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文学创作

你以为写完文章就完事了?错,改文章才是大事

2021-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青子君心

好的文章离不开修改润色,使之以最好的面目呈现于读者面前。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几易其稿,十余春秋才将这部经典带到世人面前。

春上村树写完文章之后会把文章扔个十天半个月,再次面对作品时有可能会改得面目全非,毫无初稿的模样。

鲁迅先生也是改文章方面的狠人,每每都是大刀阔斧,改删的一个不留,哪怕推倒重来也在所不惜。

那么如何修改文章呢?弘丹老师在《从零开始学写作》提到过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方式进行。

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主题、材料、逻辑、语言、标题。

一  主题明确

也就是不跑题,围绕中心思想去阐述,去描绘。

比如写爱情就不能总讲父母的关爱,写母爱的伟大就不能总描绘男友的体贴。

确定好了主题,所有的素材就要为主题服务,而不能顾左右而言他。

二删除与主题无关的素材

素材与主题没有联系,会大大削弱文章的说服力,共情力,甚至会出现全篇写完不知所云的事。

记得之前看过的一个故事,A把自己的侄子B送到朋友C的公司上班,让朋友好好栽培。B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没过多久,C斟酌再三还是把B辞退了。

A很生气,质问C你为什么这样做,C不回答,一会问他吃饭了吗,一会又说今天的茶不错,水质也没得挑;一会儿又建议说,明天我们去看球赛吧……就是不回答A的问题。

A彻底火了,问C是不是故意的,为什么不回答他的提问质疑,这时候C很无奈地回答:“你也体会到了,B就是这么回答我有关工作问题的”

A什么都没再说,转身回去了,没再生气,也没要求C留下B.

哪怕B工作能力很强,但是却无法证明自己的实力。

所以素材的选择一定要把握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

三 文章逻辑是否清晰

初稿都是一气呵成的,有时候写着容易偏离轨道,逻辑混乱,前后不搭。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调整,整体不能太松垮,也不能一直太紧张,给人喘息的机会。详略得当,先后顺序正确。

四 边读变润色,润色语言

朗读真的是可以看到初稿的很多毛病,词语是否恰当,语言是否通顺,有没有白字错字多余的字,句子是否符合逻辑都可以通过通过读找出来。

我自己也喜欢这样去修改,有时候写完了会读个五六遍,一点一点地把那些小毛病改掉,让整体看起来更加和谐。

五 标题吸引眼球

标题好一半文,有句老话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放在文章里就是只要文章好就不怕没人读。

如今这个时代好像行不通了,信息爆炸,如果没有让人眼前一亮迅速抓住眼球的本领,文章再好,也可能会被淹没在泛滥成灾的文海里。

另外在情节和语句的安排上,也要懂得张弛有度。

村上春树在《我是职业作家》里面就有谈到过,在句子的编排上,他会长短句结合,不至于总是吊着一口气读完,也不会一直让人读一下就喘一口气。

而在文章的情节安排上也是有紧急有轻缓。读者才不会一直被紧急情节高压吓出心脏病,也不会让要死不活的节奏弄得失去了再往下读的兴致。

修改的时候也要转变心态,从与灵魂的对话人变成审问者,不好的地方一定要不遗余力地修改。

心里装着读者,站在读者的角度看问题。

这篇文章能够带给读者什么?心灵的震撼?内心的触动?学到知识?解决了问题?

多问问这些问题,文章才会让读者打从心里喜欢。

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修改出来的。像钱老写的《围城》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鲁迅先生更是如此。在初中课本上曾有一篇文章,写他帮助一个青年改稿子,从头到尾都是圈圈点点线线,并给了很多建议和鼓励。

可见,修改文章是写出好文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重中之重。

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会有流芳百世的作品。所以多向经典学习,多向文豪学习,收获会更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