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随记
时值清明,自然是祭祖上坟的时候。鬼神们也便于此时得以世人的关注。而这一点小雨,则似乎是清明节的必备品。似乎每年清明都下了或大或小的雨的。(成都是这样的)
而正在此时,便会有成群结队的人出来。在扫坟的同时也在踏青了。毕竟春是来了的。然而即便是有那么一点春色,便会有一大堆人聚集起来,一起享受春日的美好。而这于我则是一种苦痛。不是不喜人,只是不喜太多人。人多了,风景便会被悄悄地挤出去。
这样想来还是喜欢艾格敦荒原的那么凄凉。虽是凄凉,然则要比人群好一点,毕竟人群又岂不凄凉。遇到合适的人,那就欢喜。若人不合适,那则比荒原更荒原了。游苔莎又何尝不知。这个对蓓蕾嘴十足向往的女神,终于还是死在了荒原,亦或是死在了爱情面前。好在她终于还是没有去蓓蕾嘴的,也没有去巴黎,若是去了,怕是会更觉着凄凉的。命运不如意,而这不如意的命运又救了她罢。谁又来救我呢?

我不喜欢命运,也对之无所好感。我不是那种听从命运安排的人,也不是贝多芬似的命运的死敌。我只希望自己与命运面对面时微微笑,然后挥手再见。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洒脱。
可是,洒脱过后,还是会寂寞。于是,除去嘈杂的人群,以及追名逐利的竞争之后,还好上帝还留下了书。我不会像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似的书疯子那样,也不会买了一堆书而束之高阁,作为装饰。这样看似是书香世家,实则不过是一个没有人的图书馆罢了。这样一来,寂寞的就是那些书了。我则喜欢泛泛而读,没有目的(一有目的便显得功利,无暇品读了)。
读书,无论什么书,只要与自己有益,就是值得的。可是,人总是善于欺骗自己。欺骗的多了,也便不信任。于是读书的价值就丢失了。真正的书,是没有是非善恶的。这里的真正的书,指的是书的价值,而非书的来源。有些人买到了盗版书,便气愤地扔掉它,连看也不看一眼。书也要像人那样分一个三六九等。这样功利化结果,便是自己没有得到一点好处,而自认为自己获益良多。这不过是欺骗自己罢了。
书,说到底就是传播知识的工具罢了,也可以说是老师。只要是老师,都是值得尊敬的。谁又在乎老师的出身呢? 所以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不择师”罢?单单从这一层面来说,盗版书也不是那样一无是处的。倘或人人都明白读书的真正意义,那么这又岂不是一种进步。而有些人自居于进步与道德的高度,批判起书的罪过来。这岂不是可悲?这岂不是书的“文革”?书,也应是平等的。
平等。本来就是矛盾的。可是倘或我们真的重视起平等来,这又岂不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一种可怕的力量。
当人们明白平等的真正含义后,而不是耀武扬威,把平等当做是一种工具与武器。那么,寂寞的人会少一点,而凄凉也就不存在了。