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坐火车是什么感受?
1980年代,十年内乱结束不久,改革开放国策刚刚确立,经济凋敝,供给短缺,百业待兴。
当时的铁路交通供给严重短缺,火车票很难买,火车上人挤人。我们厂是铁道部所属企业,因公出差使用公用乘车证,不用买火车票。
乘车证最多可写三个铁路局,其时铁路局合并为大局制,比如郑州铁路局就下辖西安、武汉两个分局,基本覆盖了中部的铁路网。三个铁路局就基本上可以跑遍半个中国了,这让社会上的人们很是羡慕。
即便如此,出差也是很辛苦的。我们常去北京等地出差,出发时还好说,通过厂里的人脉关系或许还能要到卧铺号,坐着卧铺轻轻松松地出行。可在外地返回或转乘时就没辙了,根本要不到卧铺号。上车前常常准备几张旧报纸,如果车上人多拥挤找不到座位,实在累得不行时,就把报纸往人家座位下面的地板上一铺,头和身体钻进去窝躺在地板上解乏。当时的火车没有空调,只在车顶部挂着几个电风扇。若逢盛夏时节,绿皮车厢里就像铁蒸笼,趴窝在座位下更是密不透风,闷热难耐,汗流浃背,真是可以把热气、垃圾臭、汗臭、脚臭的混合体吸个够。
那时候人多车少,火车上常常人山人海,绿皮车厢就像一个个沙丁鱼罐头盒,塞得满满的。火车到站,下车的人挤不下去,急的大喊大叫。上车的人更是潮水般往上拥。从门里挤不上去了,就拼命从窗子上往进爬,只要能挤上车,就算赢。
呵呵,这样的场景算是常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国内第一条高速铁路 ——京津城际铁路开通。通过实例验证了高铁的好处后,国家加大了高速铁路的布局和建设,乘车难的情况才逐渐得到了缓解,并最终得到了根本性解决。
还记得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不久,我出差北京。因为从未乘坐过高铁,按耐不住好奇心,专门乘坐京津城际高铁去天津打个往返,体验了一把,那感觉,无比的畅快和兴奋。
说到当年乘车难,想起一个小花絮。那会儿乘坐卧铺很难,要想乘坐软卧,更是难上加难了。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讲,不仅仅因为软卧票贵买不起,更多的是没有资格乘坐软卧,因为那时的软卧车厢只有县团级以上的官员才能乘坐,坐软卧显然是身份的象征,大多数普通老百姓都不知道软卧包厢长什么样。
也就在那种背景下,我平生第一次乘坐了软卧从北京返回周原。
那是因为厂里从北京总参某部购置了第一台局域网络服务器,那可是一个贵重的设备。正好严副厂长陪同部里基建总局宋副局长到厂里来调研,厂里就安排我抱着那台服务器随两位领导乘坐了软卧包厢。我是“人随物贵”,二十郎当岁的小伙子坐软卧,就像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
回忆到这些细节,我不禁会心生感慨。那个时候的领导干部,作风是多么朴素廉洁,务实低调。部里的局长到千里之外的工厂来调研,没有一个工作人员陪同,一路上也没有列车工作人员招呼局长饮食起居,这可是铁道部自家的列车哎。我与两位领导睡在同一个包厢,两位领导睡下铺,我睡上铺,搞得我一路上紧张小心,大气都不敢出……
那年月坐火车出行太难,我能坐上一次软卧算是开了洋荤,有这样的经历是不是很幸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