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曾说“出生在一座著名的城市里,这是一个人幸福的首要条件”。可是生而为人,我们无法选择由谁做我们的父母,出生在哪里,是什么肤色,说哪种语言。这的确不是一个公平的世界。
假如因为无法改变的现实而愤怒、悲观、怨天尤人,那么我们的不幸又是谁的错?我们还要在不幸的泥潭里挣扎多久?我们真的无缘幸福吗?有没有方法改变这种现状?
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在变化产生的不安与现实带来的不满之间做出选择,你会怎么选呢?
《被讨厌的勇气》被称为“公共采石场”,作者以阿德勒心理学为重要理论,运用问答的形式在青年与哲人之间展开的问道之旅。
在这场如师、如父、如友的心灵恳谈中,找到令我们不胜烦扰的根源所在:和过去纠缠不清,人际关系的束缚,并一一列出砍断束缚我们心灵重重羁绊的方法,获得自我修复的工具——“被讨厌的勇气”,解除心灵的沉重枷锁,还你一个清澈简单的美好世界。
作者岸见一郎是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致力研究阿德勒心理学,著作有《被拒绝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并称勇气三部曲。本书与作家古贺史健合著。
未来不是过去的延伸
生活给予我们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乱麻,表面看是关于经济、教育、人际关系方面的束缚,实际上是缠绕在心灵上的重重枷锁。首先我们要明白,不要只看到生活给予了我们什么,而要思考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一名青年愤愤地说,因为他父亲的一些日常恶习他就没有未来。这无疑是为他现在的不想真正努力找的借口。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父亲酗酒和自己的未来是原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青年为了达到自己不努力的目的,解释成为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的事情。并为了这种目的而活。
有外部因果律的人的想法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实际上是没有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心怀不满也更愿意维持现状。
害怕未来的失败不想真正努力,这种不幸不正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吗?没有直面困难的勇气,最终选择了逃避一切困难。
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被奶奶百般宠爱,唯恐孩子再受到生活中的任何伤害,为了弥补孩子的缺失,一家人对孩子百依百顺。每当孩子与邻居孩子之间发生争执,奶奶就哭诉说孩子没娘,你们都要让着他。
于是孩子没娘这个原因就成为孩子无理取闹的免罪符,致使他从小养成了骄横跋扈、唯我独尊、游手好闲、挥霍无度的坏习惯。进出派出所成了常态,以至于长大后没有工作,也没能找到对象。
在卖光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后,最后病死在社会福利机构。
一个原本可以获得幸福生活的孩子,就这样走完了荒唐而又可悲的一生。不想让孩子受一点苦的奶奶,却害得孩子一生吃尽了生活的苦。
可是未来不是过去的延伸,拿不复存在的过去说事,其实是为了掩盖对未来的自己不负责任的罪证。没有人生而不幸,所有的不幸都是现在的自己选择不努力的结果。
卸下心灵的包袱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是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现实无法改变,但是人可以改变。问题不在于生活给予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一个身高只有1.55米的青年异常自卑,他的朋友得知原因后对他说,身材矮小的人不但不会对别人产生威慑力,还很容易融入新的团体并交到朋友。因身高自卑的青年瞬间放下自卑的包袱。
无法改变的身高是客观事实,有了朋友的主观解释,价值转换使得青年释放心灵的重负,轻松地面对未来的人生。
价值转换把难以改变的客观事实变成乐意接受的主观解释,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都在一念之间。所以你若简单,世界也不复杂;你若通透,世界也变得清澈。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人的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无论身高、相貌、经济、学历等,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他人的存在,就不会有这种伤害的存在。
但是,有了价值转换这个工具,我们就可以在客观事实和主观解释中间任意切换,也就是主动选择,如何对待自己的身高,全凭自己主观决定。
我们看错了世界,反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阿德勒心理学把人际关系的烦恼归结于一切烦恼的根源。没错,“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于是有人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正是这种身不由己使我们挣扎在错综复杂的羁绊中。究竟是人际关系中的什么剥夺了我们的自由?
犹太教义中就有关于人际关系的一段话:如果你周围有10个人,有一个人无论你怎么做都会批评你,有两个人会和你成为好朋友,其余的7人则既不喜欢也不讨厌你。
这时你会把重心放在那一个讨厌你的人身上,还是和你要好的两个人身上,或是对你视而不见的代表大多数的那七个人呢?
追求认可欲求的人,就会把焦点聚焦在代表大多数的人身上,《父子骑驴》故事的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天父子二人进城,先是父亲骑在驴背上,途中遇到一了路人说;“真不像话,老子骑驴,让孩子走路。”
父亲赶紧下来步行,让孩子骑驴,走了不远,又遇一个路人,那人说:
“真是不孝,孩子骑驴,让老子步行。”于是父亲与孩子共骑一驴。又走不远,遇到一妇人,妇人到:“一匹瘦驴,俩人同骑,也不怕把驴累死。”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该怎么办?父子二人为了不被人指责,于是抬着驴行走在大街上。
想要得到所有人认可的人结果活成了一个笑话。
可见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一个谎言。为何身不由己?无非就是想要左右逢源,想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一旦目标不能达成,就会怀疑人生“我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无法得到别人的称赞?”
寻求认可欲求大多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从小我们就明白一个道理:做了好事会受表扬,做了不恰当的事就会受罚。那是不是没人表扬就不做好事?没人惩罚就可以做坏事呢?
显而易见认可欲求就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是一种不自由的错误生活方式。
就像泰戈尔的诗中所写:我们看错了世界,反倒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破解人际关系烦恼的密码呢?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因为人生课题的相互干涉,只有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的矛盾就会发生改变。
人生课题包括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如何判断是谁的课题,“谁来承担由此选择带来的最终结果”
比方爱的课题,恋爱结婚是自己的事,和谁结婚由自己决定,因为结婚对象是两个相爱的人的课题,如果被父母或他人干涉,就会产生矛盾。分离人生课题,把和父母的纵向关系转换为横向关系,就可以平等对话,矛盾就会化解。人际关系的烦恼随即消散。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而是超越自我的长跑
历史上有一个关于亚历山大大帝与格尔迪奥斯绳结的逸闻:古老的波斯有一个传说,谁能解开波斯前国王格尔迪奥斯绑在神殿战车上的绳结,谁就会成为亚细亚之王。消息一出,引起空前轰动,有多少技艺高超的勇士满怀希望前来挑战,却以挑战失败而归。
公元前四世纪,当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来到传说中的神殿,看到异常牢固的绳结,毫不犹豫地抽出短剑,将其一刀两断。这个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格尔迪奥斯绳结的传说。
作为传说终结者,亚历山大大帝的命运显然没有囿于传说的力量,而是利用手中的利剑开创出自己的命运,成为贯穿中东到西亚全域的王。
任何时候,我们并不缺乏开拓命运的机会,而是缺少亚历山大大帝挥剑断绳的勇气。当勇气升起的那一刻,自由随即降临,令人烦恼的人际关系谢幕退场。
电视剧《锦心似玉》中丹阳与夫君五爷谈论起罗十一娘,起初她讨厌罗十一娘,原以为是因为十一娘的庶女身份,现在才明白是因为她做了自己想做却不敢做的事。五爷担心丹阳会效仿十一娘,却发现丹阳根本没有十一娘拥有的勇气。
原来我们讨厌某个人,并不是因为这个人有多么卑劣,而是讨厌她(他)做了我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拥有我们所没有的勇气。
而被讨厌的人,却拥有自由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向往的生活,却因为从小就被教育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为了成为父母、老师和周围人眼中的乖孩子,得了众人的认可,却失去了自由和勇气,成为为他人而活的可怜虫。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所以活在当下才是明智的选择。如果说生命有什么意义,只能说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