正道,决定采取抗议的行动。他写下《九十五条》,于1517 年贴在大教堂门口,抨击当时种种错误的宗教行为。《九十五条》中路德主要提出了有关赎罪券的不同主张:赎罪券只能并且仅仅能免除教会所加的惩罚,却不能免除神所加的惩罚。赎罪券决不能赦免罪过,教皇本人无权作此赦免,赦免罪过之权属于神自己。赎罪券对炼狱里的亡灵并无效力,教会所加的惩罚只能对于生者,死后无效;教皇能施于炼狱里的亡灵的是祈祷,而不是使用裁决权或钥匙权。真正悔改的基督徒无需赎罪券就得到神的赦免,基督要求每一个人做这种真正的悔改。真正的赎罪功德在于神的荣耀和恩典的福音。
这《九十五条》论点,马上被印成传单,传遍德国,带来很大的回响。纵然教皇要追杀他,但因着贵族的保护和人民的支持,马丁路德得以平安度过余生。主后1555 年,马丁路德的信仰才得到合法的承认。从此,除罗马天主教外,欧洲有了路德派(信义会)的新教团体。
B.马丁路德的贡献和影响
1. 教义方面,强调圣经的权威,因信称义,及信徒皆祭司等真理。
2. 推动宗教教育,他的著作也留给教会许多的帮助,让信徒更明白真理!
3. 将圣经翻译成德文,方便百姓读圣经!
4. 重建教会的制度和崇拜的仪式。以本土语文(德文)代替拉丁文来举行崇拜,着重讲道和赞美诗歌等等。
5. 鼓励圣职人员结婚。他自己也放弃了修道士生涯,与一位女修道士结婚。
C.马丁路德的缺失
1. 将国家的政权放在教会之上。日后,也成为教会灵性软弱的一个主要原因。
2. 单方面强调信心,忽略信徒"行为"的重要。
3. 不能容纳他人的神学思想,拒绝和人合作。
第十七课 加尔文与瑞士改革运动
一.引言
基督教改革运动并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是欧洲国家地区的自发运动,目的诉求基本相同,却各有特色和重点,相互间也有一定的关连。马丁路德推动的改革,就大大的影响了西欧多国。在教会历史的改革时期,1500-1700 年间,除德国之外,另一个重要而有代表性的,就是瑞士的改革运动,由慈运理所发动,后由加尔文来完成。
二.本论
A.慈运理
瑞士改革运动发起人慈运理,1484 年出生于瑞士,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接受教育。大学毕业后进入教会事奉,1519 年成为瑞士苏黎世教会的牧师。最初希望藉教育来改善教会,后被马丁路德影响,起来评击教会的地位、卖赎罪券、图像和圣徒崇拜、炼狱教义等等;后在与教皇的武力冲突中被杀。慈运理丧生后,改革火种继续燃烧。
B.约翰加尔文
1. 背 景
1509 年出生于法国。天赋才华,14 岁已前往巴黎大学进修。当时,巴黎已有改革气息,强调"靠恩得救"的真理。加尔文在巴黎,努力学习古典语文学、逻辑学、教父著作、法律等。由于与改革派有关,曾经历逃亡生涯。期间,出版了《基督教原理》,这书是新教信仰最重要的注释,直到今天仍被公认为最伟大的解经书之一。写这本巨著时,加尔文才26 岁。马丁路德的作品和改革,令他深受影响。后来清楚神的旨意,加入改革运动,在瑞士日内瓦推动教会更新,对改革宗教会造带来深远的贡献。
2 加 尔 文对基督教会的 影响 .
a. 提倡教育,包括信仰以外的学问。他相信知识教育的学习,可以帮助人明白真道;故不但设立学校,也鼓励人接受初级教育。日内瓦学术研究院是全世界第一间基督教大学。
b. 加尔文的著作
i. 包括解释圣经方面的。注重历史背景,和经文文法来解经。
ii. 关于基督教教义方面。着《基督教原理》,是基督教的第一本系统神学。
iii. 护教真道的著作。评论罗马教会及极端教会运动份子。
iv. 将圣经翻译为法文。
v. 有关"预定论"的思想。强调人得救是出于神的命定和拣选,确保能永远得救。
vi. 强调"神的荣耀",这是教会最主要的目的,也是基督徒在世努力追求的目标。
第十八课 改革运动的贡献和影响
一.引言
本课的重点,是改革运动的一些补充资料,包括英国和苏格兰的改革运动;然后,对整个改革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和贡献,作一个总结。
二.本论
A.英国的改革运动
1. 由 英 国国 王 来 领导 。 英 王 亨 利 八 世 宣 布 英 国国教 脱 离 罗马教会, 正 式独 立 。
a. 为了个人利益及因素
因亨利八世欲废后另娶,但罗马教会不许,以致反目;又加上英国百姓早就不满教廷,亨利八世就利用民心取向,领导英国改教。
所谓改教,是由国王领导教会,改的不过是行政和组织,而不是改革教义的内容。
b. 亨利八世去世后,其子爱u20491 德华曾带来改革的新‚政和进步;但玛利女王继位,又重新承认罗马教皇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也残酷迫害别宗派的基督徒,故有"血腥玛利"之称。
c. 玛利死后,其妹以利沙伯继位,也因为个人因素而反对教皇,因她是亨利八世第二任妻子所生,教皇反对她当女皇。从以利沙伯开始,全面推动新教政策,脱离罗马教会。
2. 英 国 改革 运 动 过程中 脱 离 国教的其他教 派 :
a. 清教徒:主张留在教会,进行改革。
b. 独立派:主张脱离英国教会而独立。
c. 重洗派:反对婴儿洗礼,强调政教分离,不参政,不当兵,不尽公民义务等等。
d. 门诺派:创立一个和平友爱的团体,主张个人的悔改,强调信徒的见证等。
e. 浸信会:强调浸礼,注重宣教,福音事工。
B.苏格兰的改革运动
由著名的约翰诺斯带领,进行加尔文式的改革。
闻名的苏格兰长老会被建立起来,成为长老会制度的典范。加尔文的教会理想得以在整个国家实践。
C.总结宗教改革的影响和贡献
1. 圣经权 威
"圣经"是信仰唯一绝对的权威,是信徒行事为人的准则、一切教义的基础。主日讲道,以传讲圣经为主,看重信徒查经,圣经翻译工作兴旺。
2. 因信 称 义
重申"因信称义"真理;信徒不再盲目地倚靠善行和功德去赚取救恩,辨明当时罗马教会教训的是与非,也重视个人重生得救的经历。
3. 信徒 皆祭 司
信徒与神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不需要神职人员作中保;教会事奉,不再是圣职人员的专利;祇要是信徒,都可以参与教会的事奉!
4. 纠 正 中世纪" 敬虔 " 观念
过去认为"敬虔"就是守独身和避世。改革后的基督教会正视婚姻生活,鼓励信徒建立基督化家庭,也鼓励进入社会,发展信仰的积极影响。
5. 提倡 教 育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是提倡普及教育的人。他们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教育,令基督教会积极推动了全世界的教育发展。
总括来说,宗教改革不但在信仰和教义方面,对教会发展带来贡献;它的影响全面,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改写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方向,引领人类历史从中世纪迈向近代。
第十九课 天主教改革与三十年战争
一.引言
1500-1700 年,发生了几件重要事件,反映基督教会与天主教会的关系:(1)天主教改革运动;(2)耶稣会的成立;(3)三十年战争。
二.本论
A.天主教的改革运动
1. 原 因
因改革运动相继出现,教廷知道再不采取行动,教廷和教皇制度将面临崩溃。
2. 会 议
教皇保禄三世召集了一次大会,地点在义大利北部的小城天特,从主后1545-1563 年,间歇性的举行会议。
3. 内 容
在教会的行政组织与生活纪律方面,有相当的改革,。例如,圣职人员的道德行为和日常生活受到更严厉的监督,且要接受更完整的训练和教育。信仰教会方面却没有改动,教皇依然是决定一切教义的唯一代表。基本上接受"因信称义"的真理,但要加上善行,积功德才能得救,且遵守一切圣礼都是得救的条件之一。"天特会议"强化和团结了天主教体制,提高教廷的声誉,抗衡外在的教会改革,并开始反击改教份子,在欧洲削弱了改教运动,直到三十年战争之后。
B.耶稣会的成立
天主教改革出现修道团体,1540 年成立。最大的特征,是对教皇绝对的顺服,因此,成为罗马教会对付基督徒的工具。另一方面,耶稣会注重教育,所以在欧洲各国设立规模宏伟和设备完善,极具水准的学校和神学院;也关怀弱势,热心行善,赒济穷人,更热心对外宣教,传到中美洲、南美洲、非洲及远东一带国家。到了十七世纪,耶稣会的宣教士利玛窦,成功地进入中国。
C.三十年战争
1618-1648 年,欧洲各国的天主教会和基督教会之间,发生了长达三十年的战争,当中也包含了国家之间复杂的政治考量:
1. 第一 阶 段: 为期5 年。罗马天主教大胜。
2. 第二 阶 段:为期6 年。整个欧洲都卷入战争漩涡里;结果,又是天主教大胜,收回失去土地,也驱逐境内所有基督徒。
3. 第 三 阶 段: 为期3 年。因天主教里面的分裂,加上瑞典君王主动出兵,帮助基督徒对抗天主教徒。结果,基督教转危为安,天主教国家四分五裂。
4. 第 四 阶 段: 持续16年之久。宗教战争已经变质为政治利益的争夺战,祇要有利可图,谁与谁联合,变成次要问题。16年的战争,双方都伤亡惨重,筋疲力竭。1648 年10 月,在韦斯发理亚签定和约。这份和约结束了百多年来的宗教斗争,从此,无论天主教和基督教都可自由地发展,基督教的复兴和大规模的宣教工作,也逐渐出现。
第二十课 十八世纪的时代与思潮
一.引言
"教会复兴期"是主后十八世纪(即1700-1800年)紧接着宗教改革的时期。顾名思义,在这段时期中,许多教会同时经历圣灵的复兴,也有很多人悔改信主,归向真神!在认识教会复兴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在复兴之前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思潮。
二.本论
A.复兴之前的时代背景
1. 改革时期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三十年战争,把许多国家和百姓都弄得筋疲力竭。因着恨恶战争,国与国之间的争执大大减少,宗教也不再成为国家之间所执着的问题。
2. 教皇政权的瓦解。因着宗教的改革,以及国家主义的兴起,各地方的教会,纷纷脱离罗马教廷;也因着国家意识的抬头,不再以"教皇"为最高权威。
3. 此时,信徒的灵性,大体说来是更趋世俗化的,教会整体在时代的动荡之中,也表现得很软弱!
B.十八世纪的历史背景特点
1. 无论是教会历史或世界历史,这都是一个"由简单变为繁复"的阶段;国与国之间,相互影响牵扯,事情关系总是纵横交错。
2. 人类的文化与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航海家发现新大陆,也展开海外移民,增进国际互动。
3. 人类的思想,变得复杂多元。启蒙运动下,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自然神论,在此时兴起;人推崇理性与怀疑,拒绝一些过去公认的道理。基督教面临反信仰思潮的冲击。
C.启蒙运动下的新思潮
1. 理性 主义
凡事要求一个通得过理性的解释,如果不能通过,就不能相信,甚至加以否定。其实,"理性"原本是人的天赋,是神所赐的礼物,所以,基督教绝对不是反对理性。祇是到了十七世纪的"理性哲学",发展到"唯理主义"的极端程度,高举"唯有理性"才是最高和最终极的标准。
2. 经 验 主义
英国哲学家中间所兴起的一种思想。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认为人一切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得来的,所以,"经验"才是事物存在的衡量尺度,甚至在"理性"之上。表面上看来两者不同,但是,实际上都是以"人"为中心!经验主义发展到最后也成为怀疑主义,甚至连神的存在和神迹的可能性,都可以怀疑,不信,甚至否定!
3. 自 然 神论
基督教从开始就认定"神的启示",乃是认识神的唯一途径。但是,自然神论者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人可以透过大自然来认识神。自然神论并不否认神,只是认为神在创造之后立下法则,自然按规律而行,人的理也是规律之一,人只需探求这些法规而不用直接探索神。"神的启示"被认为不重要,最后,甚至到了否定神迹、复活、神的预言的地步!
神的作为奇妙,在理性怀疑的时代,同时兴起属灵领袖,带来敬虔运动,使欧美教会大得复兴,产生大规模悔改回应,以更坚定的信心迎向时代挑战。
第廿一课 教会复兴运动(一)德国、英国
一.引言
在"教会复兴期"内,包括:欧洲、英国与北美洲各地,都有教会复兴的盛况!"复兴"乃是神在教会中的作为,是圣灵奇妙的工作。但是,"复兴"并不表示教会本身已经做得很好了,相反地,"复兴"往往是发生在教会失败和灵性低落的时候,圣灵降临在教会中间,格外显出神的大能、眷顾,和怜悯。
十七世纪的教会,一般都呈现软弱、退后的现象。
但是,踏进十八世纪,各地的教会都出现复苏现象。
到了1740 年左右,各地的教会都出现群体悔改的高潮,。这些奇妙的回转,我们称之为"复兴"。
二.本论
A.教会的复兴,神的作为
1. 从复兴运动本身的迹象来看,乃属于圣灵的工作,带来整个城市的改变,道德和秩序焕然一新。
2. 复兴的前夕,各地教会都非常低沉,若靠人的方法来复兴,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况且,也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看见这么神速的果效!
3. 十八世纪的教会复兴,发生在许多不同的地方,如欧洲、英国、北美洲等地,除非是神的手亲自作工,人力是难以完成的。
B.德国的复兴
这是欧洲最显著的一个复兴。在十八世纪开始时,德国的复兴,就酝酿在一群追求敬虔生活的信徒中间。他们注重信仰的实践、生活的圣洁、读经祷告、彼此相爱。在教会历史中,我们称之为"敬虔运动"。德国敬虔运动的推动者为施本尔、富朗开和最具代表的亲岑多夫,先后建立影响深远的团契,操练敬虔,读经祷告,深化灵性!
神喜悦"敬虔行动"的态度和操练,因此,蒙神的祝福,发展成为十八世纪教会复兴的一个器皿。
"敬虔运动"普遍流行在中欧和北欧,尤其在德国,因有许多牧师的认同参与,提倡教育,栽培宣教士和训练人才,设立印刷场、图书馆等,出版属灵的书籍。这一切的工作,都为十八世纪的教会复兴作出贡献。
C.英国的复兴
十八世纪复兴前夕,英国教会陷入一个属灵低潮,变得不冷不热,虚有表面仪式,没有活泼的生命见证。1720 年左右,英国教会开始出现一些复苏的现象,先是威尔斯教会的复兴,成为英国教会复兴的前奏!而英国教会复兴的最高潮是发生于1738-1742 年间!
谈到英国大复兴,就得介绍两位主要的领袖人物,一位是怀特菲德,另一位是约翰卫斯理。怀特菲德是很有能力的布道家,擅长于露天布道,在空旷的地方,每次都向一、二万人讲道,这种大型的讲道聚会,可以说是由怀特菲德开始;圣灵给他特别的恩赐,借着他叫听道的人扎心悔改,受感动的人越来越多,复兴教会。
约翰卫斯理,是循道会的创始人,出身自清教徒牧师家庭。在父母悉心培育下,与弟弟查理卫斯理都成为操守敬虔的信徒领袖,对社会和宣教都带来巨大的影响。在英国,他使许多不冷不热的教会转变过来,也使许多人渴慕真理。他被神重用,也是个有行政才干的人,组织起悔改的信徒,成立"循道会",推动了英国教会和信徒的复兴。
第廿二课 教会复兴运动(二)北美洲
一.引言
复兴主义发展得最深远最蓬勃的地方是北美洲,又称为"大觉醒"运动。事实上,二百多年后的今天,美国基督教会仍然有着这段短暂但却重要的复兴时期的气氛和影响。我们先了解美洲教会的背景,然后认识大觉醒的复兴情况。
二.本论
A.美国教会的起源和增长
1. 美 国教会的 起 源
跟美国这个国家的起源差不多,是从欧洲大陆移民过来的。这些移民中不少基督徒,在迁移到北美洲后,就成立了教会,很自然地,撒下福音的种子。基督徒移民到美国的原因有三:
a. 追求宗教上的自由,尊重和承认。
b. 建立真正的基督化社会。
c. 为了宣教的理想,以传福音为人生目标!
2. 英 国清教徒 移民 的 影响
1620 年9 月6 日,第一批英国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从普里茅斯港口出发,到新大陆寻找宗教自由。当英国的逼迫仍在继续,一批一批数以千百计的清教徒,启程前往新大陆,出现大移民潮。这些清教徒在自由的空气中建立教会及家园。他们大多是极其敬虔、勤奋的加尔文主义者,以民主的形式管理教会。日后美国的民主政制,便由此奠下基础。除了民主政制外,他们生活的各方面都带着浓厚的信仰色彩。他们的信仰对于日后美国文化的孕育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B.北美洲的复兴
大觉醒的复兴高峰发生在1735-1740 年间。复兴的先兆,开始在十多年前,由欧洲过来北美洲事奉的"敬虔运动"的牧师,他们教导神的话语,默默撒下复兴的种子,于是,敬虔之风逐渐蔓延!
1. 爱 德 华 兹
最著名的领袖人物,是爱德华兹。他经历神的主权,使他立志,一生事主。大复兴是从他所事奉的教会引发出来的,他也在印第安人中传道。爱德华兹一系列因信称义的道理,生动地描述了神的震怒,力劝罪人尽速悔改,逃避审判。很快教会有了属灵的复兴,人人都关心永生的问题,接下来的几年间,不同地区都发生大复兴,悔改信主之人多如潮涌。
2. 怀 特 菲 德
从英国来的福音派讲员怀特菲德对美洲大觉醒运动的作用甚大。他有讲道的恩赐,前后7 次在美洲旅行布道,有力地唤醒教牧,复苏他们的会友。
这运动持续约有半个世纪之久,有许多人为罪而痛悔,在意自己是否重生得救,信徒更加爱主火热,教会不分宗派,有着灵性的大复兴。
第廿三课 教会复兴与宣教运动
一.引言
十七至十八世纪,这段"教会复兴期"的海外宣教,是向更远的地方,从未听闻过福音的人群传福音,充满着宣教的热情与动力!
二.本论
A."殖民主义"和宣教的关系
十六世纪时,基督教才正式从宗教改革中产生出来,所以,基督教对外的宣教,也是从十七世纪开始。当时,欧洲的国家正热衷于对外的殖民,所以,教会的宣教,很自然的就和"殖民主义"拉在一起,以至于在"殖民主义"的阴影下,也使得教会的宣教蒙受困难和误会。例如,当年东印度公司垄断一切英国和中国之间的接触,连宣教士也必需要透过该公司才能来中国。当然,因为东印度公司唯利是图,这和宣教士的意愿目的完全背道而驰,也因此容易造成中国人对外国宣教士的误会了!
B.教会复兴前的宣教
德国莫拉维弟兄会最先回应大使命,积极差派宣教士到各地传道,留下佳美脚踪。英国设海外传道会,配合国家的殖民政策发展,向殖民地内土著传福音,但成效并不显著。
C.教会复兴和宣教历史
十八世纪教会大复兴后,基督教的宣教工作踏进一个新纪元,不再倚靠人的谋算,乃倚靠圣灵的大能;正如使徒行传所记载的,因着圣灵的降临,教会大复兴,人数增多,教会也开始积极的对外传福音,发展为普世的宣教工作。"教会复兴"和"宣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D.十八世纪复兴运动对普世宣教的预备
1. 神在欧洲各处基督教会的不同宗派中,广泛地兴起宣教的感动,好使福音能遍传未及之地!
2. 信徒注重个人的重生得救,明白得救出于神的恩典,信靠耶稣才是得救的基础和唯一方法。这也带来彻底的自我奉献,愿意当作活祭摆上,到偏远地方,传扬主的福音,完成大使命。
3. 教会普遍注重圣经的教导,以至于信徒得以明白主的吩咐,甘心乐意遵主命令,作生活准则。
4. 教会对社会的服务,如办学校、救济贫穷、办孤儿院、医院及关怀老弱等,这些教会对社会服务的经验,成为宣教士在工场上的有效模式。
5. 产生许多不同形式的事奉,适应世界和社会的时代需要。例如,推动主日学、青年辅导工作、学生布道工作、解放奴隶、反酗酒运动、国际和平运动等,教会事奉更多元化和深入社会。
第廿四课 十九世纪之世局变化
一.引言
藉教会历史,我们看见神在历史中,以及在教会中,所行的奇事;。十八世纪是教会的复兴期,而从十九世纪开始,进入教会普世的扩展时期,见证福音的广传。本课开始,我们踏进"普世宣教的时期",学习从1800 年,直到今天的教会历史!
本课学习的是十九世纪的时代背景,因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教会的普遍扩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本论
A.认识十九世纪的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是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世界经历了三种重要的革命,即工业和经济的革命、思想和学说的革命,以及政治和社会的革命;所以,称得上是个"革命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进行改革的时代中,旧的社会制度渐渐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现代化制度。在这期间,发生了美国南北战争、欧洲的德法之战,反映出社会和政治的变迁。除此以外,"思想学说"方面也有很大的改变,"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是这个世纪才兴起的思潮;此外就是"工业革命",带来经济制度的变化。
这些情况和改变,彼此互相牵连;连串的变动,使旧的生活方式成为过去,新的生活方式应运而生。在这个新世纪,人类更多运用知识,许多的科学家、发明家,日以继夜的钻研,纺织机、蒸气机、火车、汽船……等等发明,英国成为第一个经历工业革命成功的头等强国。
B.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1. 经 济 方面: 经济富裕,导致国家向外发展,并积极寻找贸易对象;因此,富强与扩张,就成了工业革命在经济方面带来的结果。
2. 社会的 改 变: 随着工厂的普遍,机器取代人工,因此,在城市里,贫富悬殊的现象愈加严重。
C.十九世纪中,基督教面对的思想挑战
十九世纪的另一项革命,就是思想界的革命,而基督教面对的思想挑战,来自三方面:
1. 科 学界的" 进 化论"
2. 哲 学界的"新世界 观"
3. 神学界的" 批 判 学"
新思潮和新学说,不但对教会造成打击,也吸引了不少人,不再相信神的存在;甚至,圣经在十九世纪的批判时期,也遭受到严重的质疑。西方思想家一窝蜂地以批判的方式来研究圣经,结果,出现了许多反基督教的圣经学者,他们并不以圣经为神的话,祇为了批判而研究!
虽然教会面对这样的冲击,但也有不少基督徒学者,花了许多工夫来研究神的话;甚至,考古学家也发现了无数的遗迹,证明了圣经的可靠,成功回应了批判圣经的人!
基督教在每一个时代都会遇上新的挑战和冲击,不过,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神必定保守祂的教会,教会也靠着神的恩典,胜过各式各样的挑战,并在波折和挑战中,反得以刚强茁壮地成长。
第廿五课 基督宗教的主要发展
一.引言
从教会历史中,我们看到1054 年教会分裂成西方的罗马教会和东方的希腊正教;然后1517 年改革运动后,西方教会又分成罗马天主教和改革而生的基督教会,新成立的基督教在不同国家又各有宗派的发展。广义来说,以上的教会都包含在基督信仰的大范围之内。今天我们看看十九世纪后,几个主要地区的教会如何产生出多元的发展。
二.本论
A.欧洲罗马天主教的情况
1815-1914 年,可说是天主教的复兴时期,教皇的权威重新被建立起来,可以控制欧洲、美洲、亚洲及非洲各地的天主教会;令十九世纪的天主教,重新有了组织,也充满活力,积极而努力地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力。
天主教复兴的主要原因:
1. 法国大革命造成巨大的混乱不安。政府相信教会能稳定社会,允许重新建立教会的权柄。
2."浪漫主义"的影响,社会向往中世纪教会下的旧有文化,使天主教会受到尊重!
3. 教会本身付出努力,信徒关怀教会事工。
4. 修道主义的复兴,尤其关怀社会大众的需要,以及海外的宣教,也参与普及教育。
B.希腊东正教会的发展
东方教会与罗马天主教的教义基本相同,但东方的希腊正教不承认教皇权柄,由自己的大主教来管治。十六世纪末,俄国的正统教会成为国家教会,成为东方教会的大国与领袖。十九世纪,俄国教会经历过复兴,随者俄国领土的扩张而派出宣教士,推行类似专政主义的宗教政策。十九世纪末,东南欧多族人民因政治问题,大量逃亡到美国,最后在
纽约成立主教总局,管治全美的正教教会。
C.英国基督教会的贡献
1. 十九世纪末,国家教会成功地废除奴隶制度,协助工人成立工会,甚至参政。
2. 关心社会贫苦大众,贫民乐于加入教会!
3. 传福音团体的产生:
a."救世军"于十九世纪中,由卜威廉创办。他把信徒如军队般组织起来,传福音之外,立志在贫穷人中间工作,成效理想。
b."青年会"(YMCA)是威廉斯诺哲尔创办,组成青年人的团体,用查经、祷告和活动来吸引年青人;反应理想,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后来,更成立"女青年会"(YWCA)。
D.美国教会的兴旺与海外宣教
踏进二十世纪,美国教会是差出宣教士最多的一个国家,所以美国教会的发展值得认识,从中学习宝贵的教训!
1. 因着移民立国的背景,美国包容了欧洲各地不同宗派的基督教会,大家自由传教,也能彼此合作。加上平等的观念,信徒都有事奉的参与。
2. 借着十八世纪的"大觉醒运动",神帮助教会成长,并且认识宣教的重要性;虽然缺乏经验,却勇于委身,回应大使命。
3. 美国教会参与海外宣教。十九世纪,神兴起"自愿运动",使信徒在神直接的呼召下,自动自发投入宣教事奉!在校园中,兴起学生工作,激励年青人,为主踏上宣教之途。
第廿六课 宣教事工的蓬勃发展
一.引言
十九世纪是宣教事奉蓬勃发展的世纪,宣教团体兴起,积极地将福音带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
二.本论
A.教会历史中宣教拓展的三个阶段
1. 第一个阶段是主后1000 年之内完成的。首先,由使徒保罗将福音带到欧洲,不到300 年,福音就传遍整个罗马帝国。后来,日耳曼人入侵,教会带领他们信主。从初期教会,到主后1000 年,差不多所有的欧洲人民都加入了教会。
2. 第二个阶段在中世纪末期,也就是约在主后十五世纪;此时,欧洲的航海事业发达,大批欧洲移民,迁移到新大陆,福音也就跟着前往。
3. 第三个阶段就是十九世纪;在短短的100 年之内,福音传遍大洋洲、非洲和亚洲,使基督教成为普世性的宗教,印证了福音乃是神的大能。
B.威廉克理的印度宣教
全球性宣教的扩展,来自一位鞋匠威廉克理(1761-1834)。他靠自学而通晓多种语文。1779 年,成为浸信会的传道人,1792 年筹组"浸信会差会",举家前往印度宣教。30 年间他翻译圣经、建立教会、学校、印刷所。威廉克理的一生完全奉献给印度,他的宣教报告与见证,引发了基督教会对海外宣教的重视,刺激了当时所有英、美的教会,陆续成立海外跨文化宣教差会。威廉克理被称为"现代宣教之父"。
C.非洲内地的宣教
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许多白种人移民到非洲,宣教士也就随着漂洋过海而来。最先来到的是天主教的宣教士,直到十九世纪,基督教的宣教士才到达非洲。非洲这块"黑色大陆",在宣教史里被称为"白人的坟场",不少西方宣教士在瘟疫、疟疾、霍乱等疾病中牺牲生命。1841 年,大卫‧李文斯敦(1813-1873)在伦敦会的差派下来到非洲内陆,留下
了吸引世人的伟大探险事迹外,更重要是致力福音的宣扬,同时也努力对抗贩奴集团。1873 年,他在非洲内陆的宣教站安息。
在当时的交通和卫生条件下,非洲内地宣教仿如死亡任务,但忠心的宣教士还是勇敢地回应使命。一些以非洲内陆为宣教目标的差会陆续成立,如"非洲内地会"、"苏丹内地会"。
D.中国内地的宣教
1807 年第一位基督教宣教士马礼逊来华传教。当时,中国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1853 年,戴德生(1832-1905)来华,并凭信心成立跨越宗派的差会"中国内地会"(今"海外基督使团"),并将总部设于宣教工场中。中国内地会的成立,激起了其他差会对中国内陆广大福音需要的重视,相继加入,把福音传给中国人,建立教会,兴办社会关怀事业。
E.十九世纪,遍远地区的宣教方式
1. 关怀社会大众的需要,提供实际的福利。包括兴建医院,兴办学校,破除不良风俗,反抗社会流弊,如解放奴隶等等;切实让人感受到主的大爱。
2. 开荒布道,建立教会。宣教士直接向当地人传讲福音,带领他们归主,在他们当中建立教会。
3. 文字工作。当时,宣教士需要作的一件重要事工,是将圣经翻译成为工场的文字;另外,也翻译属灵书籍,印发布道单张等等。
第廿七课 学生运动与普世宣教
一.引言
十九世纪,宣教发展从沿岸进入内陆,英美两地大学生对宣教的热情与委身,直接影响十九世纪普世宣教运动的兴旺。
二.本论
A.剑桥团契
英国剑桥毕业生查理西门于1804 年带领学生成立"英国与海外圣经公会",回应宣教与圣经翻译的需要。他又成立一个查经班,训练领袖,为学生宣教奠定了信仰与神学的基础。查经班发展成后来的剑桥大学团契,回应李文斯敦在非洲的宣教异象,成立"剑桥中非宣教差会"。1882 年,在美国奋兴布道家慕迪的激励下,许多毕业生加入"英国海外布道会",投身工场。戴德生的中国内地会,鼓励了许多剑桥学生作出回应;1885 年,七位剑桥毕业生同时加入中国内地会,史称"剑桥七杰"。
B.干草堆运动
在美国,"干草堆运动"于1806 年开始,指的是威廉斯学院的一群同学,在撒母耳米勒带领下的宣教祷告会。一次暴风雨,他们在干草堆中祷告,圣灵大大充满。1808 年,他们成立了"弟兄会",以推动宣教为事奉异象。在往后的60 年里,这小小的团契有527 人加入,约有半数蒙召前往海外宣教。米勒和同学们要求公理会成立差会,接受差派到海
外宣教。这差会在十九世纪的宣教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干草堆运动同时影响了宣教史上极为重要的学生自愿运动的形成。
C.学生自愿运动
一位干草堆运动"弟兄会"团契的毕业生罗义尔,被差往印度宣教,后因健康问题回美国疗养;他的儿子罗伯特因着父亲的鼓励,在读书期间成立了"普林斯顿海外宣教团契",誓约:"若出于神的许可,我们愿意并渴望被差到福音未得之地"。
为了更有效的推动和维持学生宣教运动,1888年组成"学生自愿运动",他们的口号是:"在我们这一代把福音传遍世界"。受到美国学生志愿运动的鼓励,在英国、南非、北欧各国的学生团契也纷纷成立类似的组织。1895 年,世界基督教学生运动正式在瑞典成立为一个组织。学生宣教工作迅速传到日本、印度、澳洲、新西兰等亚太各国。1888-1919
年,学生自愿运动共差派2,524 位宣教士来到中国。
1910 年,中国学生自愿运动成立。第一次大战后,上述的学生宣教团体开始用教育、医疗、社会运动取代了福音救赎的本质,因而失去传福音的动力,最终萎缩停顿!
D.剑桥基督徒学生联会
当上述学生自愿运动日益萎缩的同时,神兴起了剑桥大学的基督徒学生联会,秉持忠于圣经的福音立场,成为影响着二十世纪的学生福音运动。第一次大战后,英、美两国大学基督徒团契继续活跃,以广传福音为念,推动青年宣教,直到今天。
第廿八课 二十世纪战争与教会
一.引言
回顾历史,我们看见神在二千年的岁月里,一直保守教会。基督徒可以透过历史,体验到这位掌权的神,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真神!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对教会历史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本论
A.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1. 工 业 革命 的 影响
a. 城市人口突增,社会上贫富悬殊,因而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
b. 交通的进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触和磨擦大幅增加。
c. 科技的发明,一日千里;同时,军事工业的发达也制造了许多先进的武器。
2. 思 想 革命 的 影响
十九世纪兴起了不少"以人为本"、"以人为大"的思想,其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适者生存"的理论、极权强国的世界观等等,都反对信仰,远离和平,加剧了各种斗争仇恨。
3. 政 治革命 的 影响
十九世纪,欧洲的革命运动引发影响,激发民族主义的政治思想渐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权,屡为国家利益而引发国际争端。
B.第一次大战对教会的影响
1. 欧洲 参 战 国多为天主教 势 力 较 强 的国家, 战争 的 损 耗 连 带 摇 动 了罗马天主教会。
2. 教会在 战 乱 中的见 证 与 回应:战争期间,教皇本笃十五向世界呼吁和平,敦促敌对国化解歧见,以教会设施照顾受伤军兵,推动赈灾工作。基督教会不分宗派,尽力服侍战俘及伤兵。
3. 和 平 运 动 的 推 行 : 不同宗派的基督教会积极提出和平立场,争取民间支持。
4. 投 入 服 侍 苦痛 与 贫 困 :两次大战间,最威胁和平稳定的是经济衰退。欧洲充满通胀、失业,及严重的社会不安。美国出现经济大萧条,教会在苦痛与社会不安困扰中,学习服侍失业及贫困者。
C.第二次大战对教会的影响
1. 战争 伦 理 的重建:二战期间,各国教会有支持国家参战的、有反战的、也有对抗极权政府的,引发教会对战争的神学立场的深思。
2. 经历惨痛战争,忿怒及悲痛等情绪令人心质疑神的作为;战争为日后的虚无主义与世俗主义埋下种子,进一步挑战信仰。
3. 第二次大战留下的直接政治后果,是把世界划分为两大政治阵营:西方民主国家与苏联为首的国家,意识形态分歧,政治、经济、社会不同,教会也在自由或限制下,各有历史际遇与发展。
D.战争中的教会,四方面重大的发展
1. 在地域上的拓展,基督教已经正式成为世界性和国际性的宗教。
2. 教会已经在第三世界中扎根成长,即使宣教士撤离,当地信徒亦可承接牧养和传福音的重任!
3. 教会因着宣教事工的共同异象,比前更为合一。
4. 教会在世界上的影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少重要的世界性组织,都由基督徒直接或间接推动而成立。例如,红十字会、联合国、救世军、基督教青年会等,这些国际组织,代表了信仰的见证,也让教会成为推动和维护和平的主力。
第廿九课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
一.引言
基督教传入中国,前后有四次的尝试,分别是唐朝贞观年间、元朝、明末清初和晚清。不同传统的基督教传教士都曾踏足中国,却因政治问题,之前三次的传教努力都中止了,相互间也没有任何承传关系。第一位基督教宣教士马礼逊在1807 年来华时,等同开荒,进入一个完全未闻福音之地。
二.本论
A.马礼逊来华(1807)
1807 年,基督教宣教士马礼逊到达广州,开始了基督教来华的二百年宣教史。马礼逊从事文字工作,如翻译圣经,编辑字典,印刷单张,并培育本地信徒,从基层札根。这段时期因中国尚无传教自由,加上资源不足,宣教果效有限。
B.戴德生与中国内地会
1853 年,戴德生来华,凭信心成立跨越宗派的差会"中国内地会",并将总部设于工场中,推动了其他差会的相继加入,把福音传到中国,建立教会,兴办各种社会关怀事业。西方教会主要有两种宣教策略:一种是深植民众,直接布道,由下而上;另一种是影响精英,福音预工,由上而下。
C.传教事工面对的排拒
基于文化上的严重差异,加上中国人的排外与反教心理,于十九世纪全国各地爆发了近千的民教冲突(教案)。其中最大的一次教案,当数1900 年的义和团事件,传教士和信徒广受逼害,教会元气大伤。满清覆亡,民国之初,不少知识份子相信基督教是西方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基础,期望藉基督教来改造国民,从而改造中国,令基督教深受欢迎,发展迅速。但在五四运动激发的民族主义浪潮下,反教风潮再起,产生了非基督教运动。基督教被指责为西方侵华行动不可分割的部份,导致传教士撤离内陆地区,传教工作再受打击。
D.中国教会本色化自立时期
回应民族主义,传教士积极推动教会本地化,扶植本地教会领袖,促使堂会自立自养。不少教会易名或加以改组,权力逐渐移交华人手里。华人教会领袖致力推动本色化运动,也有中国信徒自立门户,从事奋兴布道工作,或建立本地堂会和宗派。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传教士大多被迫离华回国。由于大量人口迁移西南,许多学生随校西移,大后方的学生福音工作在抗战时期蓬勃开展,激发不少青年人投身边疆布道。1949 年,新中国成立,全球最大的宣教工场对外关闭,当时约有70 万信徒的中国基督教会,进入新阶段的调适与考验。
第三十课 时代的挑战与神的作为
一.引言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从历史的过程中,验证了圣经话语的真实性:"……基督是教会的头,祂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弗5:23)面对前路,神必帅领,令属祂的教会继续成长茁壮!
二.本论
A.教会的挑战与回应
1. 战后反省 与福音 运 动
二十世纪初,科技发展急速,经济产业繁荣,人文主义、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成为主流。但两次大战将人类的自信击破,重现罪恶的真实。精神的空虚、心灵的干渴,正是福音向人说话的时候。
二十世纪,欧洲及美国的福音运动产生不少成果。同时,科学与信仰的争论渐趋平息,很多科学家开始了解到宇宙的奥秘;只有对科学一知半解的人,才会用科学全然否定信仰。
2. 宣 教 退 潮 与本 土 神学
民族主义兴起,独立国家涌现,过去在西方文化及信仰影响下的各民族都寻求自我的身份,因而对宣教士出现抗拒。十九世纪的宣教运动到了二十世纪渐失活力。同时,各地区的教会也寻求自立,信徒的恩赐与活力得到更深广的发挥,成为教会增长的祝福。各地教会训练自己的领袖,建立自身的神学,本色神学或本土神学因而兴起。
3. 福音 派 神学 抗 衡 新 派 神学
十九世纪产生的新派神学曾一度占领学术界。二十世纪初,福音派兴起迎抗,有见识有才学的信徒在知识界内重新建立地位,并且收复在大学及神学院失去的阵地。福音派的神学院一间接一间的开办,在学术水平上,直追大学内的神学系。新一代福音信仰的神学家在四零年代相继出现,为福音信仰之神学建立稳固基础。
B.神在现今时代的作为
1. 教会继续向上仰望,并且"举目向田观看"
a. 传福音,建立教会的工作,依然是需要极大,但是又困难重重!
b. 要付上祷告的代价,向上支取能力,才能完成"福音传遍天下"的大使命,得着信心!
2. 今天在世界各 处,神 依然 彰 显 大能和 恩典 ,使不 同 国 籍 和 民族 的人, 继 续 归 入基督的名 下 。
a.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地教会的兴旺和增长,远超过人所能想象的。例如:韩国教会,就是蒙神赐福,增长很快的教会。在印度,基督教也在蓬勃的发展中。中国教会在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中,仍能保持成长壮大,信徒和教会的数字不断增加。
b. 在神眼中,任何一个人都是宝贵的,神实在没有遗忘任何一个民族,因为"神爱世人","神愿意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
总结:
在过往的教会历史中,教会经历了来自四方八面、多种多样的攻击挑战,也经历过内部的失败;但神在历史的变动中,依然是教会的主,看顾着教会的发展。向前看,教会的最大挑战仍然是宣教,而亚洲(中国、回教国家)是最大的宣教工场。教会必须重新建立传福音的热忱,宣教运动必须再度兴起,否则,教会的增长便永远赶不上人口的膨胀。
《教会历史》要告一段落了。本课程中我们看见了教会的建立,教会的兴盛,和教会的失败;但是从中,我们也更认识到神的大能。我们知道,教会虽然常会遭遇到困难和压力,却也会一直看见教会的得胜和祝福!
让教会历史成为我们信徒今日的推动力,鼓励我们更能"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敢于向神求大事,为神作大事,以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迎接廿一世纪。使"教会的历史"更能写下荣神益人的一页!神必定继续牵引着我们,奔那摆在前面的路程!
良院精选:http://www.lyvfs.net 电邮:haomurenweb@hotmail.com 微信: haomuren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